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最佳影片《鸟人》到底好在哪
2017-05-23
展开全部
很多人在择偶方面会喜新厌旧,同理,奥斯卡评委对于最佳影片的候选者也有类似心态。
第87届奥斯卡最佳影片,一路都是《少年时代》领跑,最终却输给了《飞鸟侠》(直译是《鸟人》)。这种情况在过去十多年曾屡屡发生,比如《莎翁情史》击败《拯救大兵瑞恩》(很多影迷至今仍无法释怀,而学院成员们估计也有不少后悔的,这从AFI的百大榜评选可以得到旁证),比如《撞车》撞翻《断背山》,比如《社交网络》败给《国王的演讲》。好莱坞业内观点是,领跑者风头太猛,后劲不足,等到真正投票的时候,评委们觉得应该风水轮流转,把最大荣誉分给了后来居上者。
奥斯卡跟欧洲影展的最大不同是,奥斯卡是六千余人自顾自评选的,而欧洲影展是十来位评委讨论的结果。因此,从得奖结果倒推好莱坞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有时真的不能绝对化,也许两部热门影片的票数相差很近,也许喜欢某部影片的评委以为别人都投那部,自己故意选择一部偏门的以表支持(这种情况在最佳影片类已经不容易发生,因为它的投票方式采用排序而非单一选择)。总之,像今年这种起码两部并驾齐驱的情况,我们最多只能说评委们总体上更偏爱某部,但未必能得出他们不爱另一部的结论。
《少年时代》和《飞鸟侠》是2014年度最具创新意识的英语影片,但两部从立意到风格南辕北辙。《少年时代》很轻很简洁,《飞鸟侠》很厚很复杂。前者的最大亮点是连拍12年每年追踪一两周的创意,这是很不商业的行为,风险很大,其结果非常纯粹,线性叙事,淡化戏剧张力,一切淡淡的,平淡而隽永。但该片的成功除了创意,需要参与者做出商业牺牲,你想,每年的制作费仅20万美元,轮到几位主创(他们可都是专业影人,而且都算是明星)能得到多少。因此,这种方式只能偶一为之,不具有大量复制或持续发展的可能(除非所有人跟少年的演员那样属于新人),否则这意味着好莱坞大举自动减薪。
《飞鸟侠》对于多数好莱坞人士,或许有切肤的感受。它表面上讲一个过气明星试图重整旗鼓的故事,但对于两天打鱼三天晒网的电影业者,今天风光,很可能明天失业,那种不安全感隐隐吞噬者所有人。
影片主角试图通过一部话剧,恢复自信以及事业。现实中,百老汇已是一个不错的次优选择,比如格伦·克洛斯在90年代事业低谷期,便曾主演《日落大道》的音乐剧版,而同样竞争该角色的70年代著名女星费·唐娜薇却因为没有得到那个角色,彻底进入退休状态。有人在电影事业不景气时,转战电视,但近年美剧异常红火,银幕上的明星未必在屏幕上有优势或运气。而闯荡百老汇的,越来越多是如日中天的好莱坞巨星,如刚演完《绝命毒师》(观剧)的克兰斯顿,屡获奥斯卡影帝提名的布拉德雷·库柏。有些电影明星只能在地区剧院演话剧,甚至到赌城拉斯维加斯赚钱。其实,越是大牌的电影明星,越是放不下架子,往往用不切实际的高片酬把自己的后路全给堵死了。
《飞鸟侠》的故事是好莱坞的自黑,也是自我鼓励,它对电影和电影明星的江湖位置都有着双重的作用,既打了响亮的耳光,又抚摸了好几下。这在多数人看来是高级的姿态,能自视弱点,但不气馁。
我曾分析《撞车》获奖跟它的洛杉矶地理背景有关,同理这个发生在纽约的故事骨子里非常好莱坞,这是它接地气的地方,当然它的艺术手法很新颖,连以纽约为基地的迈克·尼可尔斯都认为太冒进。《飞鸟侠》导演在宣传时放出这类小花絮,意在巧妙提醒评委该片的艺术冒险,而相比之下,《少年时代》确有创新,但说上一两个月就了无新意了。
诚然,上述逻辑无法解释为什么本届影帝不是主演《飞鸟侠》的迈克尔·基顿。基顿的表演是多层次的,自黑加励志,而小雀斑的表演却是最传统的套路,即刻画好一个残疾人,而且是举世闻名的真人。我一直觉得表演不应该用一个标准,优秀的电影表演中至少可分为“重”和“轻”两类,所谓“轻”就是毫无表演痕迹,但毋庸讳言,奥斯卡偏爱“重”的表演,用力很猛,但没有一拳是打错的,拳拳击中要害。这种“重”的表演很显功力,但并不是谁都扛得起,稍一过火,就变成了夸张的闹剧。在中国,能演得了这种风格的多半是功底非常棒的中老年演员,如《立春》中的蒋雯丽。
纵观去年好莱坞作品,最得中国影迷心的大约要数《星际穿越》和《消失的爱人》了。前者仅获得一项技术奖,后者彻底落空。但,这不能否认这两部都是好电影,而且是美国和美国之外电影观众都认可的。为什么奥斯卡没有它俩的份儿?那是因为,这两部都太类型化了,诺兰和芬奇都以文艺片起家,但转战商业片后大获成功,他们为商业片(或称类型片)带去了某种文艺情愫,这是他们的本事,起码要比迈克尔·贝高明N个档次。
在所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电影奖中,奥斯卡是最兼顾商业和艺术的,但商业和艺术的天平并非一成不变。在1990年代,商业和艺术双丰收的影片往往是奥斯卡的最大热门,如《泰坦尼克号》,但近几年来,学院的口味似乎在往艺术方面倾斜。奥斯卡把最佳影片的提名作品从传统的五部,扩大到理论上最多十部,其目的也是为了能让更多卖座影片入围。但趣味的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原因非常复杂。《星际穿越》和《消失的爱人》连最佳影片的提名都未能获得,而获得提名的影片中,最符合奥斯卡传统的既卖座又有品相者,是《美国狙击手》,估计早五年它完全会是强劲对手,它的套路酷似《拆弹部队》,但摆在今年却显得过于主流。今年的奥斯卡主流,似乎是在往欧洲影展靠拢,但这种现象很可能是暂时的,而且也不彻底。
如果学院真的勇敢,就把《爆裂鼓手》选为最佳影片,那么,圣丹斯就会感到威胁了。
第87届奥斯卡最佳影片,一路都是《少年时代》领跑,最终却输给了《飞鸟侠》(直译是《鸟人》)。这种情况在过去十多年曾屡屡发生,比如《莎翁情史》击败《拯救大兵瑞恩》(很多影迷至今仍无法释怀,而学院成员们估计也有不少后悔的,这从AFI的百大榜评选可以得到旁证),比如《撞车》撞翻《断背山》,比如《社交网络》败给《国王的演讲》。好莱坞业内观点是,领跑者风头太猛,后劲不足,等到真正投票的时候,评委们觉得应该风水轮流转,把最大荣誉分给了后来居上者。
奥斯卡跟欧洲影展的最大不同是,奥斯卡是六千余人自顾自评选的,而欧洲影展是十来位评委讨论的结果。因此,从得奖结果倒推好莱坞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有时真的不能绝对化,也许两部热门影片的票数相差很近,也许喜欢某部影片的评委以为别人都投那部,自己故意选择一部偏门的以表支持(这种情况在最佳影片类已经不容易发生,因为它的投票方式采用排序而非单一选择)。总之,像今年这种起码两部并驾齐驱的情况,我们最多只能说评委们总体上更偏爱某部,但未必能得出他们不爱另一部的结论。
《少年时代》和《飞鸟侠》是2014年度最具创新意识的英语影片,但两部从立意到风格南辕北辙。《少年时代》很轻很简洁,《飞鸟侠》很厚很复杂。前者的最大亮点是连拍12年每年追踪一两周的创意,这是很不商业的行为,风险很大,其结果非常纯粹,线性叙事,淡化戏剧张力,一切淡淡的,平淡而隽永。但该片的成功除了创意,需要参与者做出商业牺牲,你想,每年的制作费仅20万美元,轮到几位主创(他们可都是专业影人,而且都算是明星)能得到多少。因此,这种方式只能偶一为之,不具有大量复制或持续发展的可能(除非所有人跟少年的演员那样属于新人),否则这意味着好莱坞大举自动减薪。
《飞鸟侠》对于多数好莱坞人士,或许有切肤的感受。它表面上讲一个过气明星试图重整旗鼓的故事,但对于两天打鱼三天晒网的电影业者,今天风光,很可能明天失业,那种不安全感隐隐吞噬者所有人。
影片主角试图通过一部话剧,恢复自信以及事业。现实中,百老汇已是一个不错的次优选择,比如格伦·克洛斯在90年代事业低谷期,便曾主演《日落大道》的音乐剧版,而同样竞争该角色的70年代著名女星费·唐娜薇却因为没有得到那个角色,彻底进入退休状态。有人在电影事业不景气时,转战电视,但近年美剧异常红火,银幕上的明星未必在屏幕上有优势或运气。而闯荡百老汇的,越来越多是如日中天的好莱坞巨星,如刚演完《绝命毒师》(观剧)的克兰斯顿,屡获奥斯卡影帝提名的布拉德雷·库柏。有些电影明星只能在地区剧院演话剧,甚至到赌城拉斯维加斯赚钱。其实,越是大牌的电影明星,越是放不下架子,往往用不切实际的高片酬把自己的后路全给堵死了。
《飞鸟侠》的故事是好莱坞的自黑,也是自我鼓励,它对电影和电影明星的江湖位置都有着双重的作用,既打了响亮的耳光,又抚摸了好几下。这在多数人看来是高级的姿态,能自视弱点,但不气馁。
我曾分析《撞车》获奖跟它的洛杉矶地理背景有关,同理这个发生在纽约的故事骨子里非常好莱坞,这是它接地气的地方,当然它的艺术手法很新颖,连以纽约为基地的迈克·尼可尔斯都认为太冒进。《飞鸟侠》导演在宣传时放出这类小花絮,意在巧妙提醒评委该片的艺术冒险,而相比之下,《少年时代》确有创新,但说上一两个月就了无新意了。
诚然,上述逻辑无法解释为什么本届影帝不是主演《飞鸟侠》的迈克尔·基顿。基顿的表演是多层次的,自黑加励志,而小雀斑的表演却是最传统的套路,即刻画好一个残疾人,而且是举世闻名的真人。我一直觉得表演不应该用一个标准,优秀的电影表演中至少可分为“重”和“轻”两类,所谓“轻”就是毫无表演痕迹,但毋庸讳言,奥斯卡偏爱“重”的表演,用力很猛,但没有一拳是打错的,拳拳击中要害。这种“重”的表演很显功力,但并不是谁都扛得起,稍一过火,就变成了夸张的闹剧。在中国,能演得了这种风格的多半是功底非常棒的中老年演员,如《立春》中的蒋雯丽。
纵观去年好莱坞作品,最得中国影迷心的大约要数《星际穿越》和《消失的爱人》了。前者仅获得一项技术奖,后者彻底落空。但,这不能否认这两部都是好电影,而且是美国和美国之外电影观众都认可的。为什么奥斯卡没有它俩的份儿?那是因为,这两部都太类型化了,诺兰和芬奇都以文艺片起家,但转战商业片后大获成功,他们为商业片(或称类型片)带去了某种文艺情愫,这是他们的本事,起码要比迈克尔·贝高明N个档次。
在所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电影奖中,奥斯卡是最兼顾商业和艺术的,但商业和艺术的天平并非一成不变。在1990年代,商业和艺术双丰收的影片往往是奥斯卡的最大热门,如《泰坦尼克号》,但近几年来,学院的口味似乎在往艺术方面倾斜。奥斯卡把最佳影片的提名作品从传统的五部,扩大到理论上最多十部,其目的也是为了能让更多卖座影片入围。但趣味的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原因非常复杂。《星际穿越》和《消失的爱人》连最佳影片的提名都未能获得,而获得提名的影片中,最符合奥斯卡传统的既卖座又有品相者,是《美国狙击手》,估计早五年它完全会是强劲对手,它的套路酷似《拆弹部队》,但摆在今年却显得过于主流。今年的奥斯卡主流,似乎是在往欧洲影展靠拢,但这种现象很可能是暂时的,而且也不彻底。
如果学院真的勇敢,就把《爆裂鼓手》选为最佳影片,那么,圣丹斯就会感到威胁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