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真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说起古代历史上著名的昏君,在很多人的印象当中,刘禅首当其冲算作是一个,然而对比于晋惠帝,隋炀帝,刘禅干了些什么坏事呢?关于他的黑历史,包括宠幸宦官黄皓,开城投降,以及“乐不思蜀”成语的由来。
但是你很难找到刘禅陷害忠良,错杀好人,又或者是横征暴敛,导致百姓生灵涂炭的一面,而这,又让他和其他的亡国之君有些不一样。
那么刘禅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不要被演义骗了,当邓艾兵临城下的时候,换你其实也会选择投降。
公元223年,刘备在白帝城去世,而刘禅即位,而他,也是根据刘备遗志,将大权交给诸葛亮,“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而且一交就是11年,一直到诸葛亮去世,这可是古代君臣当中,十分罕见的,毕竟作为君主,想要完全信赖一个大臣,甚至发动战争,这是达不到的,因此刘备和诸葛亮是一段君臣佳话,而阿斗和丞相,同样也是如此。
不说别人,我们先来看看诸葛亮对后主刘禅的评价:“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诸葛亮去世之后,刘禅逐渐掌握了大权,除去黄皓之外,他启用的大臣,包括蒋琬、费祎还有姜维,都算得上是十分有能力的人,然而这并不能抹除蜀国和魏国的差距。
我们大可以看一组实力对比表,景耀六年,蜀国灭亡的时候,王隐在《蜀记》当中记载,蜀国“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相比之下,魏国人口443万,兵员60万,显然和蜀国不是一个数量级,就算有吴国牵制,也要高于两国之上。
蜀国之所以能够和魏国相抗衡,一来是刘备和诸葛亮实在是太优秀了,二来因为蜀国地理险峻,三来诸葛亮主动出击,消耗魏国的有生力量。
然而北伐中原,能减小两国差距,对于蜀国而言,却也是一种沉重负担,他们每次进攻,都要起倾国之兵,而诸葛亮5次北伐,有两次都是因为粮草出现了问题,而被迫退兵。
那么到了刘禅的手中又如何呢?姜维在238年到262年,竟然先后进行了11次北伐,比诸葛亮的幅度还要频繁,因此在最后一次北伐的时候,廖化才劝姜维休整军队,认为“连年征伐,军民不宁,兼魏有邓艾,足智多谋,非等闲之辈”,希望姜维“强欲行难为之事”,事实上,除去姜维本人之外,其他大臣,同样反对北伐,但是蜀国依然在这种状态下起兵,至于最终得到结果,就是弄得国力疲惫,人无战心。
而到了263年,魏国起大兵讨伐蜀国,结果刘禅听信黄皓谗言,认为魏军不会到来,这就是他的最大失误,而姜维则将魏国10万主力挡在了剑阁,由此可见,当时姜维率领的部队,也应该是蜀国的主力大军,而成都后方,明显空虚。
刘禅并非没有抵抗,而是让诸葛瞻领兵于涪拒敌,结果最终战死锦竹,导致邓艾兵临城下。
此时不少大臣,比如谯周在内,都极力主张投降,刘禅不投降的结果是什么呢?第一种便是坚守不出,等到姜维大军回援,然而钟会同样不是吃素的,他们的大军如果乘胜追击,蜀国可能还是免不了灭亡的局面,而第二点,则是城破人亡,司马昭自然不是什么善类,阿斗的存在,也威胁到了蜀中地区的统治,如果他肯投降,说不定要受到灭门之祸。而诸葛瞻当时也算是十分有威望的一名武将,他的去世,对于蜀国人而言,同样是十分巨大的一个打击。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刘禅选择打开城门,其实也符合了大部分普通人的想法,至少对于城中百姓个人而言,这是最愿意看到不过的事情。
刘禅当政后一直宠信宦官,应当做好准备武力抵抗侵略的时候却笃信巫术,不战而降导致亡国,实在是扶不起的刘阿斗。
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他凭什么成为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提起三国蜀主刘备的儿子刘禅,后人便会联想到亡国君,联想到“扶不起的阿斗”这句经典的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