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人很少吃猪肉,而现在却恰恰相反,几乎天天吃呢?
春秋战国时期,为了增加人口补充国力,越王勾践下过这么一道命令:越国子民不管什么身份,只要你生了儿子,我就奖你一条狗,两壶酒;如果你生了女儿,我就赏你一头猪,两壶酒。《越语上》: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
要知道,春秋战国时期,酒是祭祀才会用上的重头戏,除了上层贵族,平头百姓你想都不要想。毕竟酒是粮食精,肚子都填不饱,喝酒?想的美。至于狗肉和猪肉就更稀奇了。在古代,肉可是分三流九等的。正所谓“三牲六畜”,古代但凡有大型组合宴会,或者祭祀活动,必定会有“三牲六畜”登场。
《三字经》中解释: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六畜”,分别指是马、牛、羊、鸡、狗、猪。排在六畜之外的肉,都不配在重大场合上拥有姓名。你别看猪肉排在六畜最后面,它的地位可一点也不低。
《国语·楚语下》:天子举以大牢,祀以会;诸侯举以特牛,祀以太牢;卿举以少牢,祀以特牛;大夫举以特牲,祀以少牢;士食鱼炙,祀以特牲;庶人食菜,祀以鱼。大牢,又称太牢,指的是猪、牛、羊;少牢指猪和羊,没有牛。天子平时吃的是以猪、牛、羊组成的大牢,祭祀神明的时候,就要供上三份大牢。
诸侯平时吃的是牛,祭祀时只需要供上一份大牢;公卿平时吃猪肉和羊肉,祭祀时要供上一份牛;大夫吃其他不配拥有姓名的牲畜,祭祀时只需要供上猪肉和羊肉;士人吃鱼类,祭祀时要供上其他不配拥有姓名的牲畜;而百姓吃菜,祭祀时只需要供上鱼类。
由此可见,从周朝开始,猪就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吃的了。猪肉,更是天子乃至诸侯公卿贵族才吃的起的奢侈品。不过,也有例外。那就是像越王勾践下的命令一样,生孩子。《礼记·内则》:凡接子,择日,冢子则大牢,庶人特豚,士特豕,大夫少牢,国君世子大牢,其非冢子,则皆降一等。但凡有新生儿降世,一定要在三日内挑选吉日举办仪式。祭祀时用的牲畜也有所规定。比如天子或者诸侯的嫡长子,就需要备齐大牢,但士人和普通百姓,就只需要一只小猪。如果不是嫡长子,只是嫡子或者庶出,规格就必须降低一等。
所以想吃猪肉啊?可以,先给孤王生个孩子看看呀。那为什么猪肉在古代会这么珍贵呢?这就得从7000多年前说起了。根据发掘出的化石,以及陶器文物,人们发现距今7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居住在长江中下游的河姆渡人,就已经开始驯养野猪了。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猪有了家猪和野猪之分。但野猪野性难驯,为了方便蓄养,我们的天才祖先又学会了新技能——给猪做阉割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