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简答题

 我来答
健康达人雷恩
2022-07-27 · TA获得超过2456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781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74.1万
展开全部
一、Ⅰ型超敏反应的免疫学机制,并举例临床疾病。

也叫过敏反应,是由IgE介导,以生理功能紊乱为主的速发型超敏反应,无明显组织损伤。

发生机制:

1、致敏阶段

变应原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IgE类抗体。

IgE以其Fc段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的Fc受体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阶段。

2、激发阶段

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与致敏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特异性结合,启动脱颗粒反应。

释放预先合成的组胺、激舦原酶等,同时迅速合成白三烯、前列腺素D2(PGD2)、血小板活化因子(PAF)。

3、效应阶段

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组织和器官,产生以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腺体分泌增加为主的生物学效应,引起局部或全身过敏反应。

临床疾病举例:

1、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2、血清过敏性休克(如破伤风抗毒素、白喉抗毒素等)

3、变应性鼻炎              4、支气管哮喘          5、食物过敏症

二、Ⅱ型超敏反应的免疫学机制?并举例临床疾病

是由IgG/IgM与靶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巨噬细胞、NK细胞等参与下,引起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免疫病理反应。

发生机制:

1、变应原

1)靶细胞表面固有抗原

同种异型抗原(如ABO血型抗原、Rh血型抗原、HLA抗原)

自身抗原(如微生物感染)

异嗜性抗原(如链球菌M蛋白和心瓣膜具有的共同抗原)

隐蔽抗原

2)外来抗原或半抗原

药物、微生物等吸附在靶细胞膜上成为复合抗原

2、变应素

ABO血型抗原的天然抗体为IgM类

其他抗原以IgG类为主

3、靶细胞损伤机制

  抗体(IgG/IgM)与靶细胞表面的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巨噬细胞、NK细胞等参与下,以CDC(补体介导的溶细胞效应)、ADCC、调理作用,引起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主要损伤血细胞和某些组织成分。

临床常见疾病:

1)输血反应

多发于ABO血型不符的输血,引起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反复输血可诱导机体产生抗白细胞抗体,引起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2)新生儿溶血症

最为常见的是母胎ABO血型不符,尤其是O型血母亲,胎儿为A型或B型。

最为严重的是母胎Rh血型不符,尤其Rh-孕妇再次怀有Rh+胎儿。

3)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4)药物过敏性溶血性贫血

5)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病(Graves病)            6)重症肌无力(抗体机会Ach受体)

三、Ⅲ型超敏反应的免疫学机制?并举例临床疾病。

是由中等大小的可溶性IC沉积于毛细血管基底膜等组织,激活补体,在血小板、肥大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参与下,引起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主要表现为局部组织充血水肿和损伤。

发生机制:

1、免疫复合物的形成与沉积

1)抗原:游离存在的可溶性抗原(内源性抗原——变性IgG、核抗原;外源性抗原——药物半抗原、异种血清)

2)抗体:以IgG和IgM为主

3)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存在于血循环中,可沉积于毛细血管基底膜、肾小管基底膜、关节囊滑膜等,引起血管基底膜炎症和组织损伤。

2、组织损伤机制:

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经典途径,产生过敏毒素C3a、C4a、C5a。

过敏毒素促使肥大细胞、血小板、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引起局部充血和水肿。

C5a为趋化因子,可吸引中性粒细胞聚集至IC沉积部位,释放大量溶酶体酶类,引起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局部组织损伤,常伴有关节炎、血管炎和肾小球肾炎。

临床常见疾病:

1、Arthus反应

糖尿病患者反复注射胰岛素,体内产生过量抗胰岛素抗体,与胰岛素形成IC,注射局部出现红肿、出血和坏死,类似Arthus反应。

2、血清病

因一次性大量注射动物免疫血清,1~2周后出现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关节肿痛、蛋白尿等。

3、链球菌性肾小球肾炎和风湿热

4、系统性红斑狼疮(SLE,针对自身细胞核抗原)        5、类风湿关节炎(抗原:变性IgG)

四、Ⅳ型超敏反应的免疫学机制?并举例临床疾病。

是由效应T细胞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后,引起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反应发生迟缓,24h后出现,48~72h达到高峰。

发生机制:

1、致敏阶段——效应T细胞的产生,约需10-14d

变应原主要是胞内菌或病毒感染细胞、肿瘤抗原、移植抗原、化学物质等。

抗原经APC加工处理后,形成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提呈给T细胞识别。

T细胞活化、增值、分化为效应T细胞,包括CD4+Th1细胞、CD8+CTL和记忆性T细胞。

2、效应阶段——效应细胞介导炎症反应和细胞毒作用

CD4+Th1细胞分泌IL-2、IFN-γ、TNF-β等,募集单核-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到达炎症部位,产生以单个核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核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炎症反应。

IFN-γ是激活巨噬细胞能力最强的细胞因子。

激活的巨噬细胞是参与迟发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效应细胞,可杀伤靶细胞或胞内菌,并释放大量蛋白酶、组织水解酶等,导致组织损伤。

CTL可释放穿孔素,直接破坏靶细胞。亦可释放颗粒酶,或高表达FasL和TNF-α,诱导靶细胞发生凋亡。

临床常见疾病:

1、接触性皮炎

因接触药物、化妆品、塑料、油漆、金属首饰等半抗原后,发生以皮肤损伤(界限清楚的红肿、丘疹、丘疱疹、水痘,严重者可发生皮肤剥脱)为主要特征的Ⅳ型超敏反应。

2、结核性损伤                              3、急性移植排斥反应

五、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主要特点的比较(7)

1、参与细胞

固: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等

适:T细胞、B细胞、抗原提呈细胞

2、效应分子

固:补体、细胞因子、急性期蛋白、防御素等

适:抗体、细胞因子等

3、作用时相

固:即刻~96h内(4天内)        适:96h后启动(四天后)

4、识别受体

固:模式识别受体(PRR)、较少多样性

适:TCR和BCR,具有高度多样性

5、识别特点

固:直接识别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或损伤相关分子模式,具有泛特异性。

适:TCR识别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BCR直接识别天然抗原表位,具有高度特异性。

6、作用特点

固:先天具有,无需抗原刺激;

    不涉及免疫细胞增殖分化;

    无特异性;

    无免疫记忆性

适:后天获得,需抗原诱导;

    特异性细胞克隆增殖分化;

    特异性;

    记忆性;

    耐受性

7、维持时间

固:较短        适:较长

六、细胞免疫应答VS体液免疫应答

比较项目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抗原                      TD-Ag                                    TD-Ag、TI-Ag

APC加工处理抗原          需要                                    不需要

主要参与细胞              CTL、CD4+Th1细胞、APC                    B细胞、CD4+Th2细胞、APC

抗原识别受体              TCR                                      BCR

抗原识别条件              双识别、有MHC限制性                    单识别、无MHC限制性

细胞活化第一信号          TCR识别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            BCR直接识别天然抗原表位

细胞活化第二信号          CD28/B7、LFA-2/LFA-3、LFA-1/ICAM-1等      CD40/CD40L等

参与的细胞因子            IL-2等                                  IL-2、IL-4、IL-5、IL-6等

效应分子                  穿孔素等细胞毒性介质、细胞因子          抗体

作用机制                  CTL直接特异性杀伤靶细胞                中和作用、调理作用

                          CD4+Th1细胞释放细胞因子,诱发炎症反应  ADCC、CDC

免疫效应                  抗肿瘤、抗病毒和胞内菌感染              抗胞外菌感染、抗外毒素等

六、AIDS?机制?

1、AIDS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又称艾滋病,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由HIV感染后,以CD4+T细胞减少为主的严重细胞免疫缺陷临床综合征。反复机会性感染、恶性肿瘤以及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是其重要临床特征。

2、HIV致病的机制

  HIV主要破坏CD4+T细胞,亦可侵犯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造成严重的免疫功能缺陷,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缺陷,继而诱发致死性机会性感染(如卡式肺胞菌性间质性肺炎)和恶性肿瘤(如卡波济肉瘤)。详细如下:

1)靶细胞

CD4+T细胞——HIV主要攻击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

树突细胞(DC)

神经胶质细胞

2)HIV感染细胞的机制

包膜蛋白gp120结合靶细胞膜上CD4分子,进一步结合细胞表面CXCR4/CCR5,改变HIV包膜蛋白构象,导致gp41暴露。

gp41介导HIV病毒包膜与靶细胞膜融合,使HIV核心进入细胞内。

3)HIV损伤细胞的机制

HIV在CD4+T细胞中复制,可以多种方式损伤靶细胞:

直接杀伤靶细胞

介导感染细胞与未感染细胞的融合

特异性免疫的杀伤作用:HIV诱生的特异性CTL细胞或抗体,通过特异性细胞毒作用或ADCC效应杀伤表达病毒抗原的靶细胞。

诱导CD4+T细胞凋亡

超抗原作用

4)HIV损伤机体免疫功能

细胞免疫功能缺陷

体液免疫功能紊乱

HIV超抗原(如gp41C端)可致多克隆B细胞活化,导致高丙种球蛋白血症和多种自身抗体产生。随着病情发展,到AIDS期,由于缺乏Th辅助,体液免疫应答能力下降。

单核-巨噬细胞、DC、NK细胞功能下降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