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三太子案怎么回事?你认为有什么影响?
《康熙王朝》里面有这么一个情节,朱三太子朱慈炯埋伏在康熙御驾亲征葛尔丹的路上,刺杀康熙不成而被诛。在很多影视剧,特别是反清复明的电视剧中,时常出现“朱三太子”,那么他究竟是谁呢?在历史长河中,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有什么影响?一镇则族起来看看。
朱三太子
朱三太子,泛指明崇祯皇帝的三个儿子。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清晨,崇祯皇帝在煤山寿皇亭旁自缢而死,时年33岁。就在前一夜,他砍杀了自己的妃嫔和女儿后,让心腹太监将三位皇子乔装改扮后送出宫。
太子朱慈烺,出生于崇祯二年(1629年)二月,为周皇后所生,1644年不知所终;朱慈炯,也是周皇后所生,1644年不知所终;朱慈炤,田贵妃所生,1644年不知所终。据《清实录》记载,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朱三太子案中的“王士元”自称为崇祯第四子(即朱慈炤)。
古时候,人们起义对抗朝廷讲究出师有名,比如明成祖朱棣发起“靖难之役”时,打出“清君侧”的旗号。在明末清初,清朝政权还未巩固时,明朝的遗臣遗民因怀念旧朝而纷纷起义,于是“朱三太子”这样一个名正言顺的旗号时常被拿来就用。在顺治、康熙年间,打着“朱三太子”旗号起义的人,一波接着一波。据史书记载,仅康熙年间历史上真实的“朱三太子”案件有二十多起。
朱慈炯
朱慈炯,崇祯皇帝的第三子,别名朱三太子,在很多影视剧中的“朱三太子”,指的就是他——朱慈炯。朱慈炯出生于1632年,《明史》中关于他的御弊记录只有短短一段话,记录封王的时间和过程,原文如下:
崇祯十四年六月谕礼臣:“朕第三子,年已十龄,敬遵祖制,宜加王号。但既受册封,必具冕服,而《会典》开载,年十二或十五始行冠礼。十龄受封加冠,二礼可并行乎?”
于是礼部臣子翻阅历史资料,参考本朝典故后,决定先册封,两年后再举行冠礼。于是,在朱慈炯10岁那年被皇帝老爹册封为定王。崇祯十七年,京师沦陷,定王朱慈炯被太监送出皇宫后,之后下落不明。
明末清初年间,民间出现了很多个“朱三太子”,究竟是不是真太子,谁也不知道,这已经是一个未解的历史之谜了。
朱三太子的影响力
“朱三太子”在康熙年间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其实,“朱三太子”是不是真的,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个称号,而不是其人。盯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朱三太子”已经沦为有心人的争权工具,最著名的是杨起隆事件。
康熙年间,京城的一个无赖——杨起隆,在密谋造反时,打出了“朱三太子”的旗号,他直接说自己是崇祯皇帝的三儿子。“朱三太子”的标签一贴上,立马吸引了大批的反清复明壮士,造反队伍迅速壮大起来。杨起隆恐怕连自己也没想到,“朱三太子”有多大号召力,迅速点燃了前朝遗臣遗民反清复明的希望。
虽然,杨起隆事件不久就被镇压,但对康熙来讲,杨起隆一案让他看到了“朱三太子”的号召力不容小觑,满族人统治汉人的不易。于是,“满汉一家”也就提上了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