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至明清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 20
完善──隋唐:
①内容:隋首创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朝继承并完备;创立和完善科举制。
②特点:分散了丞相和中央机构的权力。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把秦朝以来的丞相职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又把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的权力分给六部,防止专权。科举制使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其机构运转更加灵活。
加强──北宋:
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组建禁军并由皇帝直接控制。其特点是削弱地方权力和剥夺大将的兵权,财权、行政权和兵权收归中央,由皇帝直接控制。
新发展──元朝:
实行行省制度,即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省);行省制度是古代郡县制的新发展,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当代省区的规模,对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起了积极作用。
强化(或顶峰)──明清:
明初把丞相权分六部,设厂卫特务机构和三司,采取八股取士。前清沿用明制,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特点是分散丞相权力和地方长官的权力,加强皇权,同时加强思想控制。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表明封建制度的衰落。
隋唐至明清中央集权的影响:
积极作用: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在封建社会的初期和中期具有进步意义,表现在:
①维护了国家的统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②防止了分裂割据,抵御外来侵略,镇压人民起义,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保持社会稳定;
③便于组织公共工程建设,保证中外经济文化的正常交流,推动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消极作用:表现在封建社会的后期:
①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压迫十分残酷;
②束缚了商品经济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
③导致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严重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产生根源:
①经济上,是由封建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生产的发展。
②政治上,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③理论上,韩非子有关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总体趋势是中央集权逐步加强,君主的权利大大巩固
隋唐时期 1、三省六部制,把原为丞相的权力分散于三省六部。这项新的措施起源于隋代,被唐朝沿袭并有所发展,中国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例子很多,这一制度使得原本集中的权力分散,大大巩固君主的权力,从而使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完善。
2、科举制度,隋唐以来的科举制也是与当时政治制度的发展相适应的。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的实行,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官僚队伍文化素质的提高北宋时期 重文轻武,自杯酒释兵权起,北宋统治者对于军队统领的防备是时刻不松懈,频繁的调动驻地和更换指挥官,收回朝中大将和节度使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吸收流民进入军队,防止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这一举措很大程度上防止军变但是也使得军队的战斗力下降,产生冗兵冗官的现象激发了巨大的社会危机。
元朝 中央设置中书省,地方设置行中书省(行省);对郡县制是一次巨大的发展,其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是现代省份制度的雏形
明朝 1、废丞相权分六部,结束了中国历史上君权与相权的拉锯,极大巩固君主权力但是由此也给君主带来繁重的工作。2、地方上废行省行三司制,进一步削弱了地方势力。3、厂卫制度,特务监察群臣百工,明朝初期厂卫制度为防止贪腐叛乱起到积极作用,中后期导致宦官乱政。4、八股取士 在思想文化上的专制加强
清朝 1、设置军机处 军机大臣只是执行皇帝的命令没有参政和决断的权力,皇权得到空前的加强。2、延续八股大兴文字狱,将思想文化的专制推向高潮
2.【北宋加强】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接受赵普的建议,采取“杯酒释兵权”等举措,收回朝中大将和节度使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防止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议,但也造成了一些不良后果,使北宋形成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庞大的军队,导致了后来严重的社会危机。
3.【元朝新发展】 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大统一。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既是元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成功的尝试,同时又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是对古代郡县制度的重大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4.【明清达到顶峰】 明朝建立后,为处理君臣关系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使秦朝以来的宰相制度走到了尽头;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地方势力进一步削弱。明朝还遍设厂卫特务组织,实行八股取士,这是专制主义加强的突出表现。清朝沿用明制,后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