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大学在广东省广州市。
华南解放后,为解决干部不足问题,由叶剑英、陈唯实、罗明等筹建,成立于1950年1月1日,后于1952年10月全国高等院系调整并入华南师范学院(今华南师范大学)。
1949年11月,南方大学的招生简章在《南方日报》登载了,招生的对象主要是高中毕业或相当于高中毕业程度的青年学生。
教学风格
被誉为“革命熔炉”的南方大学,制订了“学习理论,改造思想,钻研业务,参加革命”的教育方针;“实事求是”的校风;“忠诚、团结、朴实、虚心、勤劳、勇敢”的学风,并要求师生员工“甘当小学生,甘当勤务员”;以及提出“紧张地工作,战斗地学习,愉快地生活”的明确要求。校歌中的“千万青年,跟着毛泽东,永远向胜利,永远向光明”,唱出了大家的共同心声。
南方大学创办时,共有六个部,即六个学院。“第一部为文教学院,主要是培养中学教师和文教干部;第二部为行政学院,主要是培养区县政权机关干部;第三部为财经学院,主要是培养财经工作干部和专业人员;第四部为政治研究院,主要是团结高级知识分子和民主人士,进行理论研究,以便提高思想认识水平,自觉地做好革命工作。
南方大学即现在的华南师范大学,位于广东省广州市。
南方大学于1952 年10月同广东文理学院、中山大学师范学院、华南联合大学教育系、岭南大学教育系、广西大学教育系、湖南大学地理系、南昌大学地理系和海南师范专科学校调 整组成华南师范学院(现华南师范大学)。
南方大学是革命大学性质的文科大学,任务是为华南解放区培养革命的知识分子和文教,财经,政权建设等战线的革命干部。学制暂定为一年至二年,招收高中毕业和相当高中毕业程度的学生,经过考试,择优录取,在学习期间享受供给等待遇。
全校设六个部,称为学院。第一部是文教学院;第二部是行政学院;三部是财经学院;第四部是研究部;第五部是工人和民族学院;第六部是华侨学院。
扩展资料
建校背景
1949 年春夏,中国人民解放军相继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汉之后,解放国民党临时政府所在地广州的问题被提上日程。在进行南下准备工作时,毛泽东多次找叶剑英商讨解放华南的一些重大问题。
毛泽东指示叶剑英,华南解放后,要在南方办好一个大学,可取名南方大学,并亲笔题写了“南方大学”四个字。毛泽东的“南方大学”四个 亲笔字,后来一直铭刻在南方大学的校门、校徽、校旗、校章、校刊、证书等上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方大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华南师范大学
广州石牌。
1949年秋大军南下解放全中国时,就面示叶剑英同志在华南解放之后,要创办一所革命大学,可定名为南方大学,并题了“南方大学”四个字,叶剑英同志离北京就任华南分局第一书记时,欣然接受毛主席关于创办南方大学的指示,从在北京的华北大学(后改为中国人民大学)等校抽调一批高中级领导干部随军南下。
到了赣州,在戎马恍惚之际,还开会讨论筹办计划。10月14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广州,叶帅兼任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10月21日,华南分局会议决定筹办南方大学,由叶帅兼任校长,陈唯实任第一副校长,罗明任第二副校长。
当时南方大学经过党组织在高等院校抽调一,二,三年级党员学生开办干部预备班,同时登报在华南招收了第一期学生。1949年12月,筹备就绪,随即于广州石牌正式开学上课,这就是南方大学的创建阶段。
其历史意义:
在南方大学建校三年中,培养近2万名革命干部和专业人才,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历史贡献。在南方大学18230名毕业生中,当时分配参加土地改革的4396名,参加军事干部的2572名,参加财经部门工作的1996名;
参加文教部门工作的911名,参加广东省、广州市工会工作的1168名,分别到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广东省政府和广州市政府各机关、团体工作的4109名,分配到广东、广西各地区做地方工作的3013名,派驻华南以外地区工作的65名。
他们在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经济建设,文教建设,政权建设,以及国防建设等方面,都作出了贡献。而参加各地土改的毕业生,在土改完成后,又服从组织安排,继续留下参加地方各项工作。现在很多人已成为当地各个部门的骨干力量,有的还当了县、市领导干部。
南方大学毕业生很多从事教育工作,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振兴我国教育事业尽心尽力。许多人成了优秀教师,中学校长;一些在大学工作的成长为教授。
当然,遍布在全国各地的广大南方大学毕业生,五十几年如一日地在工厂、在矿山、在边疆、在海岛、在农场、在乡村,勤勤恳恳地工作,“甘当勤务员”,在平凡的岗位上为祖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样是受到人们钦佩和尊敬的。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南方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