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说的是二人转,不是小品。
我们说的是,说的是
我们日落西山黑了天,
家家户户把门关,
十家都有九家锁,
就有一家门没关,
鸟奔山林虎奔山,
喜鹊老呜奔大树下,
家雀哺鸽奔房檐,
行人的正人奔旅社,
耍钱的哥们上了梁山.
帮兵我家此地,
头顶着天.
一步两两步三三三就转到台前,
来到台上往下观,
看繁华来的真全.
我给人人没有其余唱,
唱唱一段东北的二人转神调大全.
我们说的是在左手拿起来文王鼓,
右手拿起来二狼神的竹芥鞭.
文王鼓驴皮幔,
里边栓上横三竖四八根线,
四根朝北,四根朝南,
这四根朝北安世界,
四根朝南定山河.
上面还有一串铜钱,
有乾隆,有道光,乾隆道光配开元.
这把鞭是好鞭五彩飘带上边拴,
打一下颠三颠,
打三下颠就颠,
梁山一百单八将,
打了一百单八鞭.
扩展资料:
二人转(Er ren zhuan),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是一种有着三百多年历史,悠远的原始文化传承的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
它植根于中国东北民间文化,属于中国走唱类曲艺曲种,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东部三市一盟和河北省东北部等地区。表现形式为一男一女,服饰鲜艳,手拿扇子、手绢,边走边唱边舞,表现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犷,唱词诙谐风趣。
东北特色二人转主要来源于东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莲花落。用东北人的俏皮话说:二人转是“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二人转是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吸取了河北的莲花落,并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场等演变而成。二人转自草创至今,大约有近300年的历史,艺人师承关系可上溯到清朝嘉庆末年。
二人转在历史曾形成东、西、南、北四个流派。清后期和民国初年出现“闯关东”大潮,大批山东、河北人进入东北,“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的二人转就是“闯关东”的人从关内外带至关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