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临终遗言,道出不肯释放张学良的原因,宋美龄听后湿了眼眶

 我来答
成大文化17
2022-08-28 · TA获得超过1.3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45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0.8万
展开全部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的遗体前,一位老人轻轻俯身,颤抖的手指抚摸着水晶棺,表情凝重。

这位老人就是曾经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的主角之一张学良。

此时,他已经被蒋介石囚禁了40年。也许他送给蒋介石的一幅挽联能概括他们之间的恩怨,这幅挽联上是怎么写的呢?

这16字的挽联是二人复杂关系的真实写照,当然也有人说他们之间的恩怨远非10多个字所能概括。

曾经是蒋介石得力干将的张学良,在“西安事变”之后一直被蒋介石“囚禁”了半个世纪之多。

如果说当初蒋介石是因为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让他受尽了羞辱,一时怒气未消所以想处置张学良。

那么为什么事隔多年,宋美龄和蒋介石身边的许多人劝他释放张学良,他都没有同意,并且还嘱咐蒋经国不要放了张学良?

临终时,蒋介石终于说出了不愿释放张学良的理由。

宋美龄听后不觉难掩悲伤,毕竟她曾经许诺张学良一定会还给他自由。直到蒋介石去世,她也没能兑现自己的承诺。

1946年10月,距离张学良被蒋介石囚禁已经过去了10年。

按照南京军事法庭的判决结果,他已经服完刑。他以为一直期盼的自由该来了,到处托人打听局势,希望知道自己到底什么时候能被释放。

终于,张学良等来了接他的飞机。然而当飞机起飞后,他才发觉飞机飞往的不是他久别的故乡,而是与故乡相反的方向——中国台湾省。

从此,张学良在台湾新竹的井上温泉度过了13年的时光,这也是他囚禁生涯中待得最久的地方。他痛恨蒋介石的出尔反尔,也意识到了此去或许再也无法回到故土了。

作为“东北王”张作霖的儿子,张学良从小就向往军旅生活。从讲武堂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他到父亲的军队里担任了团长一职。

1928年6月,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张学良子承父业,成为了握有几十万军队,坐拥东北最强大的地方势力。

东北易帜和中原大战后,张学良和蒋介石的关系因此拉近,以至于后来二人以“兄弟”相称。

然而,西安事变使二人的关系彻底破裂。

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东三省沦陷。为了民族大义,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扣留了来西安督促“剿共”的蒋介石的,逼他停止对付红军,联共抗日。

蒋介石被扣押后,南京政府顿时乱成了一锅粥。

在紧急召开的会议上,对于如何对待这件事,国民党内部出现了两种主张:军政部长何应钦主张讨伐,要派飞机轰炸西安,迫使发动兵变者投降;宋子文和宋美龄一派则主张和平解决,积极计划营救蒋介石的办法。

宋美龄决定亲自飞往西安,在此之前,张学良曾经发过两封电报邀宋美龄前去西安,据说两人私交甚好。

南京政府认为宋美龄此行无异于自投罗网,但当她走下飞机的一刻,她没有发现荷枪实弹的士兵,前来迎接她的张学良对她恭敬而热情。

通过和张学良谈判,宋美龄承诺如果蒋介石同意他们的请求,张学良能亲自护送蒋介石回南京的话,一定会保证他的安全。

“我以人格担保你的个人安全” ,或许是宋美龄的这句话给张学良吃了一颗定心丸。

张学良不顾身边人的极力反对,也没有通知周恩来等人就动身护送蒋介石去了南京。

当飞机在南京落地后,蒋介石立刻变了脸。由于之前答应过宋美龄要保证张学良的安全,现在就动手不太适合,因此蒋介石玩起了失踪,并派人把张学良送上了南京军事法庭。

审判的结果是,张学良被判处十年监禁。

对于这个判决,宋美龄很不满意。在她的斡旋下,张学良没去监狱服刑,但却被迫开始了长达54年被囚禁的时光。

为了不暴露囚禁之处,张学良的住处经常被换来换去。从南京奉化黄山到萍乡郴州阮陵,再到修文贵阳开阳,又经桐梓去往重庆。

经常“搬家”使张学良的生活变得十分动荡,而他的住所都是荒凉偏僻、人迹罕至的地方。

抗战结束后,本以为能获得自由的张学良不但没有被释放,甚至还差点被蒋介石杀死。张学良被送往新竹,继续他的囚禁生活。

相较于“西安事变”另一主角杨虎城将军来说,张学良无疑是幸运的。虽然他没有获得自由,但至少保住了性命。

张学良要感谢一个人,此人就是宋美龄。

张学良在晚年接受采访时说: “我没死,完全是蒋夫人帮我,那蒋先生是要把我枪毙的。”

宋美龄为了当初的一句承诺,付出了半个多世纪的努力。

最初张学良被囚禁时,妻子于凤至陪他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光。

而这一切还是应该感谢宋美龄,如果不是宋美龄为他争取,张学良就会一个人面对无数个孤独、寂寞的日子。

张学良被囚禁四年后,于凤至患上了乳腺癌,要想活下去只能到国外治疗,张学良无奈只能向宋美龄求助。

宋美龄二话不说,马上安排于凤至离开幽禁地,前往美国治疗。

宋美龄之所以这样做,主要原因是觉得自己当初答应张学良的事没有做到,她只能尽所能在生活上给予张学良足够的帮助,只要她能做到的,她一定会想办法去满足张学良的要求。

于凤至赴美治病后,就只有秘书赵一荻陪伴在他身边,由于幽禁地的交通不便,物资不足,张学良和赵一荻不得不亲自种地以解决温饱。

曾经拥有三十万大军的少帅成了“鸡鸭司令”,张学良也不再关心天下大势,而是每天都去看看老母鸡有没有下蛋。

1950年,在大溪官邸,宋美龄在与张学良相见时暗示他信奉基督教,当时的张学良正在研究佛学,宋美龄劝他不要走错路,并说自由一事上帝会安排。

张学良非常信任宋美龄,回去之后便开始研读《圣经》。

之后,宋美龄又帮张学良请了英语老师,并派遣了一位基督徒,引导他成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又以方便张学良出入基督教堂为由,让他和赵一荻到台北定居,这意味着张学良重新回到台北国民党高层的视野,同时也获得了宗教保护。

一切都在表明,宋美龄在帮助张学良慢慢地恢复自由。

1960年6月5日上午,一场礼拜活动在蒋介石官邸的礼拜堂内举行。

离场时,宋美龄罕见地同一位谢顶的老人握手,这令在场的国民党要员感到很诧异。

因为宋美龄一般不会在这种场合同人单独握手,而且大部分人并没有认出这位老人是谁。

这位老人,就是已经23年没有露过面的少帅张学良。

这些国民党要员大多都跟张学良共事过,之所以没有认出他来,多半是因为多年的囚禁生活使一个人的样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同时也使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受到了严重的摧残。

宋美龄一直没有忘记自己对张学良的承诺,从张学良的日记手稿和宋美龄的100多封来往信件中,可以看出她非常关心张学良的生活,总是想方设法照顾张学良。

于凤至到美国治疗后,宋美龄送给张学良一个照相机,这使张学良和赵一荻的生活多了一份色彩。而从他们留下的照片中,世人也洞悉了张学良当时的处境。

照片留下了张学良和赵一荻许多生活的镜头,在无人涉足的偏僻之地,看似像是世外桃源的二人世界,虽不自由但有爱人相伴,充满了浪漫。

而在一张多人的合影上,除了妇女和儿童,剩下的都是张学良的看守。无时无刻不在人的监视之下,似乎使他们的二人世界变了味道。

看守张学良的宪兵最初有100多人,一直到他恢复自由,看守的宪兵在吃饭的时候也有四桌人。

失去自由的张学良对外界知之甚少,宋美龄为了让他能够多了解外面的世界,送给他一个收音机。

不知道张学良第一次收听到的收音机内容什么,但从照片上可以看出,张学良没有露出喜悦之情,而是一脸的沉重。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屋里的张学良很无奈,他走不出被幽禁的地方,一直期盼的自由也总是一次次地从满怀期待到无尽失望。

而令他无法获得自由的蒋介石,直到临终也没有放他出去的意愿。

宋美龄一直在为张学良谋划奔波,而张学良自己也极力地争取让蒋介石原谅自己,重获自由。

张学良曾数次向蒋介石服软,而他的东北军和西北军也多次向蒋介石请求释放张学良。

但蒋介石却告诉他们 “张学良是自愿在所囚禁的地方读书学习,并且他不希望被别人打扰”。 显然,这是蒋介石编造的借口以及谎言。

后来,张学良又通过戴笠向蒋介石求情,希望能释放他。

蒋介石却送给张学良一个能伸缩的钓鱼杆,意思是希望张学良安分一点,毕竟他要杀了张学良易如反掌,想要活命最好还是老实点儿。

张学良知道当年的事让蒋介石怒气难消,因此暂时打消了这个念头。

20年后,在蒋介石生日的时候,张学良托人送去一块手表,暗示蒋介石 “自己被关押的时间已经足够长了,应该消消气了”。

没想到,蒋介石给他送来了1936年的日历,很明显是在提醒他 “别忘记当年你做了什么,这件事我到死也不能忘!”

早在解放战争之后,我党曾经做出很多努力,希望蒋介石能释放张学良。

可后来蒋介石把张学良带去了台湾省,一直在宝岛掌握着实际权利的他,到死也没有恢复张学良的自由之身。

1975年,蒋介石病入膏肓,张学良似乎看到了一线希望。

这时候对于张学良的何去何从,国民党的意见再次分成了两派。

一种主张释放张学良,认为张学良被关押了这么久,都七十多岁了,早已经失去了掀起风浪的能力和权力;另一种主张是继续软禁起来,不给他一丁点儿机会,这样万无一失。

预感到已到大限之期的蒋介石该如何处置张学良呢?

蒋介石病重之后,早已为自己的长子蒋经国能顺利接班做好了打算。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不忘叮嘱蒋经国 “此笼中虎,不可放也”

在他的意识里,张学良手中的权力还没有完全消失。

一旦将其释放,以他在东北军中以及全国的影响力,势必会对蒋家王朝不利。

作为长子,蒋经国听到父亲至死还记挂自己将来的安危,他既悲痛又感动,只能含泪应允。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病逝。

而当宋美龄听到丈夫留下的这段遗言后,不觉泪如雨下。

快四十年了,宋美龄为这件事奔波了这么多年。

她没想到,蒋介石到死都不肯还张学良自由,而自己当初对张学良的承诺到现在也没有兑现,让身为“第一夫人”的她情何以堪。

对张学良的愧疚和对蒋介石的恨意,以及对自己无能为力的无奈,种种复杂的情绪交织在一起,让宋美龄这个已到垂暮之年的女人久久无法释怀……

蒋介石的离世,是张学良始料未及的。蒋介石的遗言,更让张学良无言以对。

无论如何,如今斯人已去,张学良还是为蒋介石题写了挽联。

蒋介石至死不肯原谅张学良,他却在挽联中却用“关怀之殷,情同骨肉”表达出了对蒋介石曾经的关怀心存感激。

至于“政见之争,宛若仇雠”则实属当时形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

张学良一直在想办法求得蒋介石的原谅,如今蒋介石猝然离世,使得他再没有机会达成所愿了。自己年逾七旬依然没能获得自由,自然让张学良心绪难平。

为了自由,张学良只能再次寄希望于蒋经国,并且通过多种渠道向蒋家和外界表明:自己已经对政治失去了兴趣。

张学良甚至在跟其他宾客的聊天中反复地表示自己不想再当张学良了,只想做一个普通人。

蒋经国自然理解张学良的用心良苦,也明白现在的张学良不可能再掀起什么风浪了。

可对父亲临终前的承诺让他不得不尊重父亲的选择,他只能继续囚禁张学良。

蒋经国掌握权力仅仅5个月,宋美龄便离开了台湾省远赴美国,因为她和蒋经国的政见不合。

这对张学良来说可是一件大事,如果宋美龄离开台湾,那当年答应他的承诺还在吗,他是否会被囚禁至死?

那么宋美龄在1975年离开台湾后,对张学良的事就不管不问了吗?

1990年6月1日,这一天对大多数人来说可能只是个普通的日子。而对于张学良来说却非比寻常,这是他重获自由后的第一个生日。

这一年,张学良90岁。

生日晏上他说自己虚度了90岁,这么多人为自己作寿感到很惭愧。言语间让人不禁感慨,这位昔日曾经风光无限的少帅如今已经老矣,而他人生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幽禁中度过的。

1991年8月的一天,张学良在中国台北士林凯歌教堂的礼拜会上见到了宋美龄,这是自张学良恢复自由以后他们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面。

此时,张学良才知道在宋美龄离开后将他托付给了张群。难怪蒋介石去世以后,张群一直为自己恢复自由的事东奔西走,原来是受宋美龄的委托。

张学良感动不已,在之后的采访中,他多次提及宋美龄对自己的帮助很大。因为有宋美龄,他才有了一份免死金牌。宋美龄半个多世纪的坚守,也让世人看到了她的责任和担当。

在《西安事变回忆录》中,宋美龄写道,当初张学良扣押蒋介石的目的很单纯,只是为了抗日。

只要蒋介石答应他的要求,他就会送蒋介石回南京,到南京他会向蒋介石负荆请罪。

后来张学良在1991年接受采访时也印证了这一点,他说 :“我反对内战,不愿意打内战,我一向讲对外的。”

然而张学良为了能够抗日却付出了54年被囚禁的代价。

作为一个铁骨铮铮的东北汉子,14年的东北抗日却没有他的身影,其实比杀了他还要难受。被囚禁的他,空有一身报国之心,却没有一丝报国之力,这成为他终生抱憾之事。

而另一件让张学良难过的则是他至死也没能回到生养他东北故土去看一看。

张学良在台湾省的管家林渊泉后来回忆,他获得自由去夏威夷定居后,有一次在散步时问林渊泉有没有空,随后他手指着中国的方向,对林渊泉说: “我想去那边,你陪我去吧”。

林渊泉听后心里不觉为他难过。

张学良曾三次对林渊泉提起想回东北老家去看看,可惜他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90岁了,由于身体和其它方面的原因,他至死都没能回到魂牵梦萦的故乡。

张学良软禁了蒋介石13天,而蒋介石却把他囚禁了54年。

舍身取义很伟大,但用自由换救民族于危亡之中,同样值得被铭记。

张学良曾说: “我的事情是到了36岁之后,就再也没有了。”

其实,并没有。

正是张学良等人的自我牺牲,才换来了国共联手抗日的局面,也促成了抗日战争最终的胜利。

正像周总理对张学良的评价所说,他是我们的“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他的一生值得被歌颂,也应该被歌颂。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