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战争结束后,死亡士兵的尸体就原地掩埋吗?
在近现代医疗条件下,每每战争过后,胜利者或是失败者必不可少的考虑因素,就是战后对于尸体的处理。这不是对牺牲战士的抚恤,也不是给战士统计功绩的方式,比这些问题都更让双方统帅甚至是全体人类更加需要注意的,便是堆积成山的尸体去向。瘟疫等等灾难往往伴随着尸体的不妥善处理而出现,在近现代是如此,更不用说在古代了。那么,古代战争之后,是如何处理的呢?
我们先来看的是一种不成文的惯例:战胜的一方会将战败者的尸体堆积在大路的两侧,用土覆盖给堆实了,形成一个又一个大金字塔形状的土堆,还恬不知耻地给它们取了个名字叫做“京观”或者是“武军”,这作用就是炫耀胜利者的武功。
还有就是火葬,这种方式比较安全、环保,即便是可及发达的今天,我们依旧在使用火葬,而在古代战争结束后,战场上的尸体往往比较多,在外界环境影响下,极有可能产生瘟疫,通过火葬的方式烧掉尸体,就可以基本杜绝瘟疫的发生。但这种方式也有一定的弊端,那就是工作量较大,如果一场战争死亡的人数太多,要想将所有尸体全部烧掉,那也是一件非常耗时耗力的事,因此,尽管这种方式可以杜绝瘟疫,但这种方式的适用有一定的局限性。
再然后就是题目中所说的土葬,在我国的传统思想中,不管人因为什么原因去世,都讲究入土为安,战死也不例外,在古代战争结束后,最常用的尸体处理方式就是建万人坑,也就是挖出一个大坑,将所有的尸体全部放入坑中掩埋。挖坑的任务一般都是由战俘来完成的,然后把所有的尸体都扔进去,再用土一盖,也算是尘归尘、土归土了,这种处理尸体的方式是战争中最常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