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自律细胞和心肌细胞的区别
1、细胞功能不同
心肌细胞:具有兴奋收缩的能力;
自律细胞:除了产生和传播兴奋,还控制心脏活动的节律。
2、动作电位不同
心肌细胞:在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外电位为正,膜内为负,处于极化状态。
自律细胞:不会有静息状态,只能用其最大极化状态时的膜电位值来代表。
3、肌原纤维不同
心肌细胞:含有丰富的肌原纤维,执行收缩功能。
自律细胞:它们含肌原纤维甚小或完全缺乏,故收缩功能已基本丧失。
扩展资料
心肌细胞生理特性为:兴奋性、自动节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
1、兴奋性:具有周期性变化,包括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
(1)有效不应期时间最长,从心肌细胞去极化开始到复极化3期膜内电位约-60mV的时期内。在此期内,不论给予多么强大的刺激,都不能使心肌细胞发生去极化而产生兴奋,即不能产生动作电位。
(2)相对不应期:有效不应期过后,膜内电位从-60mV~-80mV这段时期,心肌的兴奋性逐渐恢复,但仍低于正常,受到阈上刺激才能产生动作电位。
(3)超常期:相对不应期过后,膜内电位从-80mV~-90mV这段时间,膜电位水平接近阈电位,用小于阈值的刺激就能使心肌产生动作电位,说明此期心肌的兴奋性高于正常。
2、自动节律性
窦房结自律性最高,约每分钟100次,是心跳的正常起搏点。房室交界自律性次之,约每分钟50次;浦肯野细胞最低,约每分钟25次。窦房结以外的自律组织通常处于窦房结控制之下,其本身的自律性被掩盖而表现不出来,为潜在起搏点。
3、传导性:兴奋在心内传导具有严格顺序。
(1)兴奋在房室交界处传导速度最慢,延搁时间较长,需0.08~0.10秒,这种现象,为房室延搁。它使心房和心室不会同时兴奋和收缩,而使它们交替兴奋和收缩,从而有利于心室的射血与充盈。
(2)兴奋在心室内传导速度最快,传遍整个心室只需0.06秒,这便于心室发生同步式收缩,从而保证一定的搏出量。
4、收缩性
(1)“全或无”式收缩:心肌细胞以闰盘连接,其电阻极低,兴奋易于通过和传导,使心肌在收缩时宛如一个功能上的合胞体,一旦产生兴奋,所有心肌细胞发生同步收缩。
(2)不发生强直收缩:心肌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相当于心肌机械活动的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在此期内,不论受到任何强大刺激,均不能引起心肌的兴奋和收缩,故不会发生强直收缩。
(3)对细胞外液的Ca²⁺明显依赖,心肌细胞肌质网不发达,终池贮存Ca²⁺量少。当血Ca²⁺升高时,心肌收缩力增强;反之,心肌收缩力减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心肌细胞
2024-10-22 广告
静息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心肌细胞和骨骼肌一样在静息状态下膜内为负,膜外为正,呈极化状态。这种静息状态下膜内外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不同心肌的静息电位的稳定性不同,人和哺乳类动物心脏的非自律细胞的静息电位稳定,膜内电位低于膜外电位/90mV左右(以膜外为零电位,膜内侧为-90mV)。在自律性细胞如窦房结细胞和浦肯野细胞的静息电位不稳定,称为舒张期电位,不同部位的自律细胞舒张期最大电位不同,浦肯野细胞的最大舒张电位为-90mV,窦房结细胞的最大舒张电位较小,约为-70mV左右。心肌细胞静息电位产生的原理基本上与神经、骨骼肌相似,主要是由于K+外流所形成。
动作电位
心肌细胞兴奋过程中产生的并能扩布出去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与骨骼肌相比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升支与降支不对称。复极过程比较复杂。不同部分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形态波幅都有所不同。按照心肌细胞电活动的特点,可以分为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快反应细胞包括:心室肌、心房肌和浦肯野细胞,前二者属非自律细胞,后者属自律细胞。快反应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是去极化速度快,振幅大,复极过程缓慢并可分几个时相(期)。由于去极速度快、波幅大,所以兴奋传导快。慢反应细胞包括窦房结和房室结。慢反应细胞的主要特点是去极化速度慢,波幅小,复极缓慢且无明显的时相区分,传导速度慢。
请采纳。
自律细胞包含于心肌细胞
根据它们的组织学特点、电生理特性以及功能上的区别,可以粗略地分为两大类型,两类心肌细胞分别实现一定的职能,互相配合,完成心脏的整体活动 。
工作细胞
一类是普通的心肌细胞,包括心房肌和心室肌,含有丰富的肌原纤维,执行收缩功能,故又称为工作细胞。
工作细胞不能自动地产生节律性兴奋,即不具有自动节律性;但它具有兴奋性,可以在外来刺激作用下产生兴奋;也具有传导兴奋的能力,但是,与相应的特殊传导组织作比较,传导性较低。
自律细胞
另一类是一些特殊分化了的心肌细胞,组成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
其中主要包括P细胞和浦肯野细胞,它们除了具有兴奋性和传导性之外,还具有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故称为自律细胞,它们含肌原纤维甚小或完全缺乏,故收缩功能已基本丧失。
还有一种细胞位于特殊传导系统的结区,既不具有收缩功能,也没有自律性。只保留了很低的传导性,是传导系统中的非自律细胞,特殊传导系统是心脏内发生兴奋和传播兴奋的组织,起着控制心脏节律性活动的作用。
扩展资料:
结构特征
1、心肌细胞为短柱状,一般只有一个细胞核,而骨骼肌纤维是多核细胞。心肌细胞之间有闰盘结构。该处细胞膜凹凸相嵌,并特殊分化形成桥粒,彼此紧密连接,但心肌细胞之间并无原生质的连续。心肌组织过去曾被误认为是合胞体,电子显微镜的研究发现心肌细胞间有明显的隔膜,从而得到纠正。
心肌的闰盘有利于细胞间的兴奋传递。
这一方面由于该处结构对电流的阻抗较低,兴奋波易于通过;另方面又因该处呈间隙连接,内有15~20埃的嗜水小管,可允许钙离子等离子通透转运。
因此,正常的心房肌或心室肌细胞虽然彼此分开,但几乎同时兴奋而作同步收缩,大大提高了心肌收缩的效能,功能上体现了合胞体的特性,故常有“功能合胞体”之称。
2、心肌细胞的细胞核多位于细胞中部,形状似椭圆或似长方形,其长轴与肌原纤维的方向一致。肌原纤维绕核而行,核的两端富有肌浆,其中含有丰富的糖原颗粒和线粒体,以适应心肌持续性节律收缩活动的需要。
从横断面来看,心肌细胞的直径比骨骼肌小,前者约为15微米,而后者则为100微米左右。从纵断面来看,心肌细胞的肌节长度也比骨骼肌的肌节为短。
3、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也可看到心肌细胞的肌原纤维、横小管、肌质网、线粒体、糖原、脂肪等超微结构。但是心肌细胞与骨骼肌有所不同;心肌细胞的肌原纤维粗细差别很大,介于0.2~2.3微米之间;同时,粗的肌原纤维与细的肌原纤维可相互移行,相邻者又彼此接近以致分界不清。
心肌细胞的横小管位于Z线水平,多种哺乳动物均有纵轴向伸出,管径约0.2微米。而骨骼肌的横小管位于A-I带交界处,无纵轴向伸出,管径较大,约0.4微米。心肌细胞的肌质网丛状居中间,侧终池不多,与横小管不广泛相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