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毙鹰事件”中,八爷到底冤不冤?
为了缓和九子夺嫡的矛盾,康熙皇帝在一废太子后,以没有找到合适的继承人为由,重新复立太子胤礽,对于通过议政王大臣会议推举出来的那个新太子胤禩,康熙更是以他年少不经事、获罪过(张明德案件)以及“辛者库贱妇所生”等理由给予否决,还对胤禩进行了剥夺爵位的处理(后恢复爵位)。一直公开直挺胤禩的上书房大臣马齐和康熙皇帝的丈人兼舅舅佟国维皆遭到康熙皇帝的斥责,马齐家族在这件事中受创严重。
然而,康熙皇帝再立胤礽并没有平息或者缓和九子夺嫡的情势,反而让皇子们争夺储位的斗争愈演愈烈,这直接导致了皇太子胤礽的第二次被废。
很多读史的人关注的焦点在于:二次罢黜皇太子后,康熙皇帝心中到底默定了谁是未来的继承人?其实不然,对于当时的朝野具体情况来看,诸王大臣更加关注的焦点在于:一废太子之后,康熙皇帝启动的所谓公推太子的结果是否依然有效?
这样的认识误差在于对当时的清廷制度规则不甚了解。按照清廷的规则,如果康熙皇帝没有再立太子或者没有合适的理由否定那个公推结果,那么康熙皇帝驾崩后,这个公推结果是有效的。换句话说,不出意外,胤禩将会是未来的皇帝继承人。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胤禩自作孽不可活,犯下严重的错误,那个公推结果自然而然失效。
胤礽的第二次被废即意味着他永无翻身之日,而胤礽的再次被废,与胤禩其实也脱不了干系(不在此赘述),这是胤禩期望看到的结果。
所以说,胤礽再次被废可谓人所不惊,没什么奇怪的。那个公推结果是否有效并启动才是朝野最为关注的焦点。
按照老八胤禩的为人处世,康熙最信任的哥哥福全、近臣李光地都曾对他印象良好,并多次举荐他为皇太子,这位八皇子应该是众望所归。
《请圣祖实录》曾记载了一段史事:二废太子之后,八阿哥曾写信给康熙皇帝,对他说:如今儿臣该怎么做?要不儿臣就装病,免得再有举荐我的事儿。这无疑是胤禩赤裸裸的试探,言下之意是说如今皇太子胤礽再次被废了,应该启动那个公推结果了,我还有机会么?
康熙皇帝对胤禩的这种试探十分厌恶,于是揭露道:“谓朕年已老迈,岁月无多,及至不讳,伊曾为人所保,谁敢争执,遂自谓可保无虞矣。”(《请圣祖实录》)
恰遇二废太子当年十一月,康熙皇帝外出打猎,住京北遥亭。胤禩出京祭奠自己的生母去世两周年,完事后住京北汤泉,派人送去康熙打猎用的的几架“海东青”。谁知道,这些“海东青”送达康熙的时候已经奄奄一息,差不多要死了。康熙皇帝雷霆大怒,认为这是胤禩在故意藐视自己,气得差点心脏病发作。
康熙皇帝借着这件事对胤禩大加指责,说他“不孝不义”,还将他与皇太子胤礽作比较,说:“二阿哥悖逆,屡失人心;胤禩则屡结人心,此人之险百倍于二阿哥也。”
康熙五十四年正月,康熙皇帝以胤禩“行止卑污,凡应行走处俱懒惰不赴”的罪名,停发他及属下护卫官员们的俸禄(《请圣祖实录》)。康熙皇帝表示,废黜胤礽,并不是要立胤禩,他们都不符合储君的要求。
这意味着,胤禩的那个公推结果,也随着“毙鹰事件”烟消云散,八爷党遂遭康熙的打击和清洗,流放的流放,监禁的监禁,死的死。“毙鹰事件”后,虽然还有阿灵阿、赫寿等人积极为胤禩奔走,但是除了胤禩留下的“人心”之外,基本没剩下什么牢固的政治力量。
有人会问,为什么康熙皇帝就没有好好查一查“海东青”出事的具体原因?这已经成为一桩无头公案,因为没有人有胆子以此来戏弄皇帝断送自己的前程,即或是栽赃胤禩也会因为收买运送海东青的太监难度太大而无法实行。所以,很多人推测,除了康熙皇帝自己之外,没有其他人会做这种掉脑袋的事,这根本就是康熙皇帝自导自演的一出好戏,其目的在于打击他十分厌恶的“八贤王”胤禩,推翻一废太子之后那个公推结果。
当然,也可能是因为运送“海东青”的太监管理不善造成的,但是奇怪的是并没有俱事的太监关于运送“海东青”情况的报告。假设,“海东青”是因为运送太监管理不善造成的,也许康熙皇帝正是藏匿了报告,利用这个问题来打击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
尽管要完美完成这件事实在大费周章,但是不管怎么说,胤禩垮了,公推结果没了,这对康熙有意保护的默定继承人还是大有好处的。
而在《雍正王朝》里,“毙鹰事件”发生在康熙六十一年的寿礼上,大将军王胤禵将一块上有“寿”字的天石作为寿礼让鄂伦岱带回北京祝寿,路过八爷府的时候,被老八胤禩给调换了,调换的就是一只死去的老鹰。结果,鄂伦岱呈送寿礼的时候,死鹰从盒子里滚出来,满朝皆惊。
这明显是老十四胤禵和老八胤禩之间的斗争,按照邬思道的说法,康熙皇帝无意传位于他们之中的任何一位,所以在此关键的时刻,为了保持政局的稳定,为真正的继承人创造稳定的条件,康熙皇帝未予追究。
《雍正王朝》是戏剧,将“死鹰事件”戏剧化,延长了以老八胤禩为首的八爷党的“寿命”,是为了突出九子夺嫡之战,延续夺嫡斗争的精彩冲突和故事。在这里,有一个问题似乎更有“咀嚼性”,那就是康熙皇帝对于老八胤禩,为什么采取了“打而不灭”的措施,反而一再加封,直到康熙皇帝驾崩(临死罢黜能员干吏不算)。这和历史上康熙五十一年“毙鹰事件”后,于五十四年获罪,八爷党遭受打击清洗完全不同,是什么原因呢?
为什么说是康熙对八爷胤禩“打而不灭”呢?黄河发大水,管理户部失察,对于救灾泛泛而谈,没有实际措施,除了遭受康熙斥责之外,没有惩罚他。
刑部冤狱案,老八胤禩绕过老十三胤祥,诱骗肖国兴出卖太子胤礽,康熙皇帝直言“其心可诛”,可仍旧加封廉郡王。
《百官行述》是八爷党门下的任伯安一手操持,康熙皇帝洞若观火,却貌似置若罔闻。
八大山庄老十四胤禵伪造太子调兵手谕,说起来,也是出自他八爷党内啊,康熙也没有追究。
再就是这次“毙鹰事件”,老十四胤禵与老八胤禩互作“乱”局,康熙皇帝还是不予追究。
老八胤禩是贤能,也会说话,办事还滴水不漏,相比于老大胤褆,其实阴险得多。但是,老大胤褆在一废太子的时候,就被康熙皇帝永远圈禁了,老十三胤祥侠义光明,也被圈禁。
为何阴险之人没事,反倒是胤祥这样的人却换来牢狱之灾呢?
其实说到底,这也是为了保护他心中的默定继承人所为。当西藏叛乱的事件发生后,康熙将八爷党内的老十四胤禵分化出来,让他担任大将军王,挑起八爷党和老十四之间的争斗,转移满朝文武的目光。
这和皇太子胤礽复立的作用类似,只有满朝文武的目光都聚焦在八爷党和老十四身上,那么老四胤禛,作为真正的继承人才是安全的,才不会成为众矢之的。
对老八胤禩“打而不灭”的妙用就在于此。可是历史终究不是戏剧,其残酷性要比戏剧严重得多,“毙鹰事件”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