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影评800字左右~
7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希望楼主看过电影回来共鸣!
"唐山大地震"10大感动
《唐山大地震》无疑是本年度头号催泪弹。达人钧钧看电影的场次是晚上21:40,整个影院依然座无虚席。而且尽管中间掺杂着稍许笑声,但整个电影依然是让看电影的不管男女,不分老少,都在偷偷擦眼泪。最后影院抽泣声一片。大家无不被整个《唐山大地震》的电影感动,应该说冯小刚奉献给了中国人一部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灾难大片。请跟随达人钧钧一起看看《唐山大地震》的10大感人瞬间。
感动瞬间1:开场对唐山大地震发生瞬间的重现。有了《集结号》大型爆破场面的拍摄经验这次冯小刚导演玩的更大。整个唐山大地震过程的呈现可以用惨烈触目惊心来形容。当年看到一幢幢楼把一个个人埋在底下的时候,当你看到一个个衣不蔽体的幸存者抱着亲人尸体痛哭的时候,就如同我们看汶川、玉树大地震的新闻报道一样让你泪流满满面。特别是女儿在窗边喊了一句“妈妈”的时候,徐帆一声要把命喊出来的“来啦!!”让人体会到母爱的力量。许多人被大地震中的那种伟大的母爱感动。
感动瞬间2:徐帆扮演的母亲哭丈夫,以及恳请大家救埋在石板下面的龙凤胎的时候。救助人员说兄妹二人被分别压在石板的两头,就这个就会压住另外一个,只能救一个。你要救哪个?徐帆疯了一样的哭着喊:“都要!两个都要!”但事实是只能救活一个,最后徐帆低声说:“救弟弟”。我想心碎的不仅仅是眼角落下泪水的姐姐,还有每一位观众。哪个孩子都是娘身上掉下来的肉,这样的选择题你让当妈的怎么选?
感动瞬间3:徐帆的婆婆,从济南赶来。要接孙子到济南。一个地震中的母亲,丈夫女儿都在地震中丧生(后来女儿奇迹般的生还)。她只剩一个儿子,但婆婆也没有了儿子只剩一个孙子。当妈的没办法,只得答应婆婆接走儿子。后来送儿子上车站,小姑子在车窗看着徐帆说:“妈,你把孩子带走等于是要了云娟的命啊。”当长途汽车停下来,儿子飞奔向徐帆的时候。镜头给了徐帆一个大大的特写。那个喜极而泣的母亲的笑容,让所有人泪流满面。
感动4:张静初扮演的王登的养母病重在床,即将离世。两个暑假都没回家看看母亲的张静初被父亲陈道明告知仰慕病情来到病床前。这场戏堪称经典。三个演技派演员的气场飚到了一起。陈瑾扮演的要强的母亲突然对女儿说了一句:“这个表和我和你爸的存折都给你,你也长大了,应该去找你的亲生母亲。我知道你恨我,但我这个时间上最在乎的人只有你爸爸和你。你能吻我一下吗?”陈瑾那有些呆滞和僵硬的动作把一个重病却坚强的母亲表演的淋漓尽致。而陈道明更让人称绝。在镜头上一直只有一个背影。可当转过身来的一刹那,镇定的眼睛突然瞬间泪流满面。并伴随着重度的抽泣和呼吸声。把一个革命军人的坚强和面对妻女的铁血柔肠演绎的淋漓尽致。让人泪流满面。
感动5:王登带着已经5、6岁的私生女女儿点点回家看父亲时,父亲问“你这几年去哪里?你躲在哪里?”张静初扮演的王登说:“我没有脸见您。”陈道明:“那写封信,打一通电话总可以吧”王登:“我怕您担心”.一直很平静的父亲突然怒了!有点蜷缩的变老的身体却重重的拍着沙发嚷道“我天天都在担心!”;一句话让人体验到身为养父对这个地震中领养的女儿的无微不至的关心。让人感动人间之情无处不在。
感动6:故事渐渐切近主题。在父亲陪女儿和外孙女放风筝的时候,女儿终于跟父亲打开了话匣子。其实32年来她根本没有忘记她的母亲。但是她为什么这么多年来没有去找过母亲呢?她告诉养父当年有一个活着的机会摆在她面前的时候,在究竟是救弟弟还是救姐姐的问题上,她在石板下清楚的听到了母亲说:“救弟弟”。就为这一句话,她恨了母亲32年,这是她心里永远的阴影。这个事情没有对错,我们体会到的是地震在幼小生命里留下的阴影。
感动7:张静初和李晨扮演的弟弟深入汶川地震灾区。可以说电影前半段我并没有看出张静初多少演技来,就是从跟陈道明道白自己的心理阴影后,我才看到她戏剧的张力。在这一大段的救援画面中,透过张静初和李晨不多的台词,看着几乎如同纪录片般展示的汶川大地震的救援画面。我们感动的是回忆,那个伴随了每一个中国人记忆的512汶川大地震。回忆让我们集体落泪。
感动8:角色无大小,戏精永远是戏精。就像当年蒋雯丽在《霸王别姬》里精彩的几分钟亮相一样。在《唐山大地震》中更有一个几乎只有一场戏的刘莉莉。就是当年那个凭借《篱笆女人和狗》中巧姑一角走红的刘莉莉。在《唐山大地震》中她客串了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汶川地震中的母亲。为了救女儿的生命,同时为了保护解放军和志愿者的生命,她自己选择了让救援队锯断女儿腿的救援办法。最后看着女儿被抬出来,她一遍又一遍的大喊:“妈对不起你,我要找女儿的腿!”这场戏绝对让每个人都撕心裂肺。
张静初紧紧拽住奔向废墟寻找女儿腿的刘莉莉
感动9:母女32年重逢,是整个电影戏剧化冲突的一个高潮。这场戏切入点非常巧妙。女儿看到了墙上忘了摘下的自己5岁时的遗像,就知道妈妈有多想她。遗像下面一盆西红柿,妈妈说:“先吃个西红柿吧,妈妈没有骗你”这种小细节最让人受不了。一个32年前的生活细节,地震前那个没有吃到的西红柿,成了妈妈心中永远的伤疤。冯小刚抓细节的本领太强了!达人钧钧要大夸特夸的就是接下来徐帆的表现。当徐帆跪下的那一瞬间。你就能见识为什么有人一直拿她和张曼玉媲美。她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滴泪都能钻到你心里去。换句话说,不要说观众,就是哪个演员能碰到和徐帆演对手戏都是你的服气,她会直接把你带到戏中的情景。正如冯小刚说的“徐老师只会给电影加分。”这段戏我听到了很多人忍不住的哭声。
感动10:墓地看父亲的戏。当母亲把女儿的墓打开,从中取出一本本从小学到高中的课本的时候,当张静初静静的蹲在地下抽泣的说出:“妈妈,对不起我对不起,我折磨了你32年,你怎么过的啊!”我们再次被冯小刚导演说故事的功底所感动。你不得不佩服,在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这三个导演中,最会讲故事的还是冯小刚。他善于用一切语言道具,用最直白的语言抓住中国最最普通的老百姓的心。有句话说“得民心者的天下”在电影这个天地里,冯小刚无疑做到了这点。在看完《唐山大地震》的那一刻,每个人都会觉得活着真好,都会禁不住想多关心一下自己的父母、儿女、爱人……一个电影能让人为善,境界已经足够高了。
"唐山大地震"10大感动
《唐山大地震》无疑是本年度头号催泪弹。达人钧钧看电影的场次是晚上21:40,整个影院依然座无虚席。而且尽管中间掺杂着稍许笑声,但整个电影依然是让看电影的不管男女,不分老少,都在偷偷擦眼泪。最后影院抽泣声一片。大家无不被整个《唐山大地震》的电影感动,应该说冯小刚奉献给了中国人一部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灾难大片。请跟随达人钧钧一起看看《唐山大地震》的10大感人瞬间。
感动瞬间1:开场对唐山大地震发生瞬间的重现。有了《集结号》大型爆破场面的拍摄经验这次冯小刚导演玩的更大。整个唐山大地震过程的呈现可以用惨烈触目惊心来形容。当年看到一幢幢楼把一个个人埋在底下的时候,当你看到一个个衣不蔽体的幸存者抱着亲人尸体痛哭的时候,就如同我们看汶川、玉树大地震的新闻报道一样让你泪流满满面。特别是女儿在窗边喊了一句“妈妈”的时候,徐帆一声要把命喊出来的“来啦!!”让人体会到母爱的力量。许多人被大地震中的那种伟大的母爱感动。
感动瞬间2:徐帆扮演的母亲哭丈夫,以及恳请大家救埋在石板下面的龙凤胎的时候。救助人员说兄妹二人被分别压在石板的两头,就这个就会压住另外一个,只能救一个。你要救哪个?徐帆疯了一样的哭着喊:“都要!两个都要!”但事实是只能救活一个,最后徐帆低声说:“救弟弟”。我想心碎的不仅仅是眼角落下泪水的姐姐,还有每一位观众。哪个孩子都是娘身上掉下来的肉,这样的选择题你让当妈的怎么选?
感动瞬间3:徐帆的婆婆,从济南赶来。要接孙子到济南。一个地震中的母亲,丈夫女儿都在地震中丧生(后来女儿奇迹般的生还)。她只剩一个儿子,但婆婆也没有了儿子只剩一个孙子。当妈的没办法,只得答应婆婆接走儿子。后来送儿子上车站,小姑子在车窗看着徐帆说:“妈,你把孩子带走等于是要了云娟的命啊。”当长途汽车停下来,儿子飞奔向徐帆的时候。镜头给了徐帆一个大大的特写。那个喜极而泣的母亲的笑容,让所有人泪流满面。
感动4:张静初扮演的王登的养母病重在床,即将离世。两个暑假都没回家看看母亲的张静初被父亲陈道明告知仰慕病情来到病床前。这场戏堪称经典。三个演技派演员的气场飚到了一起。陈瑾扮演的要强的母亲突然对女儿说了一句:“这个表和我和你爸的存折都给你,你也长大了,应该去找你的亲生母亲。我知道你恨我,但我这个时间上最在乎的人只有你爸爸和你。你能吻我一下吗?”陈瑾那有些呆滞和僵硬的动作把一个重病却坚强的母亲表演的淋漓尽致。而陈道明更让人称绝。在镜头上一直只有一个背影。可当转过身来的一刹那,镇定的眼睛突然瞬间泪流满面。并伴随着重度的抽泣和呼吸声。把一个革命军人的坚强和面对妻女的铁血柔肠演绎的淋漓尽致。让人泪流满面。
感动5:王登带着已经5、6岁的私生女女儿点点回家看父亲时,父亲问“你这几年去哪里?你躲在哪里?”张静初扮演的王登说:“我没有脸见您。”陈道明:“那写封信,打一通电话总可以吧”王登:“我怕您担心”.一直很平静的父亲突然怒了!有点蜷缩的变老的身体却重重的拍着沙发嚷道“我天天都在担心!”;一句话让人体验到身为养父对这个地震中领养的女儿的无微不至的关心。让人感动人间之情无处不在。
感动6:故事渐渐切近主题。在父亲陪女儿和外孙女放风筝的时候,女儿终于跟父亲打开了话匣子。其实32年来她根本没有忘记她的母亲。但是她为什么这么多年来没有去找过母亲呢?她告诉养父当年有一个活着的机会摆在她面前的时候,在究竟是救弟弟还是救姐姐的问题上,她在石板下清楚的听到了母亲说:“救弟弟”。就为这一句话,她恨了母亲32年,这是她心里永远的阴影。这个事情没有对错,我们体会到的是地震在幼小生命里留下的阴影。
感动7:张静初和李晨扮演的弟弟深入汶川地震灾区。可以说电影前半段我并没有看出张静初多少演技来,就是从跟陈道明道白自己的心理阴影后,我才看到她戏剧的张力。在这一大段的救援画面中,透过张静初和李晨不多的台词,看着几乎如同纪录片般展示的汶川大地震的救援画面。我们感动的是回忆,那个伴随了每一个中国人记忆的512汶川大地震。回忆让我们集体落泪。
感动8:角色无大小,戏精永远是戏精。就像当年蒋雯丽在《霸王别姬》里精彩的几分钟亮相一样。在《唐山大地震》中更有一个几乎只有一场戏的刘莉莉。就是当年那个凭借《篱笆女人和狗》中巧姑一角走红的刘莉莉。在《唐山大地震》中她客串了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汶川地震中的母亲。为了救女儿的生命,同时为了保护解放军和志愿者的生命,她自己选择了让救援队锯断女儿腿的救援办法。最后看着女儿被抬出来,她一遍又一遍的大喊:“妈对不起你,我要找女儿的腿!”这场戏绝对让每个人都撕心裂肺。
张静初紧紧拽住奔向废墟寻找女儿腿的刘莉莉
感动9:母女32年重逢,是整个电影戏剧化冲突的一个高潮。这场戏切入点非常巧妙。女儿看到了墙上忘了摘下的自己5岁时的遗像,就知道妈妈有多想她。遗像下面一盆西红柿,妈妈说:“先吃个西红柿吧,妈妈没有骗你”这种小细节最让人受不了。一个32年前的生活细节,地震前那个没有吃到的西红柿,成了妈妈心中永远的伤疤。冯小刚抓细节的本领太强了!达人钧钧要大夸特夸的就是接下来徐帆的表现。当徐帆跪下的那一瞬间。你就能见识为什么有人一直拿她和张曼玉媲美。她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滴泪都能钻到你心里去。换句话说,不要说观众,就是哪个演员能碰到和徐帆演对手戏都是你的服气,她会直接把你带到戏中的情景。正如冯小刚说的“徐老师只会给电影加分。”这段戏我听到了很多人忍不住的哭声。
感动10:墓地看父亲的戏。当母亲把女儿的墓打开,从中取出一本本从小学到高中的课本的时候,当张静初静静的蹲在地下抽泣的说出:“妈妈,对不起我对不起,我折磨了你32年,你怎么过的啊!”我们再次被冯小刚导演说故事的功底所感动。你不得不佩服,在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这三个导演中,最会讲故事的还是冯小刚。他善于用一切语言道具,用最直白的语言抓住中国最最普通的老百姓的心。有句话说“得民心者的天下”在电影这个天地里,冯小刚无疑做到了这点。在看完《唐山大地震》的那一刻,每个人都会觉得活着真好,都会禁不住想多关心一下自己的父母、儿女、爱人……一个电影能让人为善,境界已经足够高了。
展开全部
在暑期头号巨制、甚至是年度头号巨制的宣传攻势下,《唐山大地震》早已把人们的胃口吊得高高的,冯小刚提前一年就放出的5亿豪言,更是显示了出品方对影片质量的超强自信。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当《唐山大地震》真正在大银幕上接受观众检验的时候,笔者却发现影片远未达到宣传给人的预期值,《大地震》是一部彻头彻尾的“伪大片”! b4{g7NS[?
UT*mpY|&~
i-a'5NHA
作为一部灾难片,开头不足5分钟的地震特效一晃而过,技术水准粗糙,丝毫无法与好莱坞灾难大片相比,作为一部时间跨度长达几十年的亲情片,影片的故事性极差,将冯小刚不善于讲故事的缺陷暴露无遗,亲情戏也经常停留在喊口号式的表达,要么就是电视剧套路的声嘶力竭赚人眼泪,情感主线在整部影片中显得很弱,缺乏鲜活生动细腻的情感表达,甚至让人感觉,剧情东拉西扯半天,似乎就是为了结尾徐帆张静初母女相认那场戏拖时间,但其实并未起到让观众情感不断酝酿发酵烘托至高潮的作用,母女相认戏尽管容易催泪,但高潮效果并不强。此外,几十年的时代变迁、社会转型也并未在影片中很好展现,使得影片的视野极为狭小,让影片打出的“史诗片”旗号也彻底失败。可悲的是,《唐山大地震》在镜头语言上毫无艺术感和个性可言,故事讲述和段落衔接方式简直就是电视剧水准,也就是说,《唐山大地震》打着大片的旗号,实际上贩卖的是电视剧的货色,——花电影的钱看电视剧,《大地震》是你的好选择! rD8 R !P
QcdcPF>F
`[!;^
《唐山大地震》极力把自己包装成一部特效灾难大片,在上映前观众所能看到的有关《大地震》的视频中,无不是突出唐山大地震的场景,给人影片以地震场面为主打的错觉,实际上片中1976年的唐山戏也就是15分钟时间,大地震的特效场面更是不足5分钟,除此之外的影片大部分段落,讲的都是徐帆一家人震后几十年的生活、情感故事,从整体风格上说本片根本不是什么灾难大片,而是更倾向于上世纪80年代内地的故事片的概念。而且,单把这5分钟的地震特效大场面拿出来审视,问题依然多多。首先,从影片结构上讲,故事没开始多久,就迅速进入地震场面中,无论是对徐帆一家人的熟悉和认识,以及对地震来临前气氛的烘托,观众都缺乏情感的酝酿时间,因而当灾难到来时,观众也就很难对徐帆一家人提心吊胆、牵肠挂肚。而且灾难场面开始得快结束得也快,观众还没看过瘾就完了,就好像猪八戒吃人参果,一口吞下肚根本没没咂摸出滋味。可见导演对灾难片的想法和设计都相当业余,想想好莱坞灾难片在灾难前的种种铺垫和烘托,就能轻而易举地看出《大地震》的差距。就拿去年内地大卖的《2012》来说,即便影片有如此多、如此震撼的灾难场面,导演在开头也并不马上抛出,而是花了不少笔墨来做铺垫,用开裂的地表、蒸发的湖泊来营造灾难迫近的感觉,同时突出了主人公同子女的情感碰撞,此后,当灾难来临时,观众早已酝酿发酵的情绪就能马上被灾难场景吸引,主人公一家的安危也时刻牵动人心。《大地震》根本没有在这方面下功夫,仅仅玩了个“车震”之后是“地震”,因而就没法达到好莱坞灾难片同类的吸引观众的效果。而且,整体地震场面以及震后场面仅仅对准徐帆一家人的经历,缺乏对唐山大地震的整体展现,从这一点来说,片名《唐山大地震》就是名不副实的。 R8W884Y
D=HrUS'
/NZ5(x <B
5分钟地震特效场面在细节上也有许多不足之处,特效的细腻感和逼真感远远不够,鱼儿从鱼缸中跳出,墙壁被震开的裂缝、从楼上跳下然后被乱石砸倒的人,电脑特效都能明显让人感觉到粗糙和假。其实,中国大片的特效水准究竟几何观众心理都有数,鲜有舍得花大钱玩特效的,而特效大片或者灾难大片就是个烧钱机器,花得钱越多出的效果越好,还别说《大地震》,把日韩灾难片算在一起说,亚洲电影这种想用“打折价”拍灾难片的思路,只能是越发显出自身与好莱坞的差距。 P$"v|O
qlA-NpX_
pw0=<eR
只要揭开《唐山大地震》灾难片的假象,当地震灾难场景结束,进入徐帆一家人的震后几十年生活,你就会发现本片故事片的真实属性,而且就算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内地故事片的繁盛时期相比,《大地震》讲故事、塑造角色的水准也是格外差劲的,也就是跟当下电视里播出的煽情家庭剧、亲情剧的一般水准持平。故事基本被分割成了互不相连的两段——张静初饰演的女儿方登的生活情感经历,徐帆饰演的母亲以及李晨饰演的儿子方达的生活情感经历,这两段故事彼此并无甚紧密联系,只是在结尾母女相认时才产生交集,导致影片的亲情主线并不鲜明。最要命的是,分别审视两段故事,都无甚精彩感可言,也没什么生动精致的细节,沦为平淡无味的生活流水账,特别是张静初这条线,无论是跟养父母的亲情对手戏,还是跟陆毅的爱情对手戏都毫无亮点和火花。角色的故事也并无完整流畅的展现,跳跃感过强,让人搞不明白张静初怎么一会儿给人当家教,一会儿又嫁给老外去加拿大了;李晨一会儿是个登三轮的,一会儿又开轿车当老板了。有的人开玩笑说,《唐山大地震》是华谊公司准备投拍的同名电视剧的超长宣传片,就是对影片糟糕故事的绝佳调侃。这实际上暴露了冯小刚擅长插科打诨的喜剧,不擅长讲故事的正剧的导演缺陷,他最知名的喜剧《甲方乙方》和《不见不散》其实都是分段式影片,由几个彼此联系并不十分紧密的段落组成整部影片,而并不是一个完整流畅、衔接紧密的故事。《集结号》也有战争场面精彩,但一到战后需要讲故事的情节,影片水准就迅速下降的毛病。《非诚勿扰》算是冯小刚首次把一个故事讲得流畅舒服的特例,结果《唐山大地震》迅速将冯导打回了原形。 Nf0M k^Pd
p{CM+1"@
Pq/(xIKz2
~Z#RR
影片极力鼓动观众去看IMAX则成为一种纯粹敛钱的行为。IMAX并没有立体效果,只是让银幕更大、影片画质更清晰、场面更震撼,观看特效大片、动作大片以及画面优美的影片效果最好,而对于一般故事片来说则效果平平。既然《大地震》镜头美感无从谈起,那么IMAX的这些技术优势全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优势根本无从发挥。恐怕只有那不足5分钟的地震特效能在IMAX银幕上出彩,但观众花大钱看IMAX仅仅是为了那5分钟的享受,这不纯粹是有钱烧的乐意当冤大头吗?你觉得还有看IMAX的必要吗? gyo=<sBD
pZ@WHgh
f M~ .b
《唐山大地震》在剧情上也未体现出一部大片应有的成熟之处,漏洞百出的剧情和与时代不符的道具也显得很“电视剧”,影片中不少无用的“废桥段”更是这一缺点的集中体现。毛主席逝世这场戏除了唤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人的记忆,延续唐山大地震的悲情情绪之外,在剧情上毫无作用可言,似乎只为煽情的目的存在,而且笔者对能否达到这个目的也有质疑,对于80后、90后的观众主体来说,毛主席逝世能产生影片想达到的情感作用吗?李晨蹬三轮在杭州碰上陈道明更是典型的电视剧式的巧遇,无论前后都没有能跟这场戏呼应的情节,使得这场戏显得格外无用,而且李晨逢人便说母亲舍女保子的灾难经历,也显得过于“祥林嫂”,观众都知道的事有必要强调那么多遍吗?后面的剧情中还有个张静初带着女儿当家教,女儿被诬陷打碎主人家花瓶的情节,似乎也只是为了突出张静初带着女儿生活的不易,对于整体剧情来说也属可有可无。最后结尾处出现一个真实的唐山大地震幸存者更是显得十分突兀,作用仅仅是通过他的目光展现一下大地震纪念碑,这个情节为什么不能由片中角色来完成?是不是非得拍大地震纪念碑不可?此处恐怕是照顾唐山市政府需要的考虑多些吧! Sj&\+<V
您正在看的文章来自中国营口论坛 http://www.chinayk.com,原文地址:http://www.chinayk.com/read.php?tid=649930
UT*mpY|&~
i-a'5NHA
作为一部灾难片,开头不足5分钟的地震特效一晃而过,技术水准粗糙,丝毫无法与好莱坞灾难大片相比,作为一部时间跨度长达几十年的亲情片,影片的故事性极差,将冯小刚不善于讲故事的缺陷暴露无遗,亲情戏也经常停留在喊口号式的表达,要么就是电视剧套路的声嘶力竭赚人眼泪,情感主线在整部影片中显得很弱,缺乏鲜活生动细腻的情感表达,甚至让人感觉,剧情东拉西扯半天,似乎就是为了结尾徐帆张静初母女相认那场戏拖时间,但其实并未起到让观众情感不断酝酿发酵烘托至高潮的作用,母女相认戏尽管容易催泪,但高潮效果并不强。此外,几十年的时代变迁、社会转型也并未在影片中很好展现,使得影片的视野极为狭小,让影片打出的“史诗片”旗号也彻底失败。可悲的是,《唐山大地震》在镜头语言上毫无艺术感和个性可言,故事讲述和段落衔接方式简直就是电视剧水准,也就是说,《唐山大地震》打着大片的旗号,实际上贩卖的是电视剧的货色,——花电影的钱看电视剧,《大地震》是你的好选择! rD8 R !P
QcdcPF>F
`[!;^
《唐山大地震》极力把自己包装成一部特效灾难大片,在上映前观众所能看到的有关《大地震》的视频中,无不是突出唐山大地震的场景,给人影片以地震场面为主打的错觉,实际上片中1976年的唐山戏也就是15分钟时间,大地震的特效场面更是不足5分钟,除此之外的影片大部分段落,讲的都是徐帆一家人震后几十年的生活、情感故事,从整体风格上说本片根本不是什么灾难大片,而是更倾向于上世纪80年代内地的故事片的概念。而且,单把这5分钟的地震特效大场面拿出来审视,问题依然多多。首先,从影片结构上讲,故事没开始多久,就迅速进入地震场面中,无论是对徐帆一家人的熟悉和认识,以及对地震来临前气氛的烘托,观众都缺乏情感的酝酿时间,因而当灾难到来时,观众也就很难对徐帆一家人提心吊胆、牵肠挂肚。而且灾难场面开始得快结束得也快,观众还没看过瘾就完了,就好像猪八戒吃人参果,一口吞下肚根本没没咂摸出滋味。可见导演对灾难片的想法和设计都相当业余,想想好莱坞灾难片在灾难前的种种铺垫和烘托,就能轻而易举地看出《大地震》的差距。就拿去年内地大卖的《2012》来说,即便影片有如此多、如此震撼的灾难场面,导演在开头也并不马上抛出,而是花了不少笔墨来做铺垫,用开裂的地表、蒸发的湖泊来营造灾难迫近的感觉,同时突出了主人公同子女的情感碰撞,此后,当灾难来临时,观众早已酝酿发酵的情绪就能马上被灾难场景吸引,主人公一家的安危也时刻牵动人心。《大地震》根本没有在这方面下功夫,仅仅玩了个“车震”之后是“地震”,因而就没法达到好莱坞灾难片同类的吸引观众的效果。而且,整体地震场面以及震后场面仅仅对准徐帆一家人的经历,缺乏对唐山大地震的整体展现,从这一点来说,片名《唐山大地震》就是名不副实的。 R8W884Y
D=HrUS'
/NZ5(x <B
5分钟地震特效场面在细节上也有许多不足之处,特效的细腻感和逼真感远远不够,鱼儿从鱼缸中跳出,墙壁被震开的裂缝、从楼上跳下然后被乱石砸倒的人,电脑特效都能明显让人感觉到粗糙和假。其实,中国大片的特效水准究竟几何观众心理都有数,鲜有舍得花大钱玩特效的,而特效大片或者灾难大片就是个烧钱机器,花得钱越多出的效果越好,还别说《大地震》,把日韩灾难片算在一起说,亚洲电影这种想用“打折价”拍灾难片的思路,只能是越发显出自身与好莱坞的差距。 P$"v|O
qlA-NpX_
pw0=<eR
只要揭开《唐山大地震》灾难片的假象,当地震灾难场景结束,进入徐帆一家人的震后几十年生活,你就会发现本片故事片的真实属性,而且就算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内地故事片的繁盛时期相比,《大地震》讲故事、塑造角色的水准也是格外差劲的,也就是跟当下电视里播出的煽情家庭剧、亲情剧的一般水准持平。故事基本被分割成了互不相连的两段——张静初饰演的女儿方登的生活情感经历,徐帆饰演的母亲以及李晨饰演的儿子方达的生活情感经历,这两段故事彼此并无甚紧密联系,只是在结尾母女相认时才产生交集,导致影片的亲情主线并不鲜明。最要命的是,分别审视两段故事,都无甚精彩感可言,也没什么生动精致的细节,沦为平淡无味的生活流水账,特别是张静初这条线,无论是跟养父母的亲情对手戏,还是跟陆毅的爱情对手戏都毫无亮点和火花。角色的故事也并无完整流畅的展现,跳跃感过强,让人搞不明白张静初怎么一会儿给人当家教,一会儿又嫁给老外去加拿大了;李晨一会儿是个登三轮的,一会儿又开轿车当老板了。有的人开玩笑说,《唐山大地震》是华谊公司准备投拍的同名电视剧的超长宣传片,就是对影片糟糕故事的绝佳调侃。这实际上暴露了冯小刚擅长插科打诨的喜剧,不擅长讲故事的正剧的导演缺陷,他最知名的喜剧《甲方乙方》和《不见不散》其实都是分段式影片,由几个彼此联系并不十分紧密的段落组成整部影片,而并不是一个完整流畅、衔接紧密的故事。《集结号》也有战争场面精彩,但一到战后需要讲故事的情节,影片水准就迅速下降的毛病。《非诚勿扰》算是冯小刚首次把一个故事讲得流畅舒服的特例,结果《唐山大地震》迅速将冯导打回了原形。 Nf0M k^Pd
p{CM+1"@
Pq/(xIKz2
~Z#RR
影片极力鼓动观众去看IMAX则成为一种纯粹敛钱的行为。IMAX并没有立体效果,只是让银幕更大、影片画质更清晰、场面更震撼,观看特效大片、动作大片以及画面优美的影片效果最好,而对于一般故事片来说则效果平平。既然《大地震》镜头美感无从谈起,那么IMAX的这些技术优势全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优势根本无从发挥。恐怕只有那不足5分钟的地震特效能在IMAX银幕上出彩,但观众花大钱看IMAX仅仅是为了那5分钟的享受,这不纯粹是有钱烧的乐意当冤大头吗?你觉得还有看IMAX的必要吗? gyo=<sBD
pZ@WHgh
f M~ .b
《唐山大地震》在剧情上也未体现出一部大片应有的成熟之处,漏洞百出的剧情和与时代不符的道具也显得很“电视剧”,影片中不少无用的“废桥段”更是这一缺点的集中体现。毛主席逝世这场戏除了唤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人的记忆,延续唐山大地震的悲情情绪之外,在剧情上毫无作用可言,似乎只为煽情的目的存在,而且笔者对能否达到这个目的也有质疑,对于80后、90后的观众主体来说,毛主席逝世能产生影片想达到的情感作用吗?李晨蹬三轮在杭州碰上陈道明更是典型的电视剧式的巧遇,无论前后都没有能跟这场戏呼应的情节,使得这场戏显得格外无用,而且李晨逢人便说母亲舍女保子的灾难经历,也显得过于“祥林嫂”,观众都知道的事有必要强调那么多遍吗?后面的剧情中还有个张静初带着女儿当家教,女儿被诬陷打碎主人家花瓶的情节,似乎也只是为了突出张静初带着女儿生活的不易,对于整体剧情来说也属可有可无。最后结尾处出现一个真实的唐山大地震幸存者更是显得十分突兀,作用仅仅是通过他的目光展现一下大地震纪念碑,这个情节为什么不能由片中角色来完成?是不是非得拍大地震纪念碑不可?此处恐怕是照顾唐山市政府需要的考虑多些吧! Sj&\+<V
您正在看的文章来自中国营口论坛 http://www.chinayk.com,原文地址:http://www.chinayk.com/read.php?tid=649930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感.爱——《唐山大地震》观感
当一场灭顶之灾刹那降临,当身边的一切在顷刻化为虚无,当一线生的希望就在眼前,却眼睁睁的看到自己被抛弃,当死者已逝生变成一种罪责,时间过去,心灵的救赎一直都在继续,悲伤消散,始终有些人怀揣着一颗支离破碎的心走在生命的路上……这就是那场残酷的灾难,曾经在我们记忆的深处而今被宽大的电影屏幕呈现眼前的——《唐山大地震》。
悦耳的车铃、老式的摆头电扇,街边的白色冰棍箱子,印着长城、天安门图案的军绿书包、彩色条纹的塑料不倒翁,这些熟悉的场景,把我们带回到了那些久远温暖而亲切的记忆……
时间仿佛永远定格在了这个时间:公元1976年7月28日,中国北京时间3时42分53.11秒。
中国唐山——东经118.1度、北纬39.6度,在距地面16公里深处的地球外壳,比日本广岛原子弹强烈400倍的猛烈爆炸发生了——里氏7.8级强烈地震,在仅仅几秒钟后,唐山夷成废墟,656100多间民用建筑倒塌和受到严重破坏,242769人死亡,164851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达30亿元人民币以上。地震罹难场面惨烈到极点,世界罕见。
“我是一个唐山人。 我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 我边上躺着的是我的爸爸。”——这是那个在地震中死里逃生,倔强的唐山女孩方登在告诉男朋友自己怀孕时说的一句话,正因为这句话她毅然放弃了医大的学业,做了单身妈妈!——许多年前妈妈为了救弟弟放弃了她,而当她面对着选择时,她选择了生命。
震后很多年后,当儿子问起妈妈元妮为什么一直单身时,妈妈说“我也不是没人要。我的命是你爸救的,这个世界上哪还会有用生命爱我的男人?”——为这样的男人守一辈子,值得!
许多年后,元妮一直不愿搬家,每次烧纸时她都念叨着家里的地址,她害怕那孤单的灵魂不认得回家的路,她怕她最爱的人迷了路,回不了家。——亲人永远都是亲人,就算是阴阳两隔,也是至亲的人!
被人收养的方登长大成人后,离开养父母家杳无音信的很多年,当她再次出现在养父眼前时,那个暮年的老人责问女儿为什么不回家,女儿怕父亲担心时,年迈的父亲愤怒而激动的大喊“我每天都在担心……”。——这就是父亲,你以为他在远方,你却从没离开过他包容的心!
方登给养父买了一件棉袄,穿上后才发现袖子长了“我一直以为你很高呢,怎么袖子就长了呢?”——我们只顾着自己长大 ,却忘了父母也会衰老!
“倒塌的房子都盖起来了,可我妈心里的房子永远盖不起来,三十二年守着废墟过日子”——心灵的废墟上,我们看到一座叫做希望的城,尽管曾经的创伤无法让生命变得完整,我们却看他们依然怀揣着梦想努力前行........
这就是震撼着我们的冯氏巨制,用爱感悟和回味的一段经历,让人过目难忘的——《唐山大地震》
当一场灭顶之灾刹那降临,当身边的一切在顷刻化为虚无,当一线生的希望就在眼前,却眼睁睁的看到自己被抛弃,当死者已逝生变成一种罪责,时间过去,心灵的救赎一直都在继续,悲伤消散,始终有些人怀揣着一颗支离破碎的心走在生命的路上……这就是那场残酷的灾难,曾经在我们记忆的深处而今被宽大的电影屏幕呈现眼前的——《唐山大地震》。
悦耳的车铃、老式的摆头电扇,街边的白色冰棍箱子,印着长城、天安门图案的军绿书包、彩色条纹的塑料不倒翁,这些熟悉的场景,把我们带回到了那些久远温暖而亲切的记忆……
时间仿佛永远定格在了这个时间:公元1976年7月28日,中国北京时间3时42分53.11秒。
中国唐山——东经118.1度、北纬39.6度,在距地面16公里深处的地球外壳,比日本广岛原子弹强烈400倍的猛烈爆炸发生了——里氏7.8级强烈地震,在仅仅几秒钟后,唐山夷成废墟,656100多间民用建筑倒塌和受到严重破坏,242769人死亡,164851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达30亿元人民币以上。地震罹难场面惨烈到极点,世界罕见。
“我是一个唐山人。 我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 我边上躺着的是我的爸爸。”——这是那个在地震中死里逃生,倔强的唐山女孩方登在告诉男朋友自己怀孕时说的一句话,正因为这句话她毅然放弃了医大的学业,做了单身妈妈!——许多年前妈妈为了救弟弟放弃了她,而当她面对着选择时,她选择了生命。
震后很多年后,当儿子问起妈妈元妮为什么一直单身时,妈妈说“我也不是没人要。我的命是你爸救的,这个世界上哪还会有用生命爱我的男人?”——为这样的男人守一辈子,值得!
许多年后,元妮一直不愿搬家,每次烧纸时她都念叨着家里的地址,她害怕那孤单的灵魂不认得回家的路,她怕她最爱的人迷了路,回不了家。——亲人永远都是亲人,就算是阴阳两隔,也是至亲的人!
被人收养的方登长大成人后,离开养父母家杳无音信的很多年,当她再次出现在养父眼前时,那个暮年的老人责问女儿为什么不回家,女儿怕父亲担心时,年迈的父亲愤怒而激动的大喊“我每天都在担心……”。——这就是父亲,你以为他在远方,你却从没离开过他包容的心!
方登给养父买了一件棉袄,穿上后才发现袖子长了“我一直以为你很高呢,怎么袖子就长了呢?”——我们只顾着自己长大 ,却忘了父母也会衰老!
“倒塌的房子都盖起来了,可我妈心里的房子永远盖不起来,三十二年守着废墟过日子”——心灵的废墟上,我们看到一座叫做希望的城,尽管曾经的创伤无法让生命变得完整,我们却看他们依然怀揣着梦想努力前行........
这就是震撼着我们的冯氏巨制,用爱感悟和回味的一段经历,让人过目难忘的——《唐山大地震》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在暑期头号巨制、甚至是年度头号巨制的宣传攻势下,《唐山大地震》早已把人们的胃口吊得高高的,冯小刚提前一年就放出的5亿豪言,更是显示了出品方对影片质量的超强自信。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当《唐山大地震》真正在大银幕上接受观众检验的时候,笔者却发现影片远未达到宣传给人的预期值,《大地震》是一部彻头彻尾的“伪大片”! RS40 ofkz
jx/K'bo
=xLsI-R
作为一部灾难片,开头不足5分钟的地震特效一晃而过,技术水准粗糙,丝毫无法与好莱坞灾难大片相比,作为一部时间跨度长达几十年的亲情片,影片的故事性极差,将冯小刚不善于讲故事的缺陷暴露无遗,亲情戏也经常停留在喊口号式的表达,要么就是电视剧套路的声嘶力竭赚人眼泪,情感主线在整部影片中显得很弱,缺乏鲜活生动细腻的情感表达,甚至让人感觉,剧情东拉西扯半天,似乎就是为了结尾徐帆张静初母女相认那场戏拖时间,但其实并未起到让观众情感不断酝酿发酵烘托至高潮的作用,母女相认戏尽管容易催泪,但高潮效果并不强。此外,几十年的时代变迁、社会转型也并未在影片中很好展现,使得影片的视野极为狭小,让影片打出的“史诗片”旗号也彻底失败。可悲的是,《唐山大地震》在镜头语言上毫无艺术感和个性可言,故事讲述和段落衔接方式简直就是电视剧水准,也就是说,《唐山大地震》打着大片的旗号,实际上贩卖的是电视剧的货色,——花电影的钱看电视剧,《大地震》是你的好选择! G6$;Wx $U"
|tlLz< tu
msN'l9=8~
《唐山大地震》极力把自己包装成一部特效灾难大片,在上映前观众所能看到的有关《大地震》的视频中,无不是突出唐山大地震的场景,给人影片以地震场面为主打的错觉,实际上片中1976年的唐山戏也就是15分钟时间,大地震的特效场面更是不足5分钟,除此之外的影片大部分段落,讲的都是徐帆一家人震后几十年的生活、情感故事,从整体风格上说本片根本不是什么灾难大片,而是更倾向于上世纪80年代内地的故事片的概念。而且,单把这5分钟的地震特效大场面拿出来审视,问题依然多多。首先,从影片结构上讲,故事没开始多久,就迅速进入地震场面中,无论是对徐帆一家人的熟悉和认识,以及对地震来临前气氛的烘托,观众都缺乏情感的酝酿时间,因而当灾难到来时,观众也就很难对徐帆一家人提心吊胆、牵肠挂肚。而且灾难场面开始得快结束得也快,观众还没看过瘾就完了,就好像猪八戒吃人参果,一口吞下肚根本没没咂摸出滋味。可见导演对灾难片的想法和设计都相当业余,想想好莱坞灾难片在灾难前的种种铺垫和烘托,就能轻而易举地看出《大地震》的差距。就拿去年内地大卖的《2012》来说,即便影片有如此多、如此震撼的灾难场面,导演在开头也并不马上抛出,而是花了不少笔墨来做铺垫,用开裂的地表、蒸发的湖泊来营造灾难迫近的感觉,同时突出了主人公同子女的情感碰撞,此后,当灾难来临时,观众早已酝酿发酵的情绪就能马上被灾难场景吸引,主人公一家的安危也时刻牵动人心。《大地震》根本没有在这方面下功夫,仅仅玩了个“车震”之后是“地震”,因而就没法达到好莱坞灾难片同类的吸引观众的效果。而且,整体地震场面以及震后场面仅仅对准徐帆一家人的经历,缺乏对唐山大地震的整体展现,从这一点来说,片名《唐山大地震》就是名不副实的。 c|,!=0<
'mCa3Hca
CqEgV@
5分钟地震特效场面在细节上也有许多不足之处,特效的细腻感和逼真感远远不够,鱼儿从鱼缸中跳出,墙壁被震开的裂缝、从楼上跳下然后被乱石砸倒的人,电脑特效都能明显让人感觉到粗糙和假。其实,中国大片的特效水准究竟几何观众心理都有数,鲜有舍得花大钱玩特效的,而特效大片或者灾难大片就是个烧钱机器,花得钱越多出的效果越好,还别说《大地震》,把日韩灾难片算在一起说,亚洲电影这种想用“打折价”拍灾难片的思路,只能是越发显出自身与好莱坞的差距。 8DY6tJ]n{
?P)zV e[
v-M t\M"
只要揭开《唐山大地震》灾难片的假象,当地震灾难场景结束,进入徐帆一家人的震后几十年生活,你就会发现本片故事片的真实属性,而且就算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内地故事片的繁盛时期相比,《大地震》讲故事、塑造角色的水准也是格外差劲的,也就是跟当下电视里播出的煽情家庭剧、亲情剧的一般水准持平。故事基本被分割成了互不相连的两段——张静初饰演的女儿方登的生活情感经历,徐帆饰演的母亲以及李晨饰演的儿子方达的生活情感经历,这两段故事彼此并无甚紧密联系,只是在结尾母女相认时才产生交集,导致影片的亲情主线并不鲜明。最要命的是,分别审视两段故事,都无甚精彩感可言,也没什么生动精致的细节,沦为平淡无味的生活流水账,特别是张静初这条线,无论是跟养父母的亲情对手戏,还是跟陆毅的爱情对手戏都毫无亮点和火花。角色的故事也并无完整流畅的展现,跳跃感过强,让人搞不明白张静初怎么一会儿给人当家教,一会儿又嫁给老外去加拿大了;李晨一会儿是个登三轮的,一会儿又开轿车当老板了。有的人开玩笑说,《唐山大地震》是华谊公司准备投拍的同名电视剧的超长宣传片,就是对影片糟糕故事的绝佳调侃。这实际上暴露了冯小刚擅长插科打诨的喜剧,不擅长讲故事的正剧的导演缺陷,他最知名的喜剧《甲方乙方》和《不见不散》其实都是分段式影片,由几个彼此联系并不十分紧密的段落组成整部影片,而并不是一个完整流畅、衔接紧密的故事。《集结号》也有战争场面精彩,但一到战后需要讲故事的情节,影片水准就迅速下降的毛病。《非诚勿扰》算是冯小刚首次把一个故事讲得流畅舒服的特例,结果《唐山大地震》迅速将冯导打回了原形。 nL$Plx=Q
)*1OH
r. 2/W,
2qqm`` @)
影片极力鼓动观众去看IMAX则成为一种纯粹敛钱的行为。IMAX并没有立体效果,只是让银幕更大、影片画质更清晰、场面更震撼,观看特效大片、动作大片以及画面优美的影片效果最好,而对于一般故事片来说则效果平平。既然《大地震》镜头美感无从谈起,那么IMAX的这些技术优势全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优势根本无从发挥。恐怕只有那不足5分钟的地震特效能在IMAX银幕上出彩,但观众花大钱看IMAX仅仅是为了那5分钟的享受,这不纯粹是有钱烧的乐意当冤大头吗?你觉得还有看IMAX的必要吗? p\/p9$=$ M
z|qOI55N
AaE/~ D
《唐山大地震》在剧情上也未体现出一部大片应有的成熟之处,漏洞百出的剧情和与时代不符的道具也显得很“电视剧”,影片中不少无用的“废桥段”更是这一缺点的集中体现。毛主席逝世这场戏除了唤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人的记忆,延续唐山大地震的悲情情绪之外,在剧情上毫无作用可言,似乎只为煽情的目的存在,而且笔者对能否达到这个目的也有质疑,对于80后、90后的观众主体来说,毛主席逝世能产生影片想达到的情感作用吗?李晨蹬三轮在杭州碰上陈道明更是典型的电视剧式的巧遇,无论前后都没有能跟这场戏呼应的情节,使得这场戏显得格外无用,而且李晨逢人便说母亲舍女保子的灾难经历,也显得过于“祥林嫂”,观众都知道的事有必要强调那么多遍吗?后面的剧情中还有个张静初带着女儿当家教,女儿被诬陷打碎主人家花瓶的情节,似乎也只是为了突出张静初带着女儿生活的不易,对于整体剧情来说也属可有可无。最后结尾处出现一个真实的唐山大地震幸存者更是显得十分突兀,作用仅仅是通过他的目光展现一下大地震纪念碑,这个情节为什么不能由片中角色来完成?是不是非得拍大地震纪念碑不可?此处恐怕是照顾唐山市政府需要的考虑多些吧! uDW:X0lQ2
]]Bu "8aY
uWR+N@j!^
您正在看的文章来自中国营口论坛 http://www.chinayk.com,原文地址:http://www.chinayk.com/read.php?tid=649930
jx/K'bo
=xLsI-R
作为一部灾难片,开头不足5分钟的地震特效一晃而过,技术水准粗糙,丝毫无法与好莱坞灾难大片相比,作为一部时间跨度长达几十年的亲情片,影片的故事性极差,将冯小刚不善于讲故事的缺陷暴露无遗,亲情戏也经常停留在喊口号式的表达,要么就是电视剧套路的声嘶力竭赚人眼泪,情感主线在整部影片中显得很弱,缺乏鲜活生动细腻的情感表达,甚至让人感觉,剧情东拉西扯半天,似乎就是为了结尾徐帆张静初母女相认那场戏拖时间,但其实并未起到让观众情感不断酝酿发酵烘托至高潮的作用,母女相认戏尽管容易催泪,但高潮效果并不强。此外,几十年的时代变迁、社会转型也并未在影片中很好展现,使得影片的视野极为狭小,让影片打出的“史诗片”旗号也彻底失败。可悲的是,《唐山大地震》在镜头语言上毫无艺术感和个性可言,故事讲述和段落衔接方式简直就是电视剧水准,也就是说,《唐山大地震》打着大片的旗号,实际上贩卖的是电视剧的货色,——花电影的钱看电视剧,《大地震》是你的好选择! G6$;Wx $U"
|tlLz< tu
msN'l9=8~
《唐山大地震》极力把自己包装成一部特效灾难大片,在上映前观众所能看到的有关《大地震》的视频中,无不是突出唐山大地震的场景,给人影片以地震场面为主打的错觉,实际上片中1976年的唐山戏也就是15分钟时间,大地震的特效场面更是不足5分钟,除此之外的影片大部分段落,讲的都是徐帆一家人震后几十年的生活、情感故事,从整体风格上说本片根本不是什么灾难大片,而是更倾向于上世纪80年代内地的故事片的概念。而且,单把这5分钟的地震特效大场面拿出来审视,问题依然多多。首先,从影片结构上讲,故事没开始多久,就迅速进入地震场面中,无论是对徐帆一家人的熟悉和认识,以及对地震来临前气氛的烘托,观众都缺乏情感的酝酿时间,因而当灾难到来时,观众也就很难对徐帆一家人提心吊胆、牵肠挂肚。而且灾难场面开始得快结束得也快,观众还没看过瘾就完了,就好像猪八戒吃人参果,一口吞下肚根本没没咂摸出滋味。可见导演对灾难片的想法和设计都相当业余,想想好莱坞灾难片在灾难前的种种铺垫和烘托,就能轻而易举地看出《大地震》的差距。就拿去年内地大卖的《2012》来说,即便影片有如此多、如此震撼的灾难场面,导演在开头也并不马上抛出,而是花了不少笔墨来做铺垫,用开裂的地表、蒸发的湖泊来营造灾难迫近的感觉,同时突出了主人公同子女的情感碰撞,此后,当灾难来临时,观众早已酝酿发酵的情绪就能马上被灾难场景吸引,主人公一家的安危也时刻牵动人心。《大地震》根本没有在这方面下功夫,仅仅玩了个“车震”之后是“地震”,因而就没法达到好莱坞灾难片同类的吸引观众的效果。而且,整体地震场面以及震后场面仅仅对准徐帆一家人的经历,缺乏对唐山大地震的整体展现,从这一点来说,片名《唐山大地震》就是名不副实的。 c|,!=0<
'mCa3Hca
CqEgV@
5分钟地震特效场面在细节上也有许多不足之处,特效的细腻感和逼真感远远不够,鱼儿从鱼缸中跳出,墙壁被震开的裂缝、从楼上跳下然后被乱石砸倒的人,电脑特效都能明显让人感觉到粗糙和假。其实,中国大片的特效水准究竟几何观众心理都有数,鲜有舍得花大钱玩特效的,而特效大片或者灾难大片就是个烧钱机器,花得钱越多出的效果越好,还别说《大地震》,把日韩灾难片算在一起说,亚洲电影这种想用“打折价”拍灾难片的思路,只能是越发显出自身与好莱坞的差距。 8DY6tJ]n{
?P)zV e[
v-M t\M"
只要揭开《唐山大地震》灾难片的假象,当地震灾难场景结束,进入徐帆一家人的震后几十年生活,你就会发现本片故事片的真实属性,而且就算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内地故事片的繁盛时期相比,《大地震》讲故事、塑造角色的水准也是格外差劲的,也就是跟当下电视里播出的煽情家庭剧、亲情剧的一般水准持平。故事基本被分割成了互不相连的两段——张静初饰演的女儿方登的生活情感经历,徐帆饰演的母亲以及李晨饰演的儿子方达的生活情感经历,这两段故事彼此并无甚紧密联系,只是在结尾母女相认时才产生交集,导致影片的亲情主线并不鲜明。最要命的是,分别审视两段故事,都无甚精彩感可言,也没什么生动精致的细节,沦为平淡无味的生活流水账,特别是张静初这条线,无论是跟养父母的亲情对手戏,还是跟陆毅的爱情对手戏都毫无亮点和火花。角色的故事也并无完整流畅的展现,跳跃感过强,让人搞不明白张静初怎么一会儿给人当家教,一会儿又嫁给老外去加拿大了;李晨一会儿是个登三轮的,一会儿又开轿车当老板了。有的人开玩笑说,《唐山大地震》是华谊公司准备投拍的同名电视剧的超长宣传片,就是对影片糟糕故事的绝佳调侃。这实际上暴露了冯小刚擅长插科打诨的喜剧,不擅长讲故事的正剧的导演缺陷,他最知名的喜剧《甲方乙方》和《不见不散》其实都是分段式影片,由几个彼此联系并不十分紧密的段落组成整部影片,而并不是一个完整流畅、衔接紧密的故事。《集结号》也有战争场面精彩,但一到战后需要讲故事的情节,影片水准就迅速下降的毛病。《非诚勿扰》算是冯小刚首次把一个故事讲得流畅舒服的特例,结果《唐山大地震》迅速将冯导打回了原形。 nL$Plx=Q
)*1OH
r. 2/W,
2qqm`` @)
影片极力鼓动观众去看IMAX则成为一种纯粹敛钱的行为。IMAX并没有立体效果,只是让银幕更大、影片画质更清晰、场面更震撼,观看特效大片、动作大片以及画面优美的影片效果最好,而对于一般故事片来说则效果平平。既然《大地震》镜头美感无从谈起,那么IMAX的这些技术优势全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优势根本无从发挥。恐怕只有那不足5分钟的地震特效能在IMAX银幕上出彩,但观众花大钱看IMAX仅仅是为了那5分钟的享受,这不纯粹是有钱烧的乐意当冤大头吗?你觉得还有看IMAX的必要吗? p\/p9$=$ M
z|qOI55N
AaE/~ D
《唐山大地震》在剧情上也未体现出一部大片应有的成熟之处,漏洞百出的剧情和与时代不符的道具也显得很“电视剧”,影片中不少无用的“废桥段”更是这一缺点的集中体现。毛主席逝世这场戏除了唤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人的记忆,延续唐山大地震的悲情情绪之外,在剧情上毫无作用可言,似乎只为煽情的目的存在,而且笔者对能否达到这个目的也有质疑,对于80后、90后的观众主体来说,毛主席逝世能产生影片想达到的情感作用吗?李晨蹬三轮在杭州碰上陈道明更是典型的电视剧式的巧遇,无论前后都没有能跟这场戏呼应的情节,使得这场戏显得格外无用,而且李晨逢人便说母亲舍女保子的灾难经历,也显得过于“祥林嫂”,观众都知道的事有必要强调那么多遍吗?后面的剧情中还有个张静初带着女儿当家教,女儿被诬陷打碎主人家花瓶的情节,似乎也只是为了突出张静初带着女儿生活的不易,对于整体剧情来说也属可有可无。最后结尾处出现一个真实的唐山大地震幸存者更是显得十分突兀,作用仅仅是通过他的目光展现一下大地震纪念碑,这个情节为什么不能由片中角色来完成?是不是非得拍大地震纪念碑不可?此处恐怕是照顾唐山市政府需要的考虑多些吧! uDW:X0lQ2
]]Bu "8aY
uWR+N@j!^
您正在看的文章来自中国营口论坛 http://www.chinayk.com,原文地址:http://www.chinayk.com/read.php?tid=649930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0-07-26
展开全部
好评:
按照朋友的说法,《非诚勿扰》是一部里程碑式的商业电影,它可以做到不需要导演、仅凭几个段子就能拼凑出一部电影,植入广告无孔不入,生怕别人不知道。也正是这种信手拈来的成功带给冯小刚莫大满足,《唐山大地震》要拿五亿票房自然不是话题炒作,熟悉冯小刚的人都知道他敢喊这话。
只作单纯比较的话,《唐山大地震》比《非诚勿扰》确实有进步,冯小刚成功地回到了导演的位置——可惜是个黄金八点档的电视剧导演。我的情感能接受这部电影,但我的理性不能,它其实不怎么好。再后退一步讲,《唐山大地震》终究是一部平庸的商业电影,手法平平无奇,不存在闪光亮点。可即便如此,《唐山大地震》依然能够如愿以偿,升级为一部里程碑式的主旋律电影。倒不是说冯小刚有故意的投机取巧,而是电影要讲的意思跟主旋律电影不谋而合,感谢解放军之前要先感谢国家。
时至今日,当评价一部电影是“把故事讲好”和“不哭不是人”之类的标准时,我们就知道中国电影其实已经病入膏肓了。讲好一个故事是起码的基本原则,能让观众哭否和电影的好坏完全是两码事。如果光追求这两件事的《唐山大地震》被捧上天,进而堆造出五亿票房,那这个市场确实有些恐怖,所有人只能愿赌服输。
影片的开场部分还可以,地震毕竟不是拉锯战,猛烈袭来又无情离去,留下了无数尸体和遍地废墟。光从看点来分析,《唐山大地震》下重金去打造的地震场面是电影的精华,IMAX巨幕同步发行看的也就这么十来分钟。如果对比《超强台风》之流的山寨特技场面,那受益于外来团队的《唐山大地震》还凑合,可实质上还是袭人故智,又一组视觉特效的流水作业。其余一个半小时,这部电影放在十寸上网本上观看都不会有任何影响。
由于地震的短暂,《唐山大地震》把讲述中心放在了内心的余震上,一个拆散开来的家庭和几个阴影未退的亲人。试图以小见大,这个想法也没错,然而冯小刚所呈现出来的效果实在一般,他就是不停试图要打动你。当年哥能让你笑,这回要让你们哭。惨不忍睹的地震现场,步步紧追的生离死别,片中人物时不时会落泪,进而希望观众也跟着落泪。
电影有个不错的头,后来小孩开始长大就自乱阵脚,一会下海发了财,一会女儿生小孩,太过仓促。盘算下来,笑场的次数还真不少,至少可以跟植入广告们打个平手。最需要点睛一笔的高潮部分,影片卯足了劲要煽情,可徐帆的一跪和张静初的对不起都没能镇住场,情绪酝酿实在不够。如果说中国人懂中国人,天灾无情人有情,那么冯小刚的亲情牌打对了,可他打对牌就能赢取一切么?事实并非如此。这帮人想的也没错,渴望被感动的人们实在太多了,可惜里面真的没有我。 差评: 看完电影我哭了。但这泪水不是为唐山大地震而流。这电影也对不起这个名字。而且看完时还觉得感动,第二遍想就觉得不对味,第三遍想就开始有点怒了。
作为一部电影,它在商业上也许是成功的。但假如真从历史的角度和面对那几十万死者的诚意上去考量,就变得不能接受了。
《唐山大地震》的原著叫《余震》,英文名是《After shock》,看过电影就知道,这才是真正符合电影内容的名字。但是……假如电影就叫《余震》或《震后》,同样的情节,还能有这样的票房吗?
所以它必须叫《唐山大地震》,为了得到关注和票房。
但是,我们看不到地震中的众生相,看不到对那个历史时刻的全景描绘,更不用指望什么震憾与反思,大地震在这部戏中成了一部生活伦理剧可有可无的背景。那花费巨资的三分钟地震戏有没有,甚至唐山有没有地震过,都一点不影响这部片的剧情,也不影响大家为了一个苦女找妈妈的故事而泪流满面。
“感人”不能掩盖这电影的投机取巧——当《唐山大地震》变成了地震背景的《妈妈再爱我一次》。那些说这只不过是部电影反正让我哭了就好的人是不是认为它和《蓝色生死恋》没什么本质不同?有没有想过唐山大地震是真实发生过的?有没有去真正了解过一下那段历史,对比一下电影究竟忽略和无视了些什么。
在《唐山大地震》中有一样东西被泪水冲走了,被纸巾抹去了,那就是真实的历史。
1976年的人们的真实生活是怎么样的。
震前究竟有哪些异象?究竟有没有过地震预警,那时的人又是如何对待与判断的。那么大伤亡是天灾还是人祸?有人需要承担责任吗?
在唐山,在陡河,在开滦,那刻究竟发生了什么?谁在战斗,谁逃走了,谁付出了一切,谁趁火抢劫,人性在灾难中如何现出两面?
在灾难后历史是否真正得到了反思,下一次灾难来时是否可以不重演悲剧?还是把伤痛挖个坑一埋了之,顺便在墓碑上刻上一个虚构的故事。
几十万死者,千古功罪,谁来评说?谁来售卖?
有一些人与事,可能就连唐山人自己都已经淡漠,但这不是它们被忘记的理由,因为在当年,它们曾真实的挣扎过,存在过。
剧组拿着巨额赞助和广告,还有唐山市政府的支持,这些最基本的历史要素,哪怕是好莱坞大片都不会回避的,然而,在这部“中国人的心灵史诗”中我们却都一丁点没有看到。似乎倒被故意用另一段虚构的故事替换掩盖了。
导演是根本就不关心这些,还是在害怕什么?如果他不敢表现这些,觉得自己无力表现这些,那又为什么要用《唐山大地震》这个名字?为什么打着“中国人心灵史诗”的旗号招摇?这一切在制片者眼中不过是商业噱头吗?
如果它老老实实叫《震后》,我不会批评,可能也不会买票。但它偏偏要叫《唐山大地震》,要伪装成一部历史正剧博票房,所以我买票了,看时我哭了,看后我觉得被骗了。
如果时间在电影中总是被过滤掉真实的残酷,只剩下虚构的温情,那么我们将永远没有历史,也不会有杰出的电影。伪历史大片比恶俗的奇幻片更加恐怖,后者我们至少知道那是假的。前者也会有一部分人知道那是假的,但是小朋友们哭完了会以为那就是历史的全部。于是,再过一些年,真实就被埋葬了,只有虚假恒久远,一部永流传。
感谢冯小刚使我们再一次记起唐山大地震。
但是对于冯小刚在电影中象抛弃剪辑胶片一样抛弃历史记忆,我想说,如果你真的勇敢,想赢得尊敬,就请给我们一部真正的《唐山大地震》。对于真实,我们愿意用十亿票房等待。 不知行不行
按照朋友的说法,《非诚勿扰》是一部里程碑式的商业电影,它可以做到不需要导演、仅凭几个段子就能拼凑出一部电影,植入广告无孔不入,生怕别人不知道。也正是这种信手拈来的成功带给冯小刚莫大满足,《唐山大地震》要拿五亿票房自然不是话题炒作,熟悉冯小刚的人都知道他敢喊这话。
只作单纯比较的话,《唐山大地震》比《非诚勿扰》确实有进步,冯小刚成功地回到了导演的位置——可惜是个黄金八点档的电视剧导演。我的情感能接受这部电影,但我的理性不能,它其实不怎么好。再后退一步讲,《唐山大地震》终究是一部平庸的商业电影,手法平平无奇,不存在闪光亮点。可即便如此,《唐山大地震》依然能够如愿以偿,升级为一部里程碑式的主旋律电影。倒不是说冯小刚有故意的投机取巧,而是电影要讲的意思跟主旋律电影不谋而合,感谢解放军之前要先感谢国家。
时至今日,当评价一部电影是“把故事讲好”和“不哭不是人”之类的标准时,我们就知道中国电影其实已经病入膏肓了。讲好一个故事是起码的基本原则,能让观众哭否和电影的好坏完全是两码事。如果光追求这两件事的《唐山大地震》被捧上天,进而堆造出五亿票房,那这个市场确实有些恐怖,所有人只能愿赌服输。
影片的开场部分还可以,地震毕竟不是拉锯战,猛烈袭来又无情离去,留下了无数尸体和遍地废墟。光从看点来分析,《唐山大地震》下重金去打造的地震场面是电影的精华,IMAX巨幕同步发行看的也就这么十来分钟。如果对比《超强台风》之流的山寨特技场面,那受益于外来团队的《唐山大地震》还凑合,可实质上还是袭人故智,又一组视觉特效的流水作业。其余一个半小时,这部电影放在十寸上网本上观看都不会有任何影响。
由于地震的短暂,《唐山大地震》把讲述中心放在了内心的余震上,一个拆散开来的家庭和几个阴影未退的亲人。试图以小见大,这个想法也没错,然而冯小刚所呈现出来的效果实在一般,他就是不停试图要打动你。当年哥能让你笑,这回要让你们哭。惨不忍睹的地震现场,步步紧追的生离死别,片中人物时不时会落泪,进而希望观众也跟着落泪。
电影有个不错的头,后来小孩开始长大就自乱阵脚,一会下海发了财,一会女儿生小孩,太过仓促。盘算下来,笑场的次数还真不少,至少可以跟植入广告们打个平手。最需要点睛一笔的高潮部分,影片卯足了劲要煽情,可徐帆的一跪和张静初的对不起都没能镇住场,情绪酝酿实在不够。如果说中国人懂中国人,天灾无情人有情,那么冯小刚的亲情牌打对了,可他打对牌就能赢取一切么?事实并非如此。这帮人想的也没错,渴望被感动的人们实在太多了,可惜里面真的没有我。 差评: 看完电影我哭了。但这泪水不是为唐山大地震而流。这电影也对不起这个名字。而且看完时还觉得感动,第二遍想就觉得不对味,第三遍想就开始有点怒了。
作为一部电影,它在商业上也许是成功的。但假如真从历史的角度和面对那几十万死者的诚意上去考量,就变得不能接受了。
《唐山大地震》的原著叫《余震》,英文名是《After shock》,看过电影就知道,这才是真正符合电影内容的名字。但是……假如电影就叫《余震》或《震后》,同样的情节,还能有这样的票房吗?
所以它必须叫《唐山大地震》,为了得到关注和票房。
但是,我们看不到地震中的众生相,看不到对那个历史时刻的全景描绘,更不用指望什么震憾与反思,大地震在这部戏中成了一部生活伦理剧可有可无的背景。那花费巨资的三分钟地震戏有没有,甚至唐山有没有地震过,都一点不影响这部片的剧情,也不影响大家为了一个苦女找妈妈的故事而泪流满面。
“感人”不能掩盖这电影的投机取巧——当《唐山大地震》变成了地震背景的《妈妈再爱我一次》。那些说这只不过是部电影反正让我哭了就好的人是不是认为它和《蓝色生死恋》没什么本质不同?有没有想过唐山大地震是真实发生过的?有没有去真正了解过一下那段历史,对比一下电影究竟忽略和无视了些什么。
在《唐山大地震》中有一样东西被泪水冲走了,被纸巾抹去了,那就是真实的历史。
1976年的人们的真实生活是怎么样的。
震前究竟有哪些异象?究竟有没有过地震预警,那时的人又是如何对待与判断的。那么大伤亡是天灾还是人祸?有人需要承担责任吗?
在唐山,在陡河,在开滦,那刻究竟发生了什么?谁在战斗,谁逃走了,谁付出了一切,谁趁火抢劫,人性在灾难中如何现出两面?
在灾难后历史是否真正得到了反思,下一次灾难来时是否可以不重演悲剧?还是把伤痛挖个坑一埋了之,顺便在墓碑上刻上一个虚构的故事。
几十万死者,千古功罪,谁来评说?谁来售卖?
有一些人与事,可能就连唐山人自己都已经淡漠,但这不是它们被忘记的理由,因为在当年,它们曾真实的挣扎过,存在过。
剧组拿着巨额赞助和广告,还有唐山市政府的支持,这些最基本的历史要素,哪怕是好莱坞大片都不会回避的,然而,在这部“中国人的心灵史诗”中我们却都一丁点没有看到。似乎倒被故意用另一段虚构的故事替换掩盖了。
导演是根本就不关心这些,还是在害怕什么?如果他不敢表现这些,觉得自己无力表现这些,那又为什么要用《唐山大地震》这个名字?为什么打着“中国人心灵史诗”的旗号招摇?这一切在制片者眼中不过是商业噱头吗?
如果它老老实实叫《震后》,我不会批评,可能也不会买票。但它偏偏要叫《唐山大地震》,要伪装成一部历史正剧博票房,所以我买票了,看时我哭了,看后我觉得被骗了。
如果时间在电影中总是被过滤掉真实的残酷,只剩下虚构的温情,那么我们将永远没有历史,也不会有杰出的电影。伪历史大片比恶俗的奇幻片更加恐怖,后者我们至少知道那是假的。前者也会有一部分人知道那是假的,但是小朋友们哭完了会以为那就是历史的全部。于是,再过一些年,真实就被埋葬了,只有虚假恒久远,一部永流传。
感谢冯小刚使我们再一次记起唐山大地震。
但是对于冯小刚在电影中象抛弃剪辑胶片一样抛弃历史记忆,我想说,如果你真的勇敢,想赢得尊敬,就请给我们一部真正的《唐山大地震》。对于真实,我们愿意用十亿票房等待。 不知行不行
参考资料: 无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