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的家族是怎么没落的

 我来答
最强大脑花
推荐于2017-09-24 · 知道合伙人历史行家
最强大脑花
知道合伙人历史行家
采纳数:13130 获赞数:394228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胡光墉(1823~1885),字雪岩,徽州绩溪县人,中国近代著名红顶商人,富可敌国的晚清著名企业家,政治家;幼名顺官,字雪岩,著名徽商。开办胡庆馀堂中药店。后入浙江巡抚幕,为清军筹运饷械,1866年协助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在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后,主持上海采运局局务,为左大借外债,筹供军饷和订购军火,又依仗湘军权势,在各省设立阜康银号20余处,并经营中药、丝茶业务,操纵江浙商业,资金最高达二千万两以上,人称“为官须看《曾国藩》,为商必读《胡雪岩》”。

显赫一时的一代豪商胡雪岩,终于一贫如洗。他曾经拥有的万贯家财和浮华一生,都没能给后人留下基业与向往。倒是他精心创下的胡庆馀堂,至今仍以其“戒欺”和“真不二价”的优良传统矗立在杭州河坊街上,虽然钦差大人文煜为了保存这座国药国库,帮助胡雪岩接管胡庆馀堂。善良的百姓,至今仍记得他姓胡,并因胡庆馀堂而传颂着胡雪岩的名字.

  清末时讲,南有胡雪岩,北有大盛魁。我个人认为目前胡雪岩应该是中国商人的偶像。毫无疑问,他是一个官商,同时,令人佩服的是他黑白通吃。在当时中国政府的力量是无穷的,权限极大,所以企业要做大,必须找到这个靠山。

胡雪岩破产于1883年12月初,原因几乎已众口一词:即胡败于与洋人竞争的蚕丝贸易战。晚清陈代卿所著《慎节斋文存》说:胡雪岩“每岁将出丝各路于未缫时全定,洋人非与胡买不得一丝,恨甚。乃相约一年不买丝。胡积丝如山无售处,折耗至六百余万金。”

  然而,笔者近日获得一封居沪洋人白尔辣写给李鸿章的长信,此人曾多次去江浙等养蚕区考察,发现导致中国蚕丝产业年年滑坡的根本原因,既不是洋人不买,更不是中国人不养,而是养蚕区开始蔓延的蚕瘟病。

 可见,《慎节斋文存》有关洋人“相约一年不买丝”等说法,完全是无稽之谈。洋人不仅年年在上海买丝,而且还抱怨能买到的蚕丝越来越少,所以,也就有了这封洋人写给李鸿章的长信,希望中国整顿蚕桑事务,发展蚕桑业。

  那么,胡雪岩在上海大量囤积生丝,究竟有没有与洋人交恶,导致各洋行的洋人“恨甚”呢?笔者查阅了晚清报刊等史料,没有发现这方面的直接资料,但也获得了一些间接的材料:

  据当时的《申报》报道,1883年11月,上海阜康雪记钱庄面临资金链断裂险情之时,胡雪岩将自己所囤积的15000包生丝分别卖给了怡和洋行(2000包)、天祥洋行(13000包)。

  如果胡雪岩真的与洋行的洋人交恶,在这样的节骨眼上,这些洋行的洋人会及时出手相助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关于胡雪岩卖出15000包生丝,究竟亏了多少钱?

  洋人白尔辣在写给李鸿章的信中已披露当时生丝的价格:“每包生丝通扯价(平均价)为320两白银”,那么15000包生丝的总价值则为480万两白银。既然总价值只有480万两,又怎么会亏损600万两、800万两呢!因此,笔者认为:胡雪岩囤积生丝亏损150万两白银的说法比较接近事实。

  然而,一代巨绅胡雪岩仅仅因为亏损了150万两白银,就走上了破败之路?这样的说法自然难以让人置信。那么,当时究竟还发生了什么呢?

  1883年10月19日《申报》报道说:去年(1882年)冬天,“本埠各大行栈倒闭纷纷,约计所耗之数,有数百万之多。市面情形大为减色。”进入1883年,市面更萧条,倒闭的商铺更多,并牵连到放贷的钱庄。

  长袖善舞的胡雪岩也陷入了黔驴技穷的困境。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银根紧缺、商铺倒闭的呢?

  原来,当时中国兴起了一股造铁路、开煤矿、兴轮船的热潮,相关的股份公司纷纷建立。大量资金从钱庄、商号流向股市。更要命的是:许多人都把买卖股票当作了赚钱的正当生意,所以向钱庄贷款用于炒卖股票的现象也很普遍。

  恶果随之而来,《申报》说:从1882年开始,“买卖股份之旺,几于举国若狂,不及一年,而情弊显露,股票万千直如废纸。”(见1884年1月23日《申报》)从钱庄、商号流出的大量资金就此在股市中蒸发。坏账、呆账由此而大量出现,经济形势就此恶化。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胡雪岩将一笔数额不小的资金用在了囤积物资(生丝)上,应该说还算是明智之举。毕竟在面临资金困难时,生丝还能够及时变成现银的。但是,胡雪岩钱庄的资金远不止这囤积生丝的480万两白银,更多的资金当时应该都放贷在外。当猛烈的金融风暴降临后,这些放贷在外的大量资金往往就成了无法收回的坏账、呆账。一旦遭遇挤兑风潮,自然就难以招架。这应是胡雪岩破产的真正原因。

古语有云:福兮祸之所伏。胡雪岩在商场驰骋多年,靠官府后台,一步步走向事业的顶峰,风光无限,但其最终的失败,却也是由官场后台的坍倒和官场的倾轧所致。胡雪岩虽为商人,但他的发迹以及鼎盛与政界要人的庇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胡雪岩紧紧把握住了大树底下好乘凉的精髓,他先借助王有龄开钱庄,又以左宗棠为靠山创办胡庆余堂,为西征筹借洋款,恢复因战事而终止的牛车,为百姓、为国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从而一步步走向事业的巅峰。  

作为一名商人,他被御赐二品顶戴,被赏黄马褂,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但就是这样一位己名利双收、事业有成的人,却在几天之内垮掉了,他的事业也随之走到了尽头。表面上胡雪岩生意的失败是由于他野心过大,急于扩充,出现决策性失误,使钱庄因缺乏流动资金而被挤兑,致使其经营的生丝铺、公济典当、胡庆余堂等纷纷关闭。但导致胡生意失败的为深入的原因是政治敌人的打击。  

胡雪岩虽聪明一世,与官场人物交往甚密,但最却因为不谙官理、刚愎自用、不懂变通而成为左宗棠与李鸿章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成为李鸿章排左先排胡,倒左先倒胡策略的牺牲者,实在令人为之扼腕叹惜。导致胡雪岩资金链断裂的,还有号称“洞庭山帮”的席正甫。此人是清朝金融买办的缔造者,他为汇丰银行工作。胡雪岩陷入的是国外金融资本势力和国内金融买办势力的内外夹击,其失败在战略上早已无可挽回。  

胡雪岩破产后,把所有的姨太太都叫到跟前,每人给了几百银子,让她们另找归宿。同时他也把债主们划了三个等级,有权的、当官的为一等----这些人得罪不起,生活过得贫困的,每月只有几银子的---为三等,三等债主也是每月一定要的。最後就是二等了,他们的银子每月一百两,同时他们也不愁这银子过日子,可还可不还;留在胡氏身边的,除了正房还有一个九姨太,为什麽留九姨太呢?九同“久”一个音,预意长长久久。靠着胡庆余堂的微薄收人,胡雪岩凄凉地度过了他的晚年,于光绪十一年 (公元1885年),黯然离世。
黛妮
2016-09-17 · 知道合伙人文学行家
黛妮
知道合伙人文学行家
采纳数:4492 获赞数:224825
已在报刊杂志、网络发表小说、散文、诗等四百余万字……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一、胡雪岩破产于1883年12月初,原因几乎已众口一词:即胡败于与洋人竞争的蚕丝贸易战。晚清陈代卿所著《慎节斋文存》说:胡雪岩“每岁将出丝各路于未缫时全定,洋人非与胡买不得一丝,恨甚。乃相约一年不买丝。胡积丝如山无售处,折耗至六百余万金。”
  然而,笔者近日获得一封居沪洋人白尔辣写给李鸿章的长信,此人曾多次去江浙等养蚕区考察,发现导致中国蚕丝产业年年滑坡的根本原因,既不是洋人不买,更不是中国人不养,而是养蚕区开始蔓延的蚕瘟病。

  胡雪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他代表清政府向外国银行贷款的时候向朝廷多报了利息,最后东窗事发,弥补不及。同时他也是左宗棠和李鸿章派系之争的牺牲品,李鸿章知道左宗棠之所以能收复新疆、建船厂、购买军火等等都是有胡雪岩在帮着他出资出力,所以就有了“倒左先倒胡”的事实。李鸿章的人捏着胡雪岩的把柄不放,造谣搞垮了他的生丝行业和钱庄生意,最后左宗棠去世,慈禧迫于舆论也是下令逮捕胡雪岩,当命令到达杭州时胡雪岩已先一天去世。最后只落得倾家荡产,郁郁而终…但他在生命的最后还是设法安置了自己的家人,并主要是保全了他倾尽毕生心血的胡庆余堂。胡雪岩之所以被称为“商圣”被后人敬仰学习,主要是他帮助左宗棠收复新疆,并为后人留下了“真无二价”的胡庆余堂。百家讲坛讲胡雪岩的启示讲的很好 ,还有高阳著的红顶商人胡雪岩都是研究学习胡雪岩传奇人生的好途径。

  二、胡雪岩简介:
  胡光墉(1823~1885),字雪岩,徽州绩溪县人,中国近代著名红顶商人,富可敌国的晚清著名企业家,政治家;幼名顺官,字雪岩,著名徽商。开办胡庆馀堂中药店。后入浙江巡抚幕,为清军筹运饷械,1866年协助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在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后,主持上海采运局局务,为左大借外债,筹供军饷和订购军火,又依仗湘军权势,在各省设立阜康银号20余处,并经营中药、丝茶业务,操纵江浙商业,资金最高达二千万两以上,人称“为官须看《曾国藩》,为商必读《胡雪岩》”。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