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态度和品德形成的因素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一)依从
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
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行为受外界的压力,而不是内在的需要。
(二)认同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这一阶段的学生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三)内化
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即形成了。
二、影响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条件
(一)外部条件
1.家庭教养方式
研究表明,学生的态度和品德特征与家庭的教养方式有密切关系。若家庭教养方式是民主、信任、容忍的,则有助于儿童的优良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若家长对待子女过分严格或放任,则儿童更容易产生不良的、敌对的行为。
家庭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是最早和最重要的。如果儿童在早期有较丰富的与父母或兄弟姐妹的交往经验,那么他们在幼儿园和学龄阶段就倾向于对他人的情感更敏感,也更容易对自己的违规行为产生羞怯的情绪。家庭环境对儿童、青少年的品德既有有意识、有目的的教育、促进作用,更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长要加强自身品德修养,注重正确而科学的教育方式,创造融洽的、和谐的家庭气氛,为子女的品德发展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2.社会风气
社会分为广义的社会环境和狭义的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前面指整个社会关系和社会风尚;后者指学校和家庭以外的学生的朋友、邻居、社区以及影响个体的各种社会活动等。作为社会的成员,学生不可能与社会隔绝,因此,社会上的良好与不良的风气都有可能影响其道德信念与道德价值观的形成,这也使得德育工作难度加大。
3.同伴群体
归属于某一个团体是个体的一种基本需要,因此,正式的班集体、非正式的小团体等同伴群体的行为准则和风气对学生的态度与道德行为都有一定的影响。
(二)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
是态度和品德改变的原动力。态度和行为出现不一致使得人产生不舒服和紧张的心理状态。人类具有一种维持平衡和一致性的需要,即力求维持自己的观点、信念的一致,以保持心理平衡。
2.态度定势
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期与评价,进而影响人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
3.道德认知
态度、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及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
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依从
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
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行为受外界的压力,而不是内在的需要。
(二)认同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这一阶段的学生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三)内化
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即形成了。
二、影响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条件
(一)外部条件
1.家庭教养方式
研究表明,学生的态度和品德特征与家庭的教养方式有密切关系。若家庭教养方式是民主、信任、容忍的,则有助于儿童的优良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若家长对待子女过分严格或放任,则儿童更容易产生不良的、敌对的行为。
家庭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是最早和最重要的。如果儿童在早期有较丰富的与父母或兄弟姐妹的交往经验,那么他们在幼儿园和学龄阶段就倾向于对他人的情感更敏感,也更容易对自己的违规行为产生羞怯的情绪。家庭环境对儿童、青少年的品德既有有意识、有目的的教育、促进作用,更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长要加强自身品德修养,注重正确而科学的教育方式,创造融洽的、和谐的家庭气氛,为子女的品德发展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2.社会风气
社会分为广义的社会环境和狭义的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前面指整个社会关系和社会风尚;后者指学校和家庭以外的学生的朋友、邻居、社区以及影响个体的各种社会活动等。作为社会的成员,学生不可能与社会隔绝,因此,社会上的良好与不良的风气都有可能影响其道德信念与道德价值观的形成,这也使得德育工作难度加大。
3.同伴群体
归属于某一个团体是个体的一种基本需要,因此,正式的班集体、非正式的小团体等同伴群体的行为准则和风气对学生的态度与道德行为都有一定的影响。
(二)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
是态度和品德改变的原动力。态度和行为出现不一致使得人产生不舒服和紧张的心理状态。人类具有一种维持平衡和一致性的需要,即力求维持自己的观点、信念的一致,以保持心理平衡。
2.态度定势
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期与评价,进而影响人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
3.道德认知
态度、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及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
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深圳市源远水利设计有限公司
2018-06-11 广告
2018-06-11 广告
水土流失是指土壤在水的浸润和冲击作用下,其结构发生破碎和松散,随水流动而散失的现象。在水力、风力、冻融和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使陆地表层的土壤和土壤母质等发生破坏、磨损、分散、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水土流失多发生在山区、丘陵区。地貌起伏不平、陡...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深圳市源远水利设计有限公司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