喜剧电影《情圣》观后感
情圣观后感范文【1】
最近接触的国产电影涉及方面总是偏于人性,在饮过毒酒又偶遇蜜糖之后,微觉压抑的我走进了《情圣》。
如果想要定义这部电影,与其说它描写了中年危机和心灵出轨带给男主的繁杂生活,我倒是更想称它是一次人生体验,关于友情、爱情、亲情和自己。
男主肖瀚有四个陪他从蹒跚学步走到喧哗社会的死党:小沈阳饰演的刘磊、艾伦饰演的艾木、乔杉饰演的汤怀,以及开场就领便当的老二(邓超客串)。
电影里没有用年少的回忆与冒险渲染他们之间牢固的友情,但感情色彩并不会因此苍白。
有坎坷困境相遇时候伸出的那只手,有遭遇颓唐失意时候仍如当初的包容与扶持,一切都会让观者在他们身上或多或少看到自己朋友的影子。
即使肖瀚婚内想出轨泡妞,四人仍然选择帮他尽心尽力的隐瞒、打圆场。没有一句推脱,没有特意的感谢,但字字句句都充斥着信任和依赖。
是啊,在我们的成长的旅途中,总会有这样的好朋友:他们会在你翘课去约会的时候,帮你掩护;他们会在你孤独无依时,陪你秉烛夜聊;他们会在你受欺负的时候,不追究起因的站你身侧。
他们为了你蛮不讲理,偷偷摸摸,装神弄鬼,疯疯癫癫。你不能没有他们,你们之间没有秘密隐私,没有害羞忸怩,没有难以捉摸。
这就是朋友,可以在夜深人静的大街上肆无忌惮的陪你哭号,可以在热闹喧哗的饭店里帮你打架,也可以在风起云涌的大雨中和你淋雨。
他们是每个人一生中不可多得的珍宝。
情圣观后感范文【2】
开头,我想说,本片还挺能博人一笑,虽然不少影评说“三观不正”,话说哪个片子被某些人说“正”了呢?国内拍个“湄公河大案”,马上就有人批评说主角太个人英雄主义balabala,美国的好莱坞大片不更是如此?所以,评分不能全信,不是这个片子“三观不正”,而是有些人屁股不正。以上是废话,看了一些评论后的小感想。下面进入主题~
本片被不少人冠以“三观不正”,那如何的片子才是“三观正”呢?通过诙谐的方式反应一下中年时代,遇到的婚姻危机、兄弟情谊(此词稍候评论)、回归家庭等,为什么不正呢?夫妻之间的感情问题,历来也是各路影片所反映的重点,君不见,几乎所有的“抗日神剧”总会乱加感情戏,还弄得“有模有样”,真以为抗战时有那么多男欢女爱?不过,如果拍出来都是大老爷们,你去看么?就如真男第一季和第二季的收视率一样。电影来自生活,高于生活,如果没有这些复杂的家庭关系,电影如何继续?家庭危机是本片描述的一个重点,其实家庭危机并不是洪水猛兽,而有婚姻自主权这一代人,经常会面临的情况。换而言之,家庭危机的产生,也并不能说两人关系不好,或者其他,而是两人每天米面油盐酱醋茶,慢慢磨去了生活的激情。如何有效避免“中年危机”、“七年之痒”,是现在很大一批电影受众所面临的情形。导演还比较准确抓住了这一点,虽然通过这样的方式,最后还是让主角回归了家庭,普通而平凡的一天,这也许才是生活最真的地方。生活原本就没有那么多的轰轰烈烈,最本质,最真的还是平淡。
对于里面的被称为“直男癌”的兄弟情谊,我想给一个中性评价。其实,对于里面的某些“掩护”行为,对媳妇撒谎等,本人也不是太喜欢;但是所反映的铁哥们之间这种关系,却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也许很多人,对2010年春晚郭冬临、牛莉的小品还有印象,不也是在反映,好朋友之间的相互“包庇”么?还有某撕逼电影中,只是把男性之间的掩护,换做了女性之间的掩护。其实这才是真正的朋友情谊。不过这种撒谎,终归是不太好的,但是作为一起生活了多少年的夫妻,对于一些损友,难道会没有清楚的认识么?对于朋友,就是需要这种“两肋插刀”的情谊,否则,出了一些状况后,谁来帮你?人不仅仅要有家庭,还要有一批死党。
这只是一部113分钟的电影,如果过于叙述肖瀚和沈红,叙述俩人的生活,怎么能展现剧中所需要的那种对立冲突?而且,沈红给肖瀚收拾行李等细节,也说明两人关系还是很好的,只是因为结婚日久,产生了一些平淡,才会让肖瀚想寻找心的“噗通”。
总体来说吧,艺术是要高于现实。虽然影片中有不少细节并没有交代太清晰,也留有不少“坑”,但是至少在这冬日,在这2016年的末尾,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欢笑。还是推荐大家去看看滴~
最后来点小疑问:
话说,对于YoYo,最后的黑帮大哥过来,不知道是不是她故意安排,有意整蛊肖瀚的呢?剧中YoYo虽然中文不好,但是还可以理解不少东西的,所以个人倾向可能是故意的。
对于艾木和马丽莲的感情,在那一个晚上,为什么马丽莲会把花都摆出来呢?这也是我有所疑惑的点,似乎仅仅是为了给两人的感情一个交代?
还有那块“单向玻璃”,为什么会有单向玻璃呢?而且肖瀚在那里停了那么久的车,都没有意识到么?总不能是专门为了肖瀚和YoYo的邂逅而安装的吧?感觉这也是一个逻辑上的坑。
情圣观后感范文【3】
在被很多人称为“编剧圣经”的《故事》里,作者罗伯特·麦基在谈到喜剧问题时曾这样写道:“喜剧是纯粹的.:如果观众笑了,它就成功了;如果观众没笑,它就失败了……在喜剧中,笑声可以解决一切争论……”
第一遍看《情圣》的时候,真的有一种在电影院里锻炼腹肌的感觉。因为一直在哈哈大笑,笑到最后笑得肚皮都有点疼了。
那天我是在一个大厅里看的,大厅里大概坐了两百多人。从头到尾,全场爆笑好多次。
虽然美国编剧教父麦基认为笑声可以解决关于喜剧的一切争论,但很多中国观众显然不认同这一点。
我看了一下《情圣》的豆瓣短评,可谓恶评多多。正如我所预料的那样,恶评基本上都是道德抨击。最常见的恶评是说《情圣》是直男癌电影。
我不知道如此恶评《情圣》的人,看电影时有没有像我一样开心欢笑很多次。
如果明明已经开心欢笑很多次了,前脚刚走出电影院,立刻对这部电影一通道德抨击。该怎么形容这种行为呢?这有点像一个男人,也可以是一个女人,花钱买春,在床上爽爆了,下床后一边提裤子一边一脸严肃地给对方上道德思想教育课:“你选择干这一行,你觉得你对得起你以后的婚姻伴侣吗?”
当然了,也许有人会说:“我看这部《情圣》根本就笑不出来!看的时候一次都没笑过!”对于这样的人,我无话可说。
说白了,很多道德狂最想看到的是男人被社会体制压在身下蹂躏时都老老实实的。
男人被社会体制压抑得半死不活的,女人真的会因此而受益吗?
一个男人三十多岁就死了但七十多岁才埋,他的妻子会觉得自己找到了一个“好男人”吗?
当然了,无数女人同样也承受着来自于社会体制的高度压抑。所以很多人都选择了一种互相捆绑的生存模式,由此获得一种所谓的安全感。
有人认为这个问题是无解的。其实对于个体来说,这个问题是有解的。只是很多人不愿意去解决这个问题,只为获得所谓的安全感。
说回到电影《情圣》,一部喜剧能让很多脸上戴着多重面具的人,像孩子一样开心欢笑很多次,可以了,相当可以了。事实上,这种欢笑所起到的治愈作用,甚至有可能深入到潜意识层面。
虽然这部改编自美国电影《红衣女郎》的《情圣》肯定不能算是经典喜剧,但如果像《摆渡人》这样的电影也能被称之为喜剧,那《情圣》绝对算是比较高级的喜剧了。
正如“毒舌电影”所评论的那样,《情圣》这部电影的搞笑不是靠“网络段子、热词、屎尿屁笑话、张牙舞爪的表演”,而是靠“情节铺垫、埋梗”,进而引发“误会和反转”。
在上文中提到过的美国编剧教父麦基在《故事》中同样指出,喜剧设计的解决方法不在于构思“聪明的对白”或是“拍在脸上的奶油饼”。喜剧噱头应该根据“喜剧结构的需要”自然而来,所以必须将精力集中于转折点。
简而言之,喜剧想要让人开怀大笑,不能靠让剧中人物不停说段子,也不能靠让剧中人物像小丑一样做各种夸张滑稽动作。
更高级的喜剧技巧,源于对喜剧结构的精心设计。不要只是想着在一个场景里就把观众逗笑。更高级的喜剧技巧是借助一系列的场景设计,通过场景之间出人意料的离奇转折,设计出能让观众疯狂爆笑的笑点。
场景之间出人意料的离奇转折,要在一定程度上合情合理,至少能自圆其说。不能让观众产生这样的想法:“这完全就是不合情理的瞎编啊!”
关于喜剧创作,麦基说当一个社会不能对其机构习俗和制度进行嘲讽和自我批评时,这个社会就不会笑了。
在当下的中国,我们肯定不能说整个中国社会都不会笑了。只是的确有很多中国人已经不会笑了,尤其是那些道德狂。
为什么很多道德狂在看喜剧时不但不会笑,反而会破口大骂,甚至做出更激烈的举动?这或许是因为正如麦基所说的那样,喜剧在本质上是“一门愤怒的反社会艺术”。
为什么《情圣》让很多道德狂感到不舒服?大概是因为这部电影很轻微地攻击了不断扼杀男性活力的社会体制。虽然攻击力度很轻微,但还是让很多道德狂觉得自己的利益似乎被触动了。在这些道德狂看来,男性活力就应该被不断扼杀,男人一定不能有种,男人就应该被实施精神阉割。这样男人才会老老实实上班赚钱,社会才能充满正能量,道德狂们就能拥有稳稳的幸福了。
2020-06-01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