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号称有80万禁军,那金兵南下之时,这八十万大军咋都不见了?
《泊秦淮》中有一讽刺宋朝统治者的名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在评价一个朝代,我们往往会从文治、武功两个方面来看。从文学方面来看,宋代是词作发展的高峰,诗人、词人层出不穷,名垂千古的文人比盛唐也毫不逊色,连宋代皇帝都大多醉心书画,例如以一手瘦金体备受称赞的宋徽宗。但一谈到武功,宋代总是给人以孱弱的印象,不仅在与金、辽的战争中节节败退,有时连西夏都打不过,在书法上极有成就的宋徽宗和他的儿子宋钦宗还曾经被金国俘虏。
很多读者朋友或许会问,宋代在军事方面究竟孱弱到了什么程度?又是什么原因导致宋军屡战屡败呢?这要从宋太祖赵匡胤说起。由于赵匡胤自己是趁着主少国疑的机会,在陈桥驿“黄袍加身”的,所以他非常猜忌自己身边的将领,最终采取了“杯酒释兵权”的方式来消除威胁。
▲古画中的宋代汴京城
北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宋太祖将高级禁军将领单独留在宫中喝酒,通过自己被黄袍加身的例子,威胁将领们交出了军权,此后再没有交给任何一个人,让他这些将领也被太祖通过联姻等方式拉拢,或者派往边关地区。这次事件被视为加强皇权的绝佳手段,此后宋太祖还采取了一系列军事改革措施,最终确立了“文人治军”的制度。
▲宋徽宗赵佶及秦桧剧照
文人治军制度设立的初衷,本来是为了规避唐代末年藩镇割据时期各地节度使拥兵自重甚至不服朝廷管教的弊端。这样做固然能够避免武将造反,但这也使得宋朝内政极为腐朽,在战争时期将领的话语权往往远远不比文官,面对游牧民族的威胁只能守而不能攻,可用之将领极少,边患随着时间推移而愈发严重。由于文恬武嬉,宋朝在社会制度比游牧民族先进的情况下,依旧无法守住自己的江山,甚至无法守住皇帝本人。
01
可能有人会提到,按照《水浒传》中的描写,林冲当年的职位是“八十万禁军教头”,也就是说北宋禁军起码就有80万人。那些游牧民族,可能全族都没有这么多人。在冷兵器时代,北宋光是凭借绝对的人数优势,就应该可以取得上风了,为什么还会败退多次呢?这是因为“80万”的数字只是虚数吗?根据《国史大纲》记载,宋代初年禁军数量只有20万,在北宋中期数量最多时约有80万,可见这个数字并不是夸大其词。
▲《水浒传》林冲剧照
这是因为宋朝的掌兵、调兵、统兵权全部分离,甚至很少有人能同时掌握其中两个权力。多个人掌握权力,却又各怀心思难以达成一致,就很容易造成内耗,同时又会延误军机,极大影响了军队战斗力。加上将领们日常练兵的机会也非常少,一旦开战,就会造成“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尴尬局面,士兵不知道该听谁的,将领也不了解士兵的特点。这样的一支军队,怎么可能打胜仗呢?宋朝早期尚且兵强马壮,士兵也有战斗经验,这种情况还不明显,到了北宋中期,虽然禁军人数大大增加,但是士兵的战斗力已经大幅下降,对外的战绩自然很难看。
▲宋代文官剧照
对于这种情况,倒也不是没人试图解决过,北宋名相王安石就曾试图通过变法革新来提高宋朝军队的战斗力。王安石变法从北宋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开始,至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宋神宗驾崩而结束,总共只存在了16年。虽然王安石所提出的改革变法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也能动员士兵的积极性,但因为严重触动了文官集团的利益,即便是在变法实施期间也遭到了贬谪和排挤,更别提神宗皇帝驾崩之后文官集团的反扑。新政很快被废除,北宋战斗力积弱的局面到底没能被改善。
02
那么除了禁军以外,北宋就没有其他军队了吗?答案并不是这样的,北宋还有组合厢军和乡兵。其中厢军是各个州县的士兵,但这部分人并不从事战斗,只是做工役和杂役,所以又被称之为“役兵”,其战斗力相当低下;乡兵则是按照户籍招募或者自主加入,但只负责所在乡镇的防守,更像是接受过一点军事训练的农民,显然战场上也无法指望他们。可以说,禁军已经是宋朝最主要也最精锐的战斗力了。
▲宋代将领及士兵剧照
虽然禁军的战斗力是最强的,但其构成也相当驳杂。由于宋代采用“募兵制”,灾年的时候将青壮年劳动力招入军中,这样可以防止灾年爆发农民起义。但是这样做也导致军队构成混乱,其中充斥着流民、罪犯、无赖,再加上本身的训练又不严格频繁,这种充斥着兵痞混子的军队又哪里谈得上“士气”和战斗力呢?另一方面,宋代皇帝自身也比较“佛系”,宋代经济发展相当良好,所以每次游牧民族来进攻时,都是主和派占上风,一般赔款了事,能不打仗绝不打仗。上层已经如此决策,军队在战场上自然也不会尽心尽力。
▲宋辽“澶渊之盟”场景复原
另一方面,冗兵政策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北宋财政困难,而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吃空饷的情况。因为禁军的福利待遇相当优厚,这使得禁军自身非常腐败,朝廷供养他们要花费巨额军费。北宋末年,禁军腐败现象已经十分严重了,各级将领吃空饷的情况十分严重,所谓的数十万兵力存在极大的水分。后期金兵南下的时候,京师能够调动的军队只有3万多人,其他的禁军分散于国内各地,还有很多的空额,当时朝廷又不得不大量募兵。此外,北宋时期调兵速度十分缓慢,两个月的时间只能调动二十万左右兵力,与战国时期楚国的速度相差不多。
结语
因此,宋代纵然出现过如狄青、韩世忠等著名将领,也曾经收复过吐蕃等地,但总体上在对外战争方面没有太大建树,也因此经常被当作军事方面的反面典型。富国必要强兵,一味只有经济发达,国家富庶,那也只能是任人宰割的羊。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宋朝,也是适用于当代纷乱的世界环境中。若是没有足够的军事实力,在国际社会中便没有话语权。所以,富国与强兵同时走,才是国家真正兴盛的正确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