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期以前 古书是不加标点的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我国最早的古书是没有标点的.大约在汉代,开始使用句读.到了宋代,开始使用圈点.到了明代又出现︴和‖,分别用来表示人名和地名.这些简单的符号可以看作是我国传统的标点符号;但它是很不完备的,长时间里也没有得到广泛使用.
进入20世纪,一些学人开始向国内介绍欧美最通行的一些标点符号.并根据古代的句读符号,参考西洋方法研究制定出了适合中国文字需要的我国最早的新式标点符号.
1919年4月,以胡适为首的六教授提出《方案》,要求政府颁布通行“,.;:!——()《》”等标点.11月底,胡适对上述方案作了修改,把原方案所列符号总名为“新式标点符号”,此年被批准.
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第53号训令——《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批准了由北大六教授联名提出的《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方案》.我国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标点符号由此诞生,成了语言文化发展史上值得记录的一笔.
新中国成立后,有关方面对原标点进行了研究整理,1951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署公布了《标点符号用法》.共列标点符号十四种,包括句号、逗号、顿号、分号、引号、冒号、问号、感叹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专名号、书名号、着重号.
20世纪60年代,汉字文稿的书写和出版物的排印由直行改为横行,某些标点符号的用法也有了新的发展变化,有必要对原规定进行整理.1987年初,国家语委成立《标点符号用法》修订组,约请专家对原《用法》进行1990修订.1990年3月,国家语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了修订后的《标点符号用法》,共列标点符号16种,增加了连接号、间隔号.此后,在听取各界意见后,国家语委、新闻出版署和国家技术监督局共同决定将《标点符号用法》制定为国家标准,并于1995年12月正式发布.
进入20世纪,一些学人开始向国内介绍欧美最通行的一些标点符号.并根据古代的句读符号,参考西洋方法研究制定出了适合中国文字需要的我国最早的新式标点符号.
1919年4月,以胡适为首的六教授提出《方案》,要求政府颁布通行“,.;:!——()《》”等标点.11月底,胡适对上述方案作了修改,把原方案所列符号总名为“新式标点符号”,此年被批准.
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第53号训令——《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批准了由北大六教授联名提出的《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方案》.我国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标点符号由此诞生,成了语言文化发展史上值得记录的一笔.
新中国成立后,有关方面对原标点进行了研究整理,1951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署公布了《标点符号用法》.共列标点符号十四种,包括句号、逗号、顿号、分号、引号、冒号、问号、感叹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专名号、书名号、着重号.
20世纪60年代,汉字文稿的书写和出版物的排印由直行改为横行,某些标点符号的用法也有了新的发展变化,有必要对原规定进行整理.1987年初,国家语委成立《标点符号用法》修订组,约请专家对原《用法》进行1990修订.1990年3月,国家语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了修订后的《标点符号用法》,共列标点符号16种,增加了连接号、间隔号.此后,在听取各界意见后,国家语委、新闻出版署和国家技术监督局共同决定将《标点符号用法》制定为国家标准,并于1995年12月正式发布.
展开全部
标点符号的历史
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第53号训令——《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批准了由北大六教授联名提出的《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方案》。我国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标点符号由此诞生,成了语言文化发展史上值得记录的一笔。
中国虽然在汉代以前已经出现标点符号的概念,比如“离经辨志”,即在两句之间隔开一两字来写,或者用竖线、短横线等标示句子的完结,但是使用上并不普遍。两汉的时候,有了“句读”作为停顿标志,类似我们今天的断句。符号有“↓”和“、”两种。到了宋代,钩号变成了圆圈,标形如“○”,有大中小之分。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段落号,用“∨”或“∧”表示,画在每段末尾字的右下角,甚至出现了“。。。。。。”“。。。。。。”这样的密圈、密点加在字的右旁,强调句子的精彩部分。这一用法直到20年代还有沿用。划在人名或者地名旁边的“_________”则晚至明代出现。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的标点符号多用来表示停顿,没有多少意义上的差别,而且没有标点的书居绝大多数。
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第53号训令——《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批准了由北大六教授联名提出的《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方案》。我国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标点符号由此诞生,成了语言文化发展史上值得记录的一笔。
中国虽然在汉代以前已经出现标点符号的概念,比如“离经辨志”,即在两句之间隔开一两字来写,或者用竖线、短横线等标示句子的完结,但是使用上并不普遍。两汉的时候,有了“句读”作为停顿标志,类似我们今天的断句。符号有“↓”和“、”两种。到了宋代,钩号变成了圆圈,标形如“○”,有大中小之分。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段落号,用“∨”或“∧”表示,画在每段末尾字的右下角,甚至出现了“。。。。。。”“。。。。。。”这样的密圈、密点加在字的右旁,强调句子的精彩部分。这一用法直到20年代还有沿用。划在人名或者地名旁边的“_________”则晚至明代出现。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的标点符号多用来表示停顿,没有多少意义上的差别,而且没有标点的书居绝大多数。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