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是阴历还是阳历 中国春节是阳历还是阴历
展开全部
过年是阴历还是阳历 中国春节是阳历还是阴历
过年是阴历。过年是指过“年节”,即现在所称的“春节”。新春贺岁以除旧布新、拜神祭祖、驱邪攘灾、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华。
最早人们过年主要是举行庆祝丰收的活动,同时祭祀鬼神祖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活动从腊月二十三日“祭灶”开始到正月十五“元宵节”,都是过年的范围,包括除夕、大年夜、正月初一至正月初十这段时间,习惯上前边加上“年”字以强调,叫做“年除日”、“年三十儿”、“年五更”、“年初一”、“年初十”。 新的一年从正月初一的零点开始,我们也从这里说起。
《说文·禾部》中说:“年,谷熟也。”古时人们把谷(含五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创立“大初历”,太初历接承夏代产生的历法把正月初一作为一年的开始。《史记·天官书》中说:“正月旦,王者岁首。”初一叫做元旦,又称元辰、元旦、元朔等,民间俗称大年或新年。宋代《梦梁录》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称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因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每年都在大年附近,因此又把大年叫做春节,意寓春节的开始。
春节的传说
春节,民间俗称“大年”,关于年的来历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凶猛的怪兽,居住在深山老林里,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一天换一种口味,动物吃完了就要吃人,令人谈“年”变色。人们慢慢发现,“年”是每到腊月三十的晚上开始出来,等到鸡鸣破晓,它便返回山林中去。老百姓掌握了“年”的规律,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过,就在腊月三十晚上全家躲在家里不出门,“年”来了,就用爆竹驱赶,让“年”过去了,才在正月初一出门庆贺,互相看望邻里亲戚是否安全。这样一来就衍生出了守岁、熬夜、放爆竹、吃年夜饭、开财门、拜新年、元宵灯会等习俗。伴随除夕守岁的是爆竹与焰火,新年爆竹起源于原始宗教信仰。民俗认为,鞭炮等响声,能驱赶鬼邪。
春节的特色符号
春联
春联又称“对联”、“春贴”,是由古代的桃符演化而来,最初是一种避邪的吉祥物。《典术》日:“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厌服邪气者也。桃之精生在鬼门,制百鬼,故今作桃人梗著门以厌邪,此仙木也。”这就是讲的古人把桃木刻成人形挂在门前辟邪的事象。也是后世门神和春联的雏形。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写于桃符上,便成了我国有记载的第一幅“春联”。自此开始,张贴春联的习俗逐步取代桃符,成为年节家家院门屋门表达喜庆吉祥的必贴之物。
年画
春节贴年画,在我国由来已久。年画内容有各种故事,历史故事如《楚汉相争》、《三国演义》、《李自成》等;神话故事《封神演义》、《西游记》、《八仙过海》等;戏曲故事如《回荆州》、《白蛇传》等;生活故事《三娘教子》、《二十四孝》等;人物年画如赵飞燕、王昭君、班姬、绿珠等美女图,关张赵马黄五虎图;祝福年画如寿星图、八仙图、松鹤延年、虎啸山林以及山水画等等。年画形式有中堂、单开、双开、四条屏等。在诸多的年画中以鸡画、鱼画、娃娃画较为普遍,因为鸡表示吉祥,鱼意味着钱粮有余,娃娃则象征人丁兴旺。
爆竹
爆竹又叫爆仗、鞭炮。放爆竹是春节不可缺少的重要习俗。在子时“交年”的时候要放爆竹,初一清晨的时候要放(称为“开门炮仗”),祭神祭祖时要放爆竹,所谓“迎春爆竹除宵禁,破粤唐花赋岁新”。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人称“满堂红”,预示新年大吉大利。所以春节民谚有“小子要炮,姑娘要花”之说。
花灯
春节期间,家家挂灯是一景,家家点灯又是一景。尤其到了元宵夜,全国城乡是一片华灯异彩,户有户灯,村有村灯,镇有镇灯,城有城灯,各种各样的灯争相辉映,把春节的喜庆活动推到了巅峰。点灯是追求光明、红火和美好,做灯却是技巧与智慧的结晶。厂矿、机关做灯运用现代化材料和声光电技术,农家做灯大多就地取材,有人物灯、座灯(包括双喜灯、八结灯、卷书灯、芭蕉灯)、五谷灯、六畜灯、蔬果灯、花卉灯、鸟兽灯、鱼虫灯、戏文灯、宫灯(包括花篮灯、花瓶灯)、吊灯(包括花灯)、无骨灯、锡雕元宵灯、绣房灯(包括宝莲灯、玉笔灯)、走马灯、拉提灯等,在多树木的山区和产煤的地方还有用木柴或煤块垒点的“天灯”、“塔灯”。可以说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各家各户或村或镇或城挂灯水平如何,不仅标志这家人或这方人的富庶水平和技艺灵巧程度,还会给一个家庭或村、镇、城带来声誉和骄傲。因此,各地都极重视灯的制作和布置,有的搭灯棚、灯山、灯楼,有的布灯阵、摆灯河,有的举行猜谜语、对对联等活动。灯会的规模之大,灯具之精良,令人叫好称奇。人们在享受灯的海洋、灯的艺术同时,收获的是火一样的热情和优秀美德的传承。
过年是阴历。过年是指过“年节”,即现在所称的“春节”。新春贺岁以除旧布新、拜神祭祖、驱邪攘灾、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华。
最早人们过年主要是举行庆祝丰收的活动,同时祭祀鬼神祖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活动从腊月二十三日“祭灶”开始到正月十五“元宵节”,都是过年的范围,包括除夕、大年夜、正月初一至正月初十这段时间,习惯上前边加上“年”字以强调,叫做“年除日”、“年三十儿”、“年五更”、“年初一”、“年初十”。 新的一年从正月初一的零点开始,我们也从这里说起。
《说文·禾部》中说:“年,谷熟也。”古时人们把谷(含五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创立“大初历”,太初历接承夏代产生的历法把正月初一作为一年的开始。《史记·天官书》中说:“正月旦,王者岁首。”初一叫做元旦,又称元辰、元旦、元朔等,民间俗称大年或新年。宋代《梦梁录》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称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因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每年都在大年附近,因此又把大年叫做春节,意寓春节的开始。
春节的传说
春节,民间俗称“大年”,关于年的来历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凶猛的怪兽,居住在深山老林里,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一天换一种口味,动物吃完了就要吃人,令人谈“年”变色。人们慢慢发现,“年”是每到腊月三十的晚上开始出来,等到鸡鸣破晓,它便返回山林中去。老百姓掌握了“年”的规律,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过,就在腊月三十晚上全家躲在家里不出门,“年”来了,就用爆竹驱赶,让“年”过去了,才在正月初一出门庆贺,互相看望邻里亲戚是否安全。这样一来就衍生出了守岁、熬夜、放爆竹、吃年夜饭、开财门、拜新年、元宵灯会等习俗。伴随除夕守岁的是爆竹与焰火,新年爆竹起源于原始宗教信仰。民俗认为,鞭炮等响声,能驱赶鬼邪。
春节的特色符号
春联
春联又称“对联”、“春贴”,是由古代的桃符演化而来,最初是一种避邪的吉祥物。《典术》日:“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厌服邪气者也。桃之精生在鬼门,制百鬼,故今作桃人梗著门以厌邪,此仙木也。”这就是讲的古人把桃木刻成人形挂在门前辟邪的事象。也是后世门神和春联的雏形。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写于桃符上,便成了我国有记载的第一幅“春联”。自此开始,张贴春联的习俗逐步取代桃符,成为年节家家院门屋门表达喜庆吉祥的必贴之物。
年画
春节贴年画,在我国由来已久。年画内容有各种故事,历史故事如《楚汉相争》、《三国演义》、《李自成》等;神话故事《封神演义》、《西游记》、《八仙过海》等;戏曲故事如《回荆州》、《白蛇传》等;生活故事《三娘教子》、《二十四孝》等;人物年画如赵飞燕、王昭君、班姬、绿珠等美女图,关张赵马黄五虎图;祝福年画如寿星图、八仙图、松鹤延年、虎啸山林以及山水画等等。年画形式有中堂、单开、双开、四条屏等。在诸多的年画中以鸡画、鱼画、娃娃画较为普遍,因为鸡表示吉祥,鱼意味着钱粮有余,娃娃则象征人丁兴旺。
爆竹
爆竹又叫爆仗、鞭炮。放爆竹是春节不可缺少的重要习俗。在子时“交年”的时候要放爆竹,初一清晨的时候要放(称为“开门炮仗”),祭神祭祖时要放爆竹,所谓“迎春爆竹除宵禁,破粤唐花赋岁新”。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人称“满堂红”,预示新年大吉大利。所以春节民谚有“小子要炮,姑娘要花”之说。
花灯
春节期间,家家挂灯是一景,家家点灯又是一景。尤其到了元宵夜,全国城乡是一片华灯异彩,户有户灯,村有村灯,镇有镇灯,城有城灯,各种各样的灯争相辉映,把春节的喜庆活动推到了巅峰。点灯是追求光明、红火和美好,做灯却是技巧与智慧的结晶。厂矿、机关做灯运用现代化材料和声光电技术,农家做灯大多就地取材,有人物灯、座灯(包括双喜灯、八结灯、卷书灯、芭蕉灯)、五谷灯、六畜灯、蔬果灯、花卉灯、鸟兽灯、鱼虫灯、戏文灯、宫灯(包括花篮灯、花瓶灯)、吊灯(包括花灯)、无骨灯、锡雕元宵灯、绣房灯(包括宝莲灯、玉笔灯)、走马灯、拉提灯等,在多树木的山区和产煤的地方还有用木柴或煤块垒点的“天灯”、“塔灯”。可以说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各家各户或村或镇或城挂灯水平如何,不仅标志这家人或这方人的富庶水平和技艺灵巧程度,还会给一个家庭或村、镇、城带来声誉和骄傲。因此,各地都极重视灯的制作和布置,有的搭灯棚、灯山、灯楼,有的布灯阵、摆灯河,有的举行猜谜语、对对联等活动。灯会的规模之大,灯具之精良,令人叫好称奇。人们在享受灯的海洋、灯的艺术同时,收获的是火一样的热情和优秀美德的传承。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