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什么贡献?

 我来答
313S美男子
2017-12-27 · TA获得超过3.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280
采纳率:70%
帮助的人:518万
展开全部
【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1、在教育目的方面
他确立了培养“仁人”、“君子”、“士”等不同层次与规格人才的目标,并进而提出了“学而优则仕(《子张篇第十九》)的主张,这对打破贵族世袭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2、在教育作用方面
孔子提出了“为政以德”和“庶富教”等思想,充分肯定了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的具大影响,把教育工作视为“安邦治国”的重要因素之一。另外,他还认为教育对人性的发展与完善也具有积极影响,他提出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篇第十七》)的朴素唯物主义命题,肯定了人的天赋素质是相近似的,个性差异则是后天习染的结果。

3、在教育对象方面
他不仅提出了“有教无类”(《卫灵篇第十五》)的口号,而且还提出了“自行束修以上,吾干尝无诲焉”(《述而篇第七》)的宽厚的招生条件。这表明,在什么人可以入学受教育的问题上,他主张不受族类、地域和等级限制的。事实上也正是这样,在孔子的私学中,纯属贵族出身的弟子寥寥无几,多数人来自社会各个阶层,而且来自不同的诸侯国。可以说,他创办的私学,扩大了招生范围,冲破了“学在官府”的束缚,适应了“文化下移”的要求,具有历史的进步性。

4、在施教的内容方面
孔子极其重视德育教育,把德育放在整个教育的首位,主张“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篇第七》),“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篇第一》)。孔子把“仁”视为德育内容的核心,强调“仁”与“礼”结合,互为表里,反映了时代精神。尤其是在具体的修养方法上,孔子提出的立志有恒、安仁乐道、慎言敏行、内省外察、严于律己、改过迁善、以友辅仁等等,基本上符合知、情、意、行的德育过程的规律,有许多合理因素和可取之处。

5、在教师如何教的方面
他首先提出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篇第七》)的教学态度。一方面要求教师自强不息,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另一方面要求教师高度负责、对学生无隐无私。其次,孔子十分重视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要善于把握时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述而篇第七》),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孔子还认为,实行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做到“闻一知二”,乃至“闻一知十”。再次,孔子强调因材施教,即采取因人而异的教育方法,做到有针对性。

6、在学生如何学的方面
孔子同样提出许多宝贵意见。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虑心笃实的态度,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篇第二》)。二是学与问的结合,提倡多闻多问,“不耻下问”(《公冶长篇第五》),把问看作是善学的表现。三是学与思的结合,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篇第二》)。四是主张“学”与“习”的结合,提倡“学而时习之”(《学而篇第一》),“温故而知新”(《为政篇第二》)。
孔子的教育思想,已成为我国教育史上的上珍贵遗产,即使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