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怎么教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新课标在总目标中提出小学生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学生学习文言文,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汉语其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同时,在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丰厚文化底蕴,提升审美情趣与能力,提高文化品味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言文语言简练、节奏鲜明、易于诵读,新课标提出文言文教学的总目标是“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所以小学文言文的教学,首先应当让学生读课文,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了解课文内容。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还要特别注重培养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司马光》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小故事:有一次,司马光和一群孩子在庭院嬉戏。一个小孩爬上瓮,失足落入水中。大家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瓮。瓮破了,水一下子喷涌出来,落水的小孩得救了。故事表现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与沉着冷静。
课文非常简短,用了很多贴切的动词。比如,“戏、登”描写了孩子们尽情游戏、攀爬的样子;“跌、没”让我们读到了一个孩子跌入瓮中、瞬间被水淹没的惊险场景;“持、击”表现了危急时刻司马光的冷静和机智;“迸”写出了水一下子从瓮中涌出来的状态。
本文虽然是文言文,但很多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文基本一致。如,“戏”是“游戏”的意思,“登”是“爬”的思,“击”是“击打”的意思。这些词语可以让学生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共通之处,消除他们学习文言文的畏惧心理。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对应着故事的结局:瓮被砸破,水从瓮中喷涌而出,司马光在旁扶起得救的小伙伴。插图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感受司马光爱护同伴的美好品质。
1.跟读课文,读好停顿。
教学文言文,老师要运用多种方法,充分引导学生练习朗读,边读边加深对文言文的感受。但由于本课是学生初学文言文,对朗读的要求一定不能过高,只要能让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正确流利地朗读文言文,初步获得语感即可。至于朗读的语气、感情等方面,一律不做要求。课后第一题明确提出了这样的学习要求。
本文断句的方式举例如下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进,
儿/得活。
在范读时,老师要处理好停顿的层次。句号处的停顿可以长一些,逗号处的停顿可以略短,词与词之间的停顿再短一些。起初老师可以读得慢一点儿,便于学生跟读,但不要故意拖长音;等熟练一些后,可以用比较自然的语速范读,让学生也用比较自然的语速跟读。如果学生跟读时停顿的情况比较好,可以让其试着自己朗读,但不要做硬性要求。
2.理解词语的意思,了解课文大意。
本课教学时,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借助注释、插图等,理解词语的意思。
瓮……
关于“瓮”,引导学生先看看注释,知道它是一种口小肚大的容器,再观察课文插图,了解瓮的样子。
缸……
如果有学生出“瓮”和“缸”区别的疑问,老师可以相机出示图片,让学生大致知道瓮是收口的,缸是敞口的。关于“迸”,可让学生观察插图,说说水流出来的样子,再看注释,体会“涌出”的意味。同时可以解释,瓮被砸破后,水一下子涌出来了,这就是“迸”。
可让学生读一读“庭”的注释,知道文言文中的一些单音节词语可以组成现代文中的双音节词语来理解,再运用这一方法,把“群”“戏”“没”“众”“石”等字组成“一群”“游戏”“淹没”“众人”“石头”等词语来理解。
还有一些词语,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前后语境,试着换成现代文中的常见词语来理解,比如,“登”换成“爬上”,“足”换成“脚”,“去”换成“离开”。学生替换有难度时,老师可相机提供词语。
文中共有3次提到“儿”,可以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想想这3个“儿”分别指谁,“众”又是指谁。 在疏通了语句意思之后,可让学生再次跟着老师读课文,读好停顿。多次跟读后,让学生不看教材,试着跟老师一起背诵课文。要提示学生,背诵时也要和跟读时一样,注意词句间的停顿。
3.借助注释讲故事。
课后第二题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讲故事,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不仅要对故事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还要重新组织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这一环节的讲故事,与初读环节讲述此前知道的司马光的故事有所不同,对语言表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要把课文中“庭”“足”“皆”这些文言词语转化成现代汉语来讲述;要注意按一定顺序讲述。
讲述有困难的学生,老师可让其先回顾此前知道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再讲述。学有余力的学生,老师还可引导其关注插图中人物的表情,试着揣摩人物内心,想象人物说的话,并把这些内容添加到故事的讲述中。
老师只要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借助注释学习古诗的方法,让学生借助注释讲故事,而不是要求逐字逐句翻译,或全文翻译。
4.初步比较文言文和现代文在语言上的差异。
学完课文后,老师可借助课后第三题,引导学生结合之前朗读、理解词句的体会,将本文和其他课文进行比较,发现语言上的差异。比如,本课课文里有许多词语是单个字的;本课课文里用“光”来称呼“司马光”,这在其他课文里比较少见:本课课文的句子都很短。说说“和其他课文在语言是有什么不同”,只要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与认识,老师就要充分肯定,以保护其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文言文语言简练、节奏鲜明、易于诵读,新课标提出文言文教学的总目标是“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所以小学文言文的教学,首先应当让学生读课文,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了解课文内容。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还要特别注重培养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司马光》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小故事:有一次,司马光和一群孩子在庭院嬉戏。一个小孩爬上瓮,失足落入水中。大家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瓮。瓮破了,水一下子喷涌出来,落水的小孩得救了。故事表现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与沉着冷静。
课文非常简短,用了很多贴切的动词。比如,“戏、登”描写了孩子们尽情游戏、攀爬的样子;“跌、没”让我们读到了一个孩子跌入瓮中、瞬间被水淹没的惊险场景;“持、击”表现了危急时刻司马光的冷静和机智;“迸”写出了水一下子从瓮中涌出来的状态。
本文虽然是文言文,但很多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文基本一致。如,“戏”是“游戏”的意思,“登”是“爬”的思,“击”是“击打”的意思。这些词语可以让学生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共通之处,消除他们学习文言文的畏惧心理。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对应着故事的结局:瓮被砸破,水从瓮中喷涌而出,司马光在旁扶起得救的小伙伴。插图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感受司马光爱护同伴的美好品质。
1.跟读课文,读好停顿。
教学文言文,老师要运用多种方法,充分引导学生练习朗读,边读边加深对文言文的感受。但由于本课是学生初学文言文,对朗读的要求一定不能过高,只要能让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正确流利地朗读文言文,初步获得语感即可。至于朗读的语气、感情等方面,一律不做要求。课后第一题明确提出了这样的学习要求。
本文断句的方式举例如下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进,
儿/得活。
在范读时,老师要处理好停顿的层次。句号处的停顿可以长一些,逗号处的停顿可以略短,词与词之间的停顿再短一些。起初老师可以读得慢一点儿,便于学生跟读,但不要故意拖长音;等熟练一些后,可以用比较自然的语速范读,让学生也用比较自然的语速跟读。如果学生跟读时停顿的情况比较好,可以让其试着自己朗读,但不要做硬性要求。
2.理解词语的意思,了解课文大意。
本课教学时,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借助注释、插图等,理解词语的意思。
瓮……
关于“瓮”,引导学生先看看注释,知道它是一种口小肚大的容器,再观察课文插图,了解瓮的样子。
缸……
如果有学生出“瓮”和“缸”区别的疑问,老师可以相机出示图片,让学生大致知道瓮是收口的,缸是敞口的。关于“迸”,可让学生观察插图,说说水流出来的样子,再看注释,体会“涌出”的意味。同时可以解释,瓮被砸破后,水一下子涌出来了,这就是“迸”。
可让学生读一读“庭”的注释,知道文言文中的一些单音节词语可以组成现代文中的双音节词语来理解,再运用这一方法,把“群”“戏”“没”“众”“石”等字组成“一群”“游戏”“淹没”“众人”“石头”等词语来理解。
还有一些词语,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前后语境,试着换成现代文中的常见词语来理解,比如,“登”换成“爬上”,“足”换成“脚”,“去”换成“离开”。学生替换有难度时,老师可相机提供词语。
文中共有3次提到“儿”,可以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想想这3个“儿”分别指谁,“众”又是指谁。 在疏通了语句意思之后,可让学生再次跟着老师读课文,读好停顿。多次跟读后,让学生不看教材,试着跟老师一起背诵课文。要提示学生,背诵时也要和跟读时一样,注意词句间的停顿。
3.借助注释讲故事。
课后第二题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讲故事,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不仅要对故事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还要重新组织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这一环节的讲故事,与初读环节讲述此前知道的司马光的故事有所不同,对语言表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要把课文中“庭”“足”“皆”这些文言词语转化成现代汉语来讲述;要注意按一定顺序讲述。
讲述有困难的学生,老师可让其先回顾此前知道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再讲述。学有余力的学生,老师还可引导其关注插图中人物的表情,试着揣摩人物内心,想象人物说的话,并把这些内容添加到故事的讲述中。
老师只要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借助注释学习古诗的方法,让学生借助注释讲故事,而不是要求逐字逐句翻译,或全文翻译。
4.初步比较文言文和现代文在语言上的差异。
学完课文后,老师可借助课后第三题,引导学生结合之前朗读、理解词句的体会,将本文和其他课文进行比较,发现语言上的差异。比如,本课课文里有许多词语是单个字的;本课课文里用“光”来称呼“司马光”,这在其他课文里比较少见:本课课文的句子都很短。说说“和其他课文在语言是有什么不同”,只要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与认识,老师就要充分肯定,以保护其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