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的经济
1933年重庆有近代工厂和手工工场415家;截止至1936年,四川同类工厂仅583家,重庆占四川省厂家总数的71%,资本数、工人数均占全四川省2/3以上,在四川,乃至西南,重庆仍是工业最集中,最发达的城市;商业在重庆的主导地位,重庆城内有商业行业27个,店铺字号3058家,而同期各类工厂仅400余家,重庆仍然是西南最大的商贸中心城市。
抗战初期,1938年的宜昌大撤退,将大量工业企业内迁至重庆。在短时间内,重庆工业企业数猛增到300多家。一时间,在重庆约30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仅兵工厂就有17家,聚集了9万多兵工员工,接续着中国工业的命脉,也撑起了国家和民族救亡图存的工业脊梁。抗战时期,全国械弹2/3是“重庆造”,重庆成为以军火工业为主的重工业城市。 重庆是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现已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综合化工、材料、能源和消费品制造等千亿级产业集群。
2015年,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557.52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35.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1404.66亿元,同比增长12.4%。其中,大中型企业总产值14668.15亿元,增长6.3%,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68.5%;国有控股企业总产值5415.18亿元,增长8.9%,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25.3%;高技术制造业总产值4028.40亿元,增长12.6%,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18.8% 。 金融
截止至1937年,除中央、中国、中国农民银行重庆分行外,重庆市共有银行13家(钱庄23家)。1937年8月,原在重庆设有支行的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三行成立了联合办事处。1938年1月10日,交通银行重庆支行正式开业。中央信托局迁入中央银行办公,邮政储金汇业局于1938年初迁渝,4月在重庆设了重庆分局。改组后的“四联总处”设在重庆;11月,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四行的总行或总管理处内迁到渝,中央信托局、邮政储金汇业局都设在重庆。
1943年底,重庆金融业总资本达到64725.8万元,是1937年1600万元的40.45倍。
2015年,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410.18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9.0%。其中,新型金融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44.14亿元,增长62.4%。金融机构资产规模达到4.3万亿元,增长11.6%。
国内贸易
2015年,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1345.38亿元,比上年增长9.2%,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8.6%;住宿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355.76亿元,增长9.1%,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2.3%。
交通、邮电和旅游
2015年,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761.31亿元,比上年增长8.7%,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4.8%。全市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2526公里,路网密度2.96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市铁路运营里程达到1929公里。轨道交通营运里程202公里,日均客运量173.3万人次。全年完成货物运输10.46亿吨,比上年增长7.5%;完成旅客运输量7.14亿人次,增长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