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好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教与学
推荐于2018-04-15
展开全部
从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尊重儿童学习过程的规律、巧妙地运用导语、活动设计游戏化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处理好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教与学。
在活动中,要处理好教师“教”的作用就要通过幼儿自身的“学”才能实现,要注重幼儿的“学”,并不是降低、削弱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想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教”与“学”中偏废任何一方都是片面的,不适合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在教学活动中,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我们应该重视以下问题:
一、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
在教育活动中,幼儿教师要想真正了解幼儿,知道他们所知、所想、所求,就应该如《纲要》中所说:树立以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的新的儿童观、教育观,将儿童放在主体的地位,体现出以儿童为本,以儿童的发展需要为本,并以它为指导思想,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的机会,与幼儿建立起紧密合作的互动关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与“学”的问题,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
例如:
在执教语言活动《小蝌蚪找妈妈》时,明确了在活动中教师应将儿童放在主体地位,我们设计了这节活动:幼儿在音乐中自由做各种动作进活动室,然后围在教师身边,教师一边操作学具一边和幼儿交谈,\"春天来到了,池塘里开着美丽的荷花,这时,从远处有一群小蝌蚪游来了,你们知道,小蝌蚪在找什么吗\"?这时,孩子们兴致正浓,马上七嘴八舌说出“小蝌蚪要找妈妈”,“为什么小蝌蚪要找妈妈呢”?“青蛙妈妈去捉害虫了”,“那我们一起帮助小蝌蚪”。孩子们马上想出请许多动物帮忙的办法。然后,教师归纳幼儿的办法,稍小结后即让幼儿各自操作学具讲述,老师则在巡回中边观察边指导,最后再集中请个别小朋友把自己的办法说出,老师接着用投影片边操作,并伴着录音讲述,讲完后老师便和小朋友边听音乐,边扮演各种动物进行对话,整个活动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潜能,创造出民主、宽松的教育环境,开拓出生动活泼、五彩斑澜的教育局面,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尊重幼儿学习过程的规律
随着对幼儿学习过程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幼儿学习过程反映出这样的规律,即从感知-探索-研究-应用,形成了一个循环往复的封闭回路。幼儿有自身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因此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纲要》要求幼儿园教育必须在充分认知和尊重幼儿生命特性的基础上来进行,因此教师必须改变原有教学方式,给儿童尽可能多的自主创新的时间和空间,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教学活动更加贴近儿童实际,符合儿童学习规律,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启发诱导,鼓励儿童体验成功、走向成功,这样的教学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我们应该追求这种人格化的教学境界,让儿童在自主学习中走向创新。
例如:
《小蝌蚪找妈妈》,原来设计最后环节是让幼儿操作故事箱讲述,共有10幅图片,事先老师要求幼儿讲完一张抽出一张,可是幼儿在操作时,感兴趣的不是讲述故事,而是觉得从箱子里把图片抽出来很好玩,从中可以看出:教师没有考虑到此设计对于幼儿来说过于复杂,幼儿不感兴趣,不愿意讲。后来我们把故事箱改为一张背景图和单个动物,满足幼儿不同兴趣,不同发展水平的需要,让幼儿发挥潜能,不强调他们按老师预定的要求进行操作,这环节设计尊重了幼儿学习的规律,孩子们没有压力,不感到拘束,大胆根据自己的意愿讲述。这一切充分体现出对幼儿个体的尊重,对幼儿特点和潜能的认识,对教育与幼儿认识规律相互关系的认识和对幼儿教育自身规律的认识。
三、巧妙运用导语
杜威的活动教育理论十分重视儿童的教学活动,强调“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由此看来,教学环境是作用于儿童主体发展的关键因素,让孩子置身于特定的情境活动中,不仅有易于他们认知心理的发展,而且进一步充分调动起他们的情感参与。教学的导入环节宛如一出话剧的“序幕”,起着辐射全课的作用;犹如一支乐曲的前奏,为整个乐章定下基调。作为教师,导语的运用是一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环节。精彩的导语可以激发幼儿的思维灵感,探索热情。 1、猜谜式-用谜语开场,启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如:“白嫩小宝宝,洗澡吹泡泡,洗洗身体小,再洗不见了。”是什么呢?(香皂)对,是香皂。今天老师请小朋友来认识香皂。
2、激发式-激发幼儿情绪,使他们产生跃跃欲试的愿望。在给小班的幼儿上美术课〈小鱼会唱歌〉时,为了使幼儿产生“我想画”的愿望,让孩子画大小不同的圆,教师可以先出示一张画满小鱼的图片,问幼儿: “为什么池塘里的小鱼都不会唱歌?”幼:“因为小鱼的嘴没张开吐泡泡。”师“对了,只有小鱼吐出各种各样的泡泡,并且有的大,有的小,小鱼的歌声才能美妙,动听。小朋友想不想让小鱼唱歌呀!”幼:“想。”师:“那就要让小鱼的泡泡吐的圆圆的,大大的。”通过这样一段激发式的语言,幼儿便能轻松愉快的完成学习任务。
3、故事式-采取故事形式导入新课,利用幼儿喜欢听故事的特点,紧紧抓住幼儿的注意力,使其产生鲜明的视觉形象,想象出所要描述的事物。如:我在教《小燕鱼》这一美术课时,针对幼儿爱听故事的天性,先讲述关于小燕鱼的故事,小朋友们都睁大眼睛看着我,我用生动的有声语言和形象的身体语言,使幼儿更加集中注意听故事。当讲到小燕鱼去参加海洋选美大赛的时候,我说小燕鱼非常漂亮,然后带领小朋友画出小燕鱼,让小朋友根据自己的想象给小燕鱼画上漂亮的衣裳。小朋友画好后,故事继续,在故事中逐步引导幼儿画海草、石头等。画好了,故事听完了,幼儿还沉浸在好听的故事里,在自己的想象中画出了美丽的图画,比以往教师只是画出成图让幼儿模仿更利于幼儿增加对绘画的兴趣,提高其主动性。
教师通过巧妙地运用导语的“教”,真正发挥了指导作用,让每个幼儿都能在自己原有的水平获得发展的“学”,提高幼儿学会学习的能力。
四、活动设计游戏化
《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游戏为每个幼儿提供了能显示自己的能力和水平的最佳方法,幼儿通过身心多方面的活动得到进一步发展。如在大班《我们的家》中,游戏似的生活情境在活动中是一种持续而变动不居的“动境”,课上孩子们纷纷扮演白云、小鸟、鱼儿、种子、花朵,他们在游戏中真切感悟生活,语言中体现了情感美,游戏中体现了人性美。而这些“游戏式”的教学设计之源头正是来自于教师事先“融入”于孩子中,继而深刻钻研教材,领会文本主旨之后而生发的。在这一“动境”中,每一个孩子都显得那样争先恐后,天真可爱,通过游戏表达了自己对\"家\"的无限热爱之情!
当然,把游戏机制纳入课堂教学,并不意味着将游戏与教学简单相加,而是抓住两者的结合点,使学习和游戏达到和谐统一,相得益彰,从而使儿童的学习活动乐趣地进行着。教师的“教”是寓教于幼儿愉快的游戏之中,遵循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使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地进行各项活动,为他们提供了展现才华,实现了自我机会的“学”。
不难看到,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尊重儿童学习过程的规律;设计活动游戏化;巧妙运用导语,是幼儿园教师科学合理的“教”和幼儿主动积极的\"学\"的构建中缺一不可的四个条件。
在活动中,要处理好教师“教”的作用就要通过幼儿自身的“学”才能实现,要注重幼儿的“学”,并不是降低、削弱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想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教”与“学”中偏废任何一方都是片面的,不适合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在教学活动中,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我们应该重视以下问题:
一、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
在教育活动中,幼儿教师要想真正了解幼儿,知道他们所知、所想、所求,就应该如《纲要》中所说:树立以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的新的儿童观、教育观,将儿童放在主体的地位,体现出以儿童为本,以儿童的发展需要为本,并以它为指导思想,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的机会,与幼儿建立起紧密合作的互动关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与“学”的问题,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
例如:
在执教语言活动《小蝌蚪找妈妈》时,明确了在活动中教师应将儿童放在主体地位,我们设计了这节活动:幼儿在音乐中自由做各种动作进活动室,然后围在教师身边,教师一边操作学具一边和幼儿交谈,\"春天来到了,池塘里开着美丽的荷花,这时,从远处有一群小蝌蚪游来了,你们知道,小蝌蚪在找什么吗\"?这时,孩子们兴致正浓,马上七嘴八舌说出“小蝌蚪要找妈妈”,“为什么小蝌蚪要找妈妈呢”?“青蛙妈妈去捉害虫了”,“那我们一起帮助小蝌蚪”。孩子们马上想出请许多动物帮忙的办法。然后,教师归纳幼儿的办法,稍小结后即让幼儿各自操作学具讲述,老师则在巡回中边观察边指导,最后再集中请个别小朋友把自己的办法说出,老师接着用投影片边操作,并伴着录音讲述,讲完后老师便和小朋友边听音乐,边扮演各种动物进行对话,整个活动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潜能,创造出民主、宽松的教育环境,开拓出生动活泼、五彩斑澜的教育局面,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尊重幼儿学习过程的规律
随着对幼儿学习过程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幼儿学习过程反映出这样的规律,即从感知-探索-研究-应用,形成了一个循环往复的封闭回路。幼儿有自身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因此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纲要》要求幼儿园教育必须在充分认知和尊重幼儿生命特性的基础上来进行,因此教师必须改变原有教学方式,给儿童尽可能多的自主创新的时间和空间,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教学活动更加贴近儿童实际,符合儿童学习规律,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启发诱导,鼓励儿童体验成功、走向成功,这样的教学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我们应该追求这种人格化的教学境界,让儿童在自主学习中走向创新。
例如:
《小蝌蚪找妈妈》,原来设计最后环节是让幼儿操作故事箱讲述,共有10幅图片,事先老师要求幼儿讲完一张抽出一张,可是幼儿在操作时,感兴趣的不是讲述故事,而是觉得从箱子里把图片抽出来很好玩,从中可以看出:教师没有考虑到此设计对于幼儿来说过于复杂,幼儿不感兴趣,不愿意讲。后来我们把故事箱改为一张背景图和单个动物,满足幼儿不同兴趣,不同发展水平的需要,让幼儿发挥潜能,不强调他们按老师预定的要求进行操作,这环节设计尊重了幼儿学习的规律,孩子们没有压力,不感到拘束,大胆根据自己的意愿讲述。这一切充分体现出对幼儿个体的尊重,对幼儿特点和潜能的认识,对教育与幼儿认识规律相互关系的认识和对幼儿教育自身规律的认识。
三、巧妙运用导语
杜威的活动教育理论十分重视儿童的教学活动,强调“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由此看来,教学环境是作用于儿童主体发展的关键因素,让孩子置身于特定的情境活动中,不仅有易于他们认知心理的发展,而且进一步充分调动起他们的情感参与。教学的导入环节宛如一出话剧的“序幕”,起着辐射全课的作用;犹如一支乐曲的前奏,为整个乐章定下基调。作为教师,导语的运用是一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环节。精彩的导语可以激发幼儿的思维灵感,探索热情。 1、猜谜式-用谜语开场,启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如:“白嫩小宝宝,洗澡吹泡泡,洗洗身体小,再洗不见了。”是什么呢?(香皂)对,是香皂。今天老师请小朋友来认识香皂。
2、激发式-激发幼儿情绪,使他们产生跃跃欲试的愿望。在给小班的幼儿上美术课〈小鱼会唱歌〉时,为了使幼儿产生“我想画”的愿望,让孩子画大小不同的圆,教师可以先出示一张画满小鱼的图片,问幼儿: “为什么池塘里的小鱼都不会唱歌?”幼:“因为小鱼的嘴没张开吐泡泡。”师“对了,只有小鱼吐出各种各样的泡泡,并且有的大,有的小,小鱼的歌声才能美妙,动听。小朋友想不想让小鱼唱歌呀!”幼:“想。”师:“那就要让小鱼的泡泡吐的圆圆的,大大的。”通过这样一段激发式的语言,幼儿便能轻松愉快的完成学习任务。
3、故事式-采取故事形式导入新课,利用幼儿喜欢听故事的特点,紧紧抓住幼儿的注意力,使其产生鲜明的视觉形象,想象出所要描述的事物。如:我在教《小燕鱼》这一美术课时,针对幼儿爱听故事的天性,先讲述关于小燕鱼的故事,小朋友们都睁大眼睛看着我,我用生动的有声语言和形象的身体语言,使幼儿更加集中注意听故事。当讲到小燕鱼去参加海洋选美大赛的时候,我说小燕鱼非常漂亮,然后带领小朋友画出小燕鱼,让小朋友根据自己的想象给小燕鱼画上漂亮的衣裳。小朋友画好后,故事继续,在故事中逐步引导幼儿画海草、石头等。画好了,故事听完了,幼儿还沉浸在好听的故事里,在自己的想象中画出了美丽的图画,比以往教师只是画出成图让幼儿模仿更利于幼儿增加对绘画的兴趣,提高其主动性。
教师通过巧妙地运用导语的“教”,真正发挥了指导作用,让每个幼儿都能在自己原有的水平获得发展的“学”,提高幼儿学会学习的能力。
四、活动设计游戏化
《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游戏为每个幼儿提供了能显示自己的能力和水平的最佳方法,幼儿通过身心多方面的活动得到进一步发展。如在大班《我们的家》中,游戏似的生活情境在活动中是一种持续而变动不居的“动境”,课上孩子们纷纷扮演白云、小鸟、鱼儿、种子、花朵,他们在游戏中真切感悟生活,语言中体现了情感美,游戏中体现了人性美。而这些“游戏式”的教学设计之源头正是来自于教师事先“融入”于孩子中,继而深刻钻研教材,领会文本主旨之后而生发的。在这一“动境”中,每一个孩子都显得那样争先恐后,天真可爱,通过游戏表达了自己对\"家\"的无限热爱之情!
当然,把游戏机制纳入课堂教学,并不意味着将游戏与教学简单相加,而是抓住两者的结合点,使学习和游戏达到和谐统一,相得益彰,从而使儿童的学习活动乐趣地进行着。教师的“教”是寓教于幼儿愉快的游戏之中,遵循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使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地进行各项活动,为他们提供了展现才华,实现了自我机会的“学”。
不难看到,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尊重儿童学习过程的规律;设计活动游戏化;巧妙运用导语,是幼儿园教师科学合理的“教”和幼儿主动积极的\"学\"的构建中缺一不可的四个条件。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