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被破坏后的后果
(二)破坏森林的后果
一个地区的森林覆盖率若高于30%,而且分布均匀,就能相对有效地调节气候,减少自然灾害。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仅为12%,分布也不均匀,属于少林国。目前,世界上的森林正以每年1800万~2000万公顷的速度消失,自1950~1980年间,全世界的森林面积减少了一半。破坏森林会产生一系列严重的后果。
1、水土流失
森林被砍伐后,裸露的土地经不起风吹雨打日晒。晴天,由于太阳曝晒,地温升高,有机物分解为可溶性矿质元素的进程加快;雨天,雨水直接冲测,把肥沃的表土连同矿质元素带进江河。据估计,我国每年约有50多亿吨土壤被冲进江河。
2、流沙淤积,堵塞水库河道
黄河水中的含沙量居全球之冠,洪水到来时,水、沙各占一半。由于流沙淤积,黄河下游有些地方的河床比堤外土地高出12米,甚至比开封市的城墙还高,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3、环境恶化,灾情频繁
海南省万宁县的森林覆盖率原来高达63%,由于有森林调节,本世纪四、五十年代没发生过干旱。后来,人为的破坏使那里的森林覆盖率降至9.8%,从此以后,自然灾害纷至沓来,从60到70年代,平均每10年就有6年闹旱灾,致使21条河的河水断流,3/4的农田受旱减产,25个水库干涸。特别是森林被毁,使一些珍稀动物失去繁衍基地。那里的动物就难以生存。我国的海南坡鹿、华南虎、黑冠长臂猿等珍贵动物都由于生境遭到破坏而濒临灭绝。
(一)森林的功能
1、调节生物圈的CO2和O2的平衡
处于生长季节的阔叶林,每公顷每天能吸收1吨CO2,生产730公斤O2。按此推算,若人均拥有102米的森林,就能满足自己对氧的需要了。
2、净化空气
森林枝叶茂密,湿度也较高,能吸附油烟、灰尘,还能吸收SO2等有毒气体。每公顷油松林一年可吸尘36.4吨,夹竹桃、梧桐、槐树等能吸收SO2。松树针叶分泌的杀菌素可杀死白喉杆菌和结核杆菌。据测定,绿化区每立方米空气中的细菌含量仅为市区的15%。
3、减低噪音
30米宽的林带可减低噪音6~8分贝,在行道树之间种灌木,防噪音效果更佳。
4、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茂密的林冠能截留雨水,林下的枯枝落叶层能缓冲雨水对地表的冲击力,促进水的渗透,减少和节制地面径流,有利于涵养水源。据统计,一亩林地比裸地多蓄水20吨,5万亩森林的贮水量相当于一座100万立方米的大水库。森林还能有效地减少水土流失,据统计,在一次降雨346毫米后,平均每亩林地流失土壤4公斤,草地为6.2公斤,作物地和裸地分别是238公斤和450公斤。
5、调节气温、降低风速、增加降雨量。
推荐于2018-02-28
森林被砍伐后,裸露的土地经不起风吹雨打日晒。晴天,由于太阳曝晒,地温升高,有机物分解为可溶性矿质元素的进程加快;雨天,雨水直接冲测,把肥沃的表土连同矿质元素带进江河。据估计,我国每年约有50多亿吨土壤被冲进江河。
2.流沙淤积,堵塞水库河道
黄河水中的含沙量居全球之冠,洪水到来时,水、沙各占一半。由于流沙淤积,黄河下游有些地方的河床比堤外土地高出12米,甚至比开封市的城墙还高,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3.环境恶化,灾情频繁
2013-12-18
(一)森林的功能
1.调节生物圈的CO2和O2的平衡
处于生长季节的阔叶林,每公顷每天能吸收1吨CO2,生产730公斤O2。按此推算,若人均拥有102米的森林,就能满足自己对氧的需要了。
2.净化空气
森林枝叶茂密,湿度也较高,能吸附油烟、灰尘,还能吸收SO2等有毒气体。每公顷油松林一年可吸尘36.4吨,夹竹桃、梧桐、槐树等能吸收SO2。松树针叶分泌的杀菌素可杀死白喉杆菌和结核杆菌。据测定,绿化区每立方米空气中的细菌含量仅为市区的15%。
3.减低噪音
30米宽的林带可减低噪音6~8分贝,在行道树之间种灌木,防噪音效果更佳。
4.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茂密的林冠能截留雨水,林下的枯枝落叶层能缓冲雨水对地表的冲击力,促进水的渗透,减少和节制地面径流,有利于涵养水源。据统计,一亩林地比裸地多蓄水20吨,5万亩森林的贮水量相当于一座100万立方米的大水库。森林还能有效地减少水土流失,据统计,在一次降雨346毫米后,平均每亩林地流失土壤4公斤,草地为6.2公斤,作物地和裸地分别是238公斤和450公斤。
5.调节气温、降低风速、增加降雨量。
(二)破坏森林的后果
一个地区的森林覆盖率若高于30%,而且分布均匀,就能相对有效地调节气候,减少自然灾害。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仅为12%,分布也不均匀,属于少林国。目前,世界上的森林正以每年1800万~2000万公顷的速度消失,自1950~1980年间,全世界的森林面积减少了一半。破坏森林会产生一系列严重的后果。
2.流沙淤积,堵塞水库河道
黄河水中的含沙量居全球之冠,洪水到来时,水、沙各占一半。由于流沙淤积,黄河下游有些地方的河床比堤外土地高出12米,甚至比开封市的城墙还高,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3.环境恶化,灾情频繁
2013-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