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古代打仗主要靠什么攻破城墙吗
城墙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是一个重要的存在,中国古代几乎没有一个重要城市是没有城墙的。拉丁语系里“城市”的词源往往来自“聚落”是从聚居地的意思发展而来的。在中国“城”这个字就是“土”字旁,“城池”,就是用城墙和护城河指代一个聚落。不同于西方,中国城市从诞生之初就是防御功能、政治功能占第一位,贸易功能成为中国城市的主要功能,那是在宋朝以后了。所以中国人对于“修墙”情有独钟,其中最“伟大的墙”就是万里长城。
城垣攻防战是冷兵器时代的重要作战方式之一,古人到底会采取怎样的方式攻城呢?
云梯是攻城时最主要的工具。云梯的发展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的,设计逐渐优化,到宋代基本定型,它肯定不是完全由某一个人发明的,而是集合了历代工匠的集体智慧逐渐发展而来的。
春秋战国之交,人们开始在梯子下安装三角架并安装两个木轮,这便是云梯的雏形。加装木轮后大大加快了推进速度,也节省了人力。
此外还出现了配合云梯使用的“木幔”,这是一种巨型盾牌,悬挂在长杆上,底部也安装有车轮,攻城时用长杆和绳索将巨盾悬挂在云梯顶端抵挡箭矢和雷石。
到了明代,用来强行登城的器械设计更加巧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吕公车”。“吕公车”是一种攻城塔楼,在《明史》和《武备志》中都有记载。它与城墙齐高,可以藏兵,下有木轮,内设楼梯,四周覆盖牛皮箭矢难以射穿,有时为了防火还在外面覆盖一层浸湿的毡毯。推进到城墙下后城下士兵可源源不断地冲上城墙。
这种巨大的攻城器械除了使用效果好以外还能对敌方产生巨大的心理震慑,可称是登城器械的集大成者,但是也有建造耗时、移动缓慢的缺点。
除了强行攀登城墙外,古人还有很多可以减小损失的破城方法。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穴地攻城”,也就是挖掘地道。守城一方很难知道攻方挖了多少隧道,最终会从哪挖通,因此防御起来非常困难。为了防御穴地攻城,守城一方往往会在城墙下埋入巨大的水缸,放大掘地的声音,判断敌人的挖掘路线。晚清时,湘军围攻太平天国天京(今南京市)时,太平军就曾经征用民夫在城墙下埋了好多水缸,这些民夫不知道水缸是干什么用的,以为是装财宝的。民国建立以后有一个当年埋过水缸的民夫就带着孙中山去挖宝,结果挖出来一堆空水缸。
除了“穴地攻城”外还有一种方式就是“挖城”,虽然都是土工作业但是和“穴地攻城”的目的是不一样,它是为了挖掘墙基从而破坏城墙打开缺口。“挖城”一般会在“冲车”等器械的掩护下进行,“冲车”是一种行走的木屋,为木质或者皮质,顶部是人字形的屋顶,车体安装有木轮,没有底盘。冲锋的时候士兵们站在屋内推车,可防护箭矢和雷石,推行到城墙下后士兵们就在它的掩护下挖掘墙基以破坏城墙打开缺口。
此外还有一种不太常见的方式就是堆土攻城,用“填壕车”装载沙土袋靠近城墙,逐渐堆出数条蹬城的斜面。
城垣攻防战是中国古代冷兵器战争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作战模式,运用的“技术装备”最多,远不止今天提到的这些。抛开战争的残酷性,单从军事技术角度看,中国古代的城市攻防战在场面精彩程度上丝毫不逊色于好莱坞大片里展现的欧洲古代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