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跟司马迁之间是什么关系?司马光和司马迁都有哪些著作?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司马迁和司马光是历史上的文学大家,都为后世留下了经典的著作,这两位大家都是“司马”姓,而且又都编写了记载古今的文学巨著,难道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在许多人眼中,甚至会吧这二人混为一谈,那么司马迁和司马光到底有何关系,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详解司马迁和司马光的故事。
司马光跟司马迁之间是什么关系?
司马迁和司马光之间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如果硬要说他们两个人有关系,大概就是他们都姓“司马”,五百年前两个人是一家。
司马迁是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而司马光则是出生在北宋的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也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两个人在时代上面就已经相差了一千多年,就算有血缘关系,经过这一千多年的繁衍生息两人之间的基因,也应该没有几处相同了吧。
另外两个人也有一个相关的地方,就是两个人都是史学家,并且都著有一部流传后世的巨著。司马迁遭受宫刑,忍辱负重,最终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史记》对后世的历史、小说、戏剧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著作之一被称为是“二十四史”之首。
而司马光则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主编,这本官方修订的史书在中国历史上也有非常高的地位。《资治通鉴》从公元前403年开始写起,写到公元前959年停笔,涵盖了十六朝1362的历史。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贤臣、鸿儒等都会对《资治通鉴》点评批注,而且还是历代君王的教科书,可以说除了《史记》之外,其他著作的赞誉都不能与《资治通鉴》媲美。
这样说来,修史倒像是“司马”家族的传统了,而且有司马迁、司马光两位大家,相信史学家族的称号应该没有人能够和司马家族抢了。
司马迁出生在汉景帝时期的一个小康之家,从小司马迁就在父亲司马谈的指导之下学习读书写字,十岁的司马迁就能够阅读《尚书》、《左传》等。年长一些,司马迁就离开了家乡,来到了父亲为官的京城,之后父亲就吩咐司马迁去游历天下,搜罗遗闻古事。司马迁游历了大江南北之后回到京城,因为父亲的关系,在京中做了郎中。著有《史记》。
司马光是北宋的,世代为宦,20岁时中进士甲第但他并不以此“矜夸满志,昆明于物,如谓大下莫己若也”,而是豪迈地提出:“贤者居世,会当履义蹈仁,以德自显,区区外名何足传邪!”这些话反映了青年司马光的胸怀与器识,立志以仁德建功立业,不求虚名。著有《资治通鉴》。
司马光和司马迁都有哪些著作?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靠近龙门。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太史公自序》龙门,龙门山,很有名气。传说大禹曾在龙门开山治水。龙门山的南面是黄河。司马迁的家正好在黄河、龙门之间。当地名胜古迹很多。司马迁从小在饱览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历史传说和故事。)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卒于公元前87年,48岁终。现司马迁墓祠,在韩城市城南10公里芝川镇南门外,位于黄河西岸的梁山东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司马迁的《史记》对后世影响深远,除此之外,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司马迁有赋八篇,但大都不传,只有《悲士不遇赋》保存在唐欧阳询等编纂的《艺文类聚》卷三十之中。
司马光,生于北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卒于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是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进士出身,历任馆阁校勘、同知礼院、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御史中丞、翰林院学士兼侍读等职。熙宁三年(1070年),他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坚辞枢密副使,以端明殿学士出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市),次年改判西京御史台,退居洛阳,专事著史15年。哲宗即位,高大后临政,召司马光入主国事,任命为相(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身后追赠太师,封温国公,谥文正。
司马光著史,还选取了刘恕、刘(分文)、范祖禹等人做为助手,他们既是当时第一流的史学家,又与司马光在政治、史学上观点一致,故能在编书中各显其才,通力合作。《通鉴》的成功,与他们的努力分不开,但最终使《通鉴》达到光辉顶点的,还决定于主编司马光的精心著述。正如刘恕之子刘羲仲所说:“先人在书局,只类事迹,勒成长编,其是非予夺之际,一出君实笔削。”
司马光一生著述甚多,在《通鉴》系列著作中,还有《通鉴举要历》80卷、《历年图》七卷、《稽古录》20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另外,尚有其他著作20种,200余卷,是他对我国史学、经学、哲学乃至医学诗词等各方面进行研究和著述的成果,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诗草》、《注古文孝经》、《易说》、《注太玄经》、《注扬子》、《书仪》、《游山行记》、《续诗话》、《医问》、《涑水纪闻》、《类篇》、《司马文正公集》等。
司马光跟司马迁之间是什么关系?
司马迁和司马光之间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如果硬要说他们两个人有关系,大概就是他们都姓“司马”,五百年前两个人是一家。
司马迁是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而司马光则是出生在北宋的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也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两个人在时代上面就已经相差了一千多年,就算有血缘关系,经过这一千多年的繁衍生息两人之间的基因,也应该没有几处相同了吧。
另外两个人也有一个相关的地方,就是两个人都是史学家,并且都著有一部流传后世的巨著。司马迁遭受宫刑,忍辱负重,最终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史记》对后世的历史、小说、戏剧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著作之一被称为是“二十四史”之首。
而司马光则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主编,这本官方修订的史书在中国历史上也有非常高的地位。《资治通鉴》从公元前403年开始写起,写到公元前959年停笔,涵盖了十六朝1362的历史。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贤臣、鸿儒等都会对《资治通鉴》点评批注,而且还是历代君王的教科书,可以说除了《史记》之外,其他著作的赞誉都不能与《资治通鉴》媲美。
这样说来,修史倒像是“司马”家族的传统了,而且有司马迁、司马光两位大家,相信史学家族的称号应该没有人能够和司马家族抢了。
司马迁出生在汉景帝时期的一个小康之家,从小司马迁就在父亲司马谈的指导之下学习读书写字,十岁的司马迁就能够阅读《尚书》、《左传》等。年长一些,司马迁就离开了家乡,来到了父亲为官的京城,之后父亲就吩咐司马迁去游历天下,搜罗遗闻古事。司马迁游历了大江南北之后回到京城,因为父亲的关系,在京中做了郎中。著有《史记》。
司马光是北宋的,世代为宦,20岁时中进士甲第但他并不以此“矜夸满志,昆明于物,如谓大下莫己若也”,而是豪迈地提出:“贤者居世,会当履义蹈仁,以德自显,区区外名何足传邪!”这些话反映了青年司马光的胸怀与器识,立志以仁德建功立业,不求虚名。著有《资治通鉴》。
司马光和司马迁都有哪些著作?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靠近龙门。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太史公自序》龙门,龙门山,很有名气。传说大禹曾在龙门开山治水。龙门山的南面是黄河。司马迁的家正好在黄河、龙门之间。当地名胜古迹很多。司马迁从小在饱览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历史传说和故事。)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卒于公元前87年,48岁终。现司马迁墓祠,在韩城市城南10公里芝川镇南门外,位于黄河西岸的梁山东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司马迁的《史记》对后世影响深远,除此之外,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司马迁有赋八篇,但大都不传,只有《悲士不遇赋》保存在唐欧阳询等编纂的《艺文类聚》卷三十之中。
司马光,生于北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卒于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是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进士出身,历任馆阁校勘、同知礼院、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御史中丞、翰林院学士兼侍读等职。熙宁三年(1070年),他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坚辞枢密副使,以端明殿学士出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市),次年改判西京御史台,退居洛阳,专事著史15年。哲宗即位,高大后临政,召司马光入主国事,任命为相(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身后追赠太师,封温国公,谥文正。
司马光著史,还选取了刘恕、刘(分文)、范祖禹等人做为助手,他们既是当时第一流的史学家,又与司马光在政治、史学上观点一致,故能在编书中各显其才,通力合作。《通鉴》的成功,与他们的努力分不开,但最终使《通鉴》达到光辉顶点的,还决定于主编司马光的精心著述。正如刘恕之子刘羲仲所说:“先人在书局,只类事迹,勒成长编,其是非予夺之际,一出君实笔削。”
司马光一生著述甚多,在《通鉴》系列著作中,还有《通鉴举要历》80卷、《历年图》七卷、《稽古录》20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另外,尚有其他著作20种,200余卷,是他对我国史学、经学、哲学乃至医学诗词等各方面进行研究和著述的成果,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诗草》、《注古文孝经》、《易说》、《注太玄经》、《注扬子》、《书仪》、《游山行记》、《续诗话》、《医问》、《涑水纪闻》、《类篇》、《司马文正公集》等。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