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的时钟上只标有12小时而不是24小时呢?】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记录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保护儿童爱问的天性。
雨林班的一个孩子问了一个问题:
为什么我们的时钟上只标有12小时而不是24小时呢?
现在,几乎所有的国家都采用了24小时制。
既然一天24个小时
再说时钟问题之前,我们说说一个地理知识:太阳运动所引起的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所决定的子夜零点到正午十二点,太阳高度角从0度到90度,然后再依次递减,最后回归到子夜,也就是又回归到0度。
原来在古代,人们就会用太阳的运动测量时间。可晚上没有太阳,所以只好测量白天的12小时。古代的人根据太阳东升西落,它所照射的物休的影子也会随着移动。通过对这个自然现象的观察,学会了计算时间,发现了日晷。就这样,我们延续了古人的习惯,才会有现在的12时。
再说,如果时钟是24小时,每小时的刻度太小只有15度,不便于我们的观察,并且机械差会更大,视觉差也会很大,并且如果是手表看起来就更密了。而12小时,每小时的刻度就有30度,自觉感会更好。
79年,加拿大铁路工程师伏列明提出了“区时”的概念,这个建议在1884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得到认同,由此正式建立了统一世界计量时刻的“区时系统”.“区时系统”规定,地球上每15°经度范围作为一个时区(即太阳1个小时内走过的经度).这样,整个地球的表面就被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的“中央经线”规定为0°(即“本初子午线”)、东西经15°、东西经30°、东西经45°……直到180°经线,在每条中央经线东西两侧各7.5°范围内的所有地点,一律使用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标准时刻.
这种世界时区的划分以本初子午线为标准.从西径7.5°到东经7.5°(经度间隔为15°)为零地区.由零时区的两个边界分别向东和向西,每隔经度15°划一个时区,东、西各划出12个时区,东十二时区与西十二时区相重合;全球共划分成24个时区.各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平太阳时作为本区的标准时.
这个是人为规定的,如果那时候人们规定10,也许现在就是10了
因为24小时分为白昼和黑夜,所以钟表上的数字就分为0~12了.
很多与天文现象有关,像一年(地球公转太阳一圈)、一个月(月亮公转地球一圈);不过也有许多与天文无关的,纯粹是因为某些人文因素,如民俗、政治、宗教等等而制定出来的,比方说一星期七天、一天24小时等,都与天文现象无关。我们一般把一天分成24小时的制度,当成埃及人的发明。不过,如果你要问为什么是24小时?而不是18小时?或是26小时?呵呵,这也许只能穿越回到古埃及时代,去问问古埃及人了! 我国从宋代 (约一千年前) 以后,每个时辰又细分为「初」和「正」两部分,比如,「子初」指的是 23:00 到午夜 0:00之间的一个「小时 (较小时辰)」,「子正」指的是午夜 0:00 到凌晨 1:00 之间的一个小时。这个便携式的赤道日晷就是将正午到次日正午的时间按「初」和「正」分为 24 个时段,与现今时刻的制度是不谋而合的,「小时 」之称也由此而来。 约在五百年前 (公元 1504 年) ,西洋人华耳 (walther) 发明了机械时钟。 1656 年惠更斯 (c. huygens) 将钟摆加装在机械时钟后,原本不很可靠的时钟就准确了。他们早先在钟面上就标示出白天和晚上加在一起的整整 24 小时,后来也被称之为「平均太阳日」。 地球除了自转外,还有绕行太阳公转的现象,那么由地球自转定出的「一天」是不是正好 24小时?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地球依循右手表征方式约 365.25 天绕行太阳一圈,当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它在公转轨道上也约走了 1 度,所以一天约略少于 24小时 !
北纬30度,主要是指北纬三十度上下波动五度所覆盖的范围,北纬30°线贯穿四大文明古国,是一条神秘而又奇特的纬线。
钟是人类最早发明的物品之一,原因是需要持续量测时间间隔,有些自然的时间间隔(如日、闰月及年)可以用观测而得,较短的时间间隔就需要利用时钟。
数千年计时设备的原理也有大幅变化,日晷是利用在物体在一平面上影子的变化来计时,计算时间间隔的仪器也有许多种,包括最广为人知的沙漏。配合日晷的水钟可能是最早的计时仪器。
欧洲在1300年发明了擒纵器,后来也创作了第一个机械钟,可以利用像摆轮之类的振荡计时设备。发条驱动的时钟约在15世纪出现,钟表业约在15世纪至16世纪开始发展,1656年发明了摆钟。
因此在计时的准确性又进一步提升,当时因为航海导航对时间的精确性要求,也带动时钟可靠性及精确性的提升。电子时钟在1840年申请专利,二十世纪电子学的发展产生了可以完全不用机械机芯的时钟。
现在时钟内的计时元件是谐振子,一个会以固定精准频率振荡的物体,谐振子可能是单摆、音叉、石英晶体,或是原子在发射微波时电子的振荡。
类比型的时钟会用指针及角度表示时间,数位时钟则是用数字的方式表示,有两种时间表示法:十二小时制及二十四小时制。
大部分数位时钟都是用电子设备及液晶、LED及真空荧光显示器来显示时间。时钟功能也是现在电脑、手机的标准功能之一。
为了方便性、距离、电话或是失明人士的需求,有用声音报时的听觉时钟。为了盲人需求,也有用触摸方式可以感知其时间的盲人时钟,其中有些类似传统时间,但调整其设计,可以直接触摸表面得知时间,但又不会影响计时功能。计时技术也在持续演进之中。
扩展资料:
原始人凭天空颜色的变化、太阳的光度来判断时间。古埃及发现影子长度会随时间改变,发明日晷在早上计时,他们亦发现水的流动需要的时间是固定的,因此发明了水钟。古代中国人亦有以水来计时的工具——铜壶滴漏。
中国除了用水流来计时外,中国古代民间亦有利用燃点线香来计量时间。龙舟报时更香就是利用烧香来计时的仪器,它更设有定时响闹的作用。
龙舟上挂了数条两端系着金属球的幼线,线下放了燃著的香。每隔一段时间,香便会烧断一条线子,当金属球跌进下面的盛器时,便会发出报时响闹。这种烧香时计最早见于宋代的文献中。
用更香来计算时间的精度不高,但由于它简单易行,极之适合民间使用,所以曾经十分流行。据文献记载有些更香可燃烧一昼夜,有些甚至可以燃烧至一个月。
公元1088年,宋朝的科学家苏颂和韩工廉等人制造了史上首座以水力作自动化机械操作的水运仪象台,它是把浑仪、浑象和机械计时器组合起来的装置。
它以水力作为动力来源,具有科学的擒纵机构,高约12米,7米见方,分三层:上层放浑仪,进行天文观测;中层放浑象,可以模拟天体作同步演示;下层是该仪器的心脏,计时、报时、动力源的形成与输出都在这一层中。
公元1276年,中国元代的郭守敬制成大明灯漏。它是利用水力驱动,通过齿轮系及相当复杂的凸轮结构,带动木偶进行“一刻鸣钟、二刻鼓、三钲、四铙”的自动报时。
自宋起,十二时辰分初正即廿四小时系统,一刻即今天的十五分钟,其准确度较德国之桌钟早三百多年。
公元1283年在英格兰的修道院出现史上首座以砝码带动的机械钟。
13世纪意大利北部的僧侣开始建立钟塔(钟楼),其目的是提醒人祷告的时间。
公元1360年詹希元创制“五轮沙漏”,以齿轮、时刻盘合成。
16世纪中在德国开始有桌上的钟。那些钟只有一支针,钟面分成四部分,使时间准确至最近的十五分钟。
公元1657年,惠更斯发现摆的频率可以计算时间,造出了第一个摆钟。1670年英国人William Clement发明锚形擒纵器。
公元1797年,美国人伊莱·泰瑞获得一个钟的专利权。他被视为美国钟表业的始祖。
公元1840年,英国的钟表匠亚历山大·贝恩发明了电钟。
公元1946年,美国的物理学家伊西多·拉比博士弄清楚了原子钟的原理。于两年后,创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钟,原子钟至今也是最先进的钟。它的运转是借助铯、氢原子的天然振动而完成的,它可以在300年内都能准确运转,误差十分小。
18到19世纪,钟表制造业逐步实行了工业化生产。
20世纪,开始进入石英化时期。
21世纪,根据原子钟原理而研制的能自动对时的电波钟表技术逐渐成熟。
雨林班的一个孩子问了一个问题:
为什么我们的时钟上只标有12小时而不是24小时呢?
现在,几乎所有的国家都采用了24小时制。
既然一天24个小时
再说时钟问题之前,我们说说一个地理知识:太阳运动所引起的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所决定的子夜零点到正午十二点,太阳高度角从0度到90度,然后再依次递减,最后回归到子夜,也就是又回归到0度。
原来在古代,人们就会用太阳的运动测量时间。可晚上没有太阳,所以只好测量白天的12小时。古代的人根据太阳东升西落,它所照射的物休的影子也会随着移动。通过对这个自然现象的观察,学会了计算时间,发现了日晷。就这样,我们延续了古人的习惯,才会有现在的12时。
再说,如果时钟是24小时,每小时的刻度太小只有15度,不便于我们的观察,并且机械差会更大,视觉差也会很大,并且如果是手表看起来就更密了。而12小时,每小时的刻度就有30度,自觉感会更好。
79年,加拿大铁路工程师伏列明提出了“区时”的概念,这个建议在1884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得到认同,由此正式建立了统一世界计量时刻的“区时系统”.“区时系统”规定,地球上每15°经度范围作为一个时区(即太阳1个小时内走过的经度).这样,整个地球的表面就被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的“中央经线”规定为0°(即“本初子午线”)、东西经15°、东西经30°、东西经45°……直到180°经线,在每条中央经线东西两侧各7.5°范围内的所有地点,一律使用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标准时刻.
这种世界时区的划分以本初子午线为标准.从西径7.5°到东经7.5°(经度间隔为15°)为零地区.由零时区的两个边界分别向东和向西,每隔经度15°划一个时区,东、西各划出12个时区,东十二时区与西十二时区相重合;全球共划分成24个时区.各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平太阳时作为本区的标准时.
这个是人为规定的,如果那时候人们规定10,也许现在就是10了
因为24小时分为白昼和黑夜,所以钟表上的数字就分为0~12了.
很多与天文现象有关,像一年(地球公转太阳一圈)、一个月(月亮公转地球一圈);不过也有许多与天文无关的,纯粹是因为某些人文因素,如民俗、政治、宗教等等而制定出来的,比方说一星期七天、一天24小时等,都与天文现象无关。我们一般把一天分成24小时的制度,当成埃及人的发明。不过,如果你要问为什么是24小时?而不是18小时?或是26小时?呵呵,这也许只能穿越回到古埃及时代,去问问古埃及人了! 我国从宋代 (约一千年前) 以后,每个时辰又细分为「初」和「正」两部分,比如,「子初」指的是 23:00 到午夜 0:00之间的一个「小时 (较小时辰)」,「子正」指的是午夜 0:00 到凌晨 1:00 之间的一个小时。这个便携式的赤道日晷就是将正午到次日正午的时间按「初」和「正」分为 24 个时段,与现今时刻的制度是不谋而合的,「小时 」之称也由此而来。 约在五百年前 (公元 1504 年) ,西洋人华耳 (walther) 发明了机械时钟。 1656 年惠更斯 (c. huygens) 将钟摆加装在机械时钟后,原本不很可靠的时钟就准确了。他们早先在钟面上就标示出白天和晚上加在一起的整整 24 小时,后来也被称之为「平均太阳日」。 地球除了自转外,还有绕行太阳公转的现象,那么由地球自转定出的「一天」是不是正好 24小时?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地球依循右手表征方式约 365.25 天绕行太阳一圈,当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它在公转轨道上也约走了 1 度,所以一天约略少于 24小时 !
北纬30度,主要是指北纬三十度上下波动五度所覆盖的范围,北纬30°线贯穿四大文明古国,是一条神秘而又奇特的纬线。
钟是人类最早发明的物品之一,原因是需要持续量测时间间隔,有些自然的时间间隔(如日、闰月及年)可以用观测而得,较短的时间间隔就需要利用时钟。
数千年计时设备的原理也有大幅变化,日晷是利用在物体在一平面上影子的变化来计时,计算时间间隔的仪器也有许多种,包括最广为人知的沙漏。配合日晷的水钟可能是最早的计时仪器。
欧洲在1300年发明了擒纵器,后来也创作了第一个机械钟,可以利用像摆轮之类的振荡计时设备。发条驱动的时钟约在15世纪出现,钟表业约在15世纪至16世纪开始发展,1656年发明了摆钟。
因此在计时的准确性又进一步提升,当时因为航海导航对时间的精确性要求,也带动时钟可靠性及精确性的提升。电子时钟在1840年申请专利,二十世纪电子学的发展产生了可以完全不用机械机芯的时钟。
现在时钟内的计时元件是谐振子,一个会以固定精准频率振荡的物体,谐振子可能是单摆、音叉、石英晶体,或是原子在发射微波时电子的振荡。
类比型的时钟会用指针及角度表示时间,数位时钟则是用数字的方式表示,有两种时间表示法:十二小时制及二十四小时制。
大部分数位时钟都是用电子设备及液晶、LED及真空荧光显示器来显示时间。时钟功能也是现在电脑、手机的标准功能之一。
为了方便性、距离、电话或是失明人士的需求,有用声音报时的听觉时钟。为了盲人需求,也有用触摸方式可以感知其时间的盲人时钟,其中有些类似传统时间,但调整其设计,可以直接触摸表面得知时间,但又不会影响计时功能。计时技术也在持续演进之中。
扩展资料:
原始人凭天空颜色的变化、太阳的光度来判断时间。古埃及发现影子长度会随时间改变,发明日晷在早上计时,他们亦发现水的流动需要的时间是固定的,因此发明了水钟。古代中国人亦有以水来计时的工具——铜壶滴漏。
中国除了用水流来计时外,中国古代民间亦有利用燃点线香来计量时间。龙舟报时更香就是利用烧香来计时的仪器,它更设有定时响闹的作用。
龙舟上挂了数条两端系着金属球的幼线,线下放了燃著的香。每隔一段时间,香便会烧断一条线子,当金属球跌进下面的盛器时,便会发出报时响闹。这种烧香时计最早见于宋代的文献中。
用更香来计算时间的精度不高,但由于它简单易行,极之适合民间使用,所以曾经十分流行。据文献记载有些更香可燃烧一昼夜,有些甚至可以燃烧至一个月。
公元1088年,宋朝的科学家苏颂和韩工廉等人制造了史上首座以水力作自动化机械操作的水运仪象台,它是把浑仪、浑象和机械计时器组合起来的装置。
它以水力作为动力来源,具有科学的擒纵机构,高约12米,7米见方,分三层:上层放浑仪,进行天文观测;中层放浑象,可以模拟天体作同步演示;下层是该仪器的心脏,计时、报时、动力源的形成与输出都在这一层中。
公元1276年,中国元代的郭守敬制成大明灯漏。它是利用水力驱动,通过齿轮系及相当复杂的凸轮结构,带动木偶进行“一刻鸣钟、二刻鼓、三钲、四铙”的自动报时。
自宋起,十二时辰分初正即廿四小时系统,一刻即今天的十五分钟,其准确度较德国之桌钟早三百多年。
公元1283年在英格兰的修道院出现史上首座以砝码带动的机械钟。
13世纪意大利北部的僧侣开始建立钟塔(钟楼),其目的是提醒人祷告的时间。
公元1360年詹希元创制“五轮沙漏”,以齿轮、时刻盘合成。
16世纪中在德国开始有桌上的钟。那些钟只有一支针,钟面分成四部分,使时间准确至最近的十五分钟。
公元1657年,惠更斯发现摆的频率可以计算时间,造出了第一个摆钟。1670年英国人William Clement发明锚形擒纵器。
公元1797年,美国人伊莱·泰瑞获得一个钟的专利权。他被视为美国钟表业的始祖。
公元1840年,英国的钟表匠亚历山大·贝恩发明了电钟。
公元1946年,美国的物理学家伊西多·拉比博士弄清楚了原子钟的原理。于两年后,创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钟,原子钟至今也是最先进的钟。它的运转是借助铯、氢原子的天然振动而完成的,它可以在300年内都能准确运转,误差十分小。
18到19世纪,钟表制造业逐步实行了工业化生产。
20世纪,开始进入石英化时期。
21世纪,根据原子钟原理而研制的能自动对时的电波钟表技术逐渐成熟。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