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个回答
展开全部
他是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肯定他的,说他胸怀大志,唯才是举,芟夷群丑,平定北方,登高必赋,文武兼资,御军三十余年,自著兵书十万余言,是个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文学家;否定他的,说他“名托汉相,实为汉贼”,是个善于玩弄权术、残忍嗜杀的“奸雄”。
而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则无疑大大的强化了曹操作为奸雄的一面。由于〈三国演义〉的普及,所以曹操就留下了千古骂名,他的个人形象,也几乎被定格在〈三国演义〉的形象上了,从那以后的许多文学作品,都把曹操塑造的非常不堪,他无赖,嗜杀,残忍,虚伪……在京剧之中,艺术家给他的是一个白鼻子,是一个用来取笑的小丑。
大江东去,浪涌浪卷,千古人物,已烟消云散。当时具体情形,已经难以考察。几卷史书,也难以还原当初鲜活的形象。
撇开道德色彩不论,单论才艺,韬略,曹操无疑是三国之中的佼佼者,比孙权、刘备不知强多少倍。首先就文学成就而言,曹操的地位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都是极为崇高的。他的四言诗,甚至可以说是卓绝千古,后无来者。在用人方面,他能够知人善任,史言曹操:“知人善察,难眩以伪,拔于禁、乐进于行陈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其余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魏书》)孙权谓操:“御将,自古少有。”(《三国志•诸葛谨传》)史家对曹操的教令颇为赞赏,胡三省认为操以“辽、典勇锐,使之战;乐进持重,使之守”。由上可知,操是善于用将的。此外,曹操还能够因才授职。建安元年,为解决军粮供应问题,操用枣祗、韩浩等议,兴办屯田,后命任峻为典农中郎将,据《三国志•任峻传》记载:“军国之饶,起于枣祗而成于峻。”至于象郭嘉、荀彧等这样的卓越文臣,曹操更是招用有术,不复赘言。
在〈三国演义〉之中,曹操的形象是贪生怕死的,而历史上的曹操,其实是在战场上“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一世豪杰,曹瞒传曰:公将过河,前队适渡,超等奄至,公犹坐胡黙不起。张合等见事急,共引公入船。河水急,比渡,流四五里,超等骑追射之,矢下如雨。诸将见军败,不知公所在,皆惶惧,至见,乃悲喜,或流涕。公大笑曰:“今日几为小贼所困乎!”(《三国志•武帝纪注》) 兵败之际,毫无颓态,反而大笑,不愧为一代枭雄!
从历史的结果来看,曹操为统一中国北方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以后的大一统局面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他的历史贡献,在三雄之中,无疑也是最高的。
可见,〈三国演义〉所塑造的曹操,跟历史是有差距的。原来在于,〈三国演义〉具有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所以作者在塑造这一人物时,渗入了作者个人是喜恶爱憎,对于曹操的形象做了一定程度上的歪曲。
有一件事,使曹操背上了千古骂名。曹操刺杀董卓未遂,逃归乡里,路遇陈宫,与之共投宿与吕伯奢庄上,出于误会,杀了吕伯奢一家,末了还说了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样一句自私残忍的话。这件事在《三国志》原文中没有记载,而在裴松之的注释中,有三种说法。一是曹操投至吕伯奢庄上,吕伯奢不在家,他的儿子来抢曹操的东西,出于无奈,手刃数人,逃归。第二,三种说法和《三国演义》中的情节差不多。《三国演义》之所以选出这一种对曹操最不利的说法,目的很简单--为了更丰满完善曹操的“奸雄”形象。
当然,《三国演义》也并非完全的“尊刘贬曹”,例如曹操谋杀董卓,这件事在历史中并无记载,而《三国演义》的作者却编写出这么一件壮举,鲜明地体现了曹操所具有的超人的胆量和魄力。还有他后来会合诸侯伐董卓,以及他在联军中积极主动与其他诸侯完全不同的表现,也都体现了曹操的胆略。在击吕布,官渡之战,潼关之战等重大战役中,曹操所表现出的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和雄才大略,这些在《三国演义》都有很具体的体现。还有他割发代首,不追究与袁绍通信的手下的罪责,这些都非一般人所能做到。包括他手下的许多谋臣武将,如郭嘉,荀彧,张辽,徐晃等,作者也不乏赞美之词。
真实的曹操曹操是一个对中国历史有着重大影响的人,他的“唯才是举”、“屯田制”等等一系列制度和措施,对后世政治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他诗中所写“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充分体现了其忧国忧民的心情,他开创了古乐府诗的新生。同时,曹操却又是后人诟病最多的人,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戏曲,曹操都是一付野心勃勃、谋朝篡位的奸雄嘴脸。因此,曹操也是千百年来褒贬不一、终难盖棺定论的人物。20世纪50年代,郭沫若发表了《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替曹操翻案》等文,试图重塑曹操形象,还一个真实的曹操于人。70年代所谓的“评法批儒”运动中,曹操又被推崇为大法家、无神论者、唯物主义者和彻底反对儒家思想的斗士,一时间光芒四射,仿佛曹操一夜间成了人们崇拜的楷模,可惜好景不长,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曹操又从神坛上跌入了垃圾堆中。
曹操生于东汉末年动荡的社会之中,这种环境为曹操和一大批人提供了发挥才能的机会。曹操镇压过黄巾起义,并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不断壮大、发展,他是汉末军阀混战的参与者。但与其说曹操是军阀混战的参与者,还不如说他是结束混战的有功者,他不断的征伐,统一了北方,使北方社会获得了几十年的相对安定,经济得到一定恢复。
曹操出身于一个世受皇恩、地位显赫但不显贵的家庭,与同时代的枭雄刘备、孙权相比,刘备是一个流氓无产者,而孙权也只是一个小资产者。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头领曹腾的养子,曾官至太尉,位列“三公”,这样的家庭,对曹操的待人、为政和人生观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他自小就养成了“任侠放荡”、机警而善变的性格,为官后,又不畏权贵,敢做别人所不敢做的事。但这样的家庭,又深为士人所不齿(为此曹操曾被刘备和孙权之流屡次嘲笑),这样就使曹操在不受传统观念束缚的同时,又产生了某种自卑心理,他可以唯才是举,不遵循陈规陋俗,但又性格多疑,常以谲诈之心度人,时有“小人得志”的某些表现。
曹操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曾说“孤始举孝廉,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及至身为宰相,自谓“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以上节自《述志令》),充分反映了他的真实思想,他重视集权,又“不慕虚名”,这就是他为政的思想。他在经济上抑制兼并,他在河北推行按亩计租、按户收绢的政策,开中国租调制的先河,他的“行屯田以资军食”,长期为后世所效法。
请采纳。
而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则无疑大大的强化了曹操作为奸雄的一面。由于〈三国演义〉的普及,所以曹操就留下了千古骂名,他的个人形象,也几乎被定格在〈三国演义〉的形象上了,从那以后的许多文学作品,都把曹操塑造的非常不堪,他无赖,嗜杀,残忍,虚伪……在京剧之中,艺术家给他的是一个白鼻子,是一个用来取笑的小丑。
大江东去,浪涌浪卷,千古人物,已烟消云散。当时具体情形,已经难以考察。几卷史书,也难以还原当初鲜活的形象。
撇开道德色彩不论,单论才艺,韬略,曹操无疑是三国之中的佼佼者,比孙权、刘备不知强多少倍。首先就文学成就而言,曹操的地位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都是极为崇高的。他的四言诗,甚至可以说是卓绝千古,后无来者。在用人方面,他能够知人善任,史言曹操:“知人善察,难眩以伪,拔于禁、乐进于行陈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其余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魏书》)孙权谓操:“御将,自古少有。”(《三国志•诸葛谨传》)史家对曹操的教令颇为赞赏,胡三省认为操以“辽、典勇锐,使之战;乐进持重,使之守”。由上可知,操是善于用将的。此外,曹操还能够因才授职。建安元年,为解决军粮供应问题,操用枣祗、韩浩等议,兴办屯田,后命任峻为典农中郎将,据《三国志•任峻传》记载:“军国之饶,起于枣祗而成于峻。”至于象郭嘉、荀彧等这样的卓越文臣,曹操更是招用有术,不复赘言。
在〈三国演义〉之中,曹操的形象是贪生怕死的,而历史上的曹操,其实是在战场上“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一世豪杰,曹瞒传曰:公将过河,前队适渡,超等奄至,公犹坐胡黙不起。张合等见事急,共引公入船。河水急,比渡,流四五里,超等骑追射之,矢下如雨。诸将见军败,不知公所在,皆惶惧,至见,乃悲喜,或流涕。公大笑曰:“今日几为小贼所困乎!”(《三国志•武帝纪注》) 兵败之际,毫无颓态,反而大笑,不愧为一代枭雄!
从历史的结果来看,曹操为统一中国北方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以后的大一统局面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他的历史贡献,在三雄之中,无疑也是最高的。
可见,〈三国演义〉所塑造的曹操,跟历史是有差距的。原来在于,〈三国演义〉具有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所以作者在塑造这一人物时,渗入了作者个人是喜恶爱憎,对于曹操的形象做了一定程度上的歪曲。
有一件事,使曹操背上了千古骂名。曹操刺杀董卓未遂,逃归乡里,路遇陈宫,与之共投宿与吕伯奢庄上,出于误会,杀了吕伯奢一家,末了还说了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样一句自私残忍的话。这件事在《三国志》原文中没有记载,而在裴松之的注释中,有三种说法。一是曹操投至吕伯奢庄上,吕伯奢不在家,他的儿子来抢曹操的东西,出于无奈,手刃数人,逃归。第二,三种说法和《三国演义》中的情节差不多。《三国演义》之所以选出这一种对曹操最不利的说法,目的很简单--为了更丰满完善曹操的“奸雄”形象。
当然,《三国演义》也并非完全的“尊刘贬曹”,例如曹操谋杀董卓,这件事在历史中并无记载,而《三国演义》的作者却编写出这么一件壮举,鲜明地体现了曹操所具有的超人的胆量和魄力。还有他后来会合诸侯伐董卓,以及他在联军中积极主动与其他诸侯完全不同的表现,也都体现了曹操的胆略。在击吕布,官渡之战,潼关之战等重大战役中,曹操所表现出的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和雄才大略,这些在《三国演义》都有很具体的体现。还有他割发代首,不追究与袁绍通信的手下的罪责,这些都非一般人所能做到。包括他手下的许多谋臣武将,如郭嘉,荀彧,张辽,徐晃等,作者也不乏赞美之词。
真实的曹操曹操是一个对中国历史有着重大影响的人,他的“唯才是举”、“屯田制”等等一系列制度和措施,对后世政治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他诗中所写“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充分体现了其忧国忧民的心情,他开创了古乐府诗的新生。同时,曹操却又是后人诟病最多的人,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戏曲,曹操都是一付野心勃勃、谋朝篡位的奸雄嘴脸。因此,曹操也是千百年来褒贬不一、终难盖棺定论的人物。20世纪50年代,郭沫若发表了《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替曹操翻案》等文,试图重塑曹操形象,还一个真实的曹操于人。70年代所谓的“评法批儒”运动中,曹操又被推崇为大法家、无神论者、唯物主义者和彻底反对儒家思想的斗士,一时间光芒四射,仿佛曹操一夜间成了人们崇拜的楷模,可惜好景不长,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曹操又从神坛上跌入了垃圾堆中。
曹操生于东汉末年动荡的社会之中,这种环境为曹操和一大批人提供了发挥才能的机会。曹操镇压过黄巾起义,并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不断壮大、发展,他是汉末军阀混战的参与者。但与其说曹操是军阀混战的参与者,还不如说他是结束混战的有功者,他不断的征伐,统一了北方,使北方社会获得了几十年的相对安定,经济得到一定恢复。
曹操出身于一个世受皇恩、地位显赫但不显贵的家庭,与同时代的枭雄刘备、孙权相比,刘备是一个流氓无产者,而孙权也只是一个小资产者。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头领曹腾的养子,曾官至太尉,位列“三公”,这样的家庭,对曹操的待人、为政和人生观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他自小就养成了“任侠放荡”、机警而善变的性格,为官后,又不畏权贵,敢做别人所不敢做的事。但这样的家庭,又深为士人所不齿(为此曹操曾被刘备和孙权之流屡次嘲笑),这样就使曹操在不受传统观念束缚的同时,又产生了某种自卑心理,他可以唯才是举,不遵循陈规陋俗,但又性格多疑,常以谲诈之心度人,时有“小人得志”的某些表现。
曹操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曾说“孤始举孝廉,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及至身为宰相,自谓“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以上节自《述志令》),充分反映了他的真实思想,他重视集权,又“不慕虚名”,这就是他为政的思想。他在经济上抑制兼并,他在河北推行按亩计租、按户收绢的政策,开中国租调制的先河,他的“行屯田以资军食”,长期为后世所效法。
请采纳。
展开全部
历史对曹操的评价非常高。
曹操是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和诗人其实我觉得他还是一个思想家。
观沧海为曹操所作,三国演义为民间相传整理,你说哪个是真实的曹操.基本上,三国演义所谓民间所作,但其思想却非常符合当时的封建环境,那就是天子为大,你曹操夺权,纵使你再有才,你也是乱臣贼子,这是统治者舆论所宣传的,也是被老板姓所唾弃的(愚民政策使然),. 综合等等,小说中的曹操基本上就是一个乱臣贼子,乱世枭雄,白脸小人形象. 而历史上曹操其人确实是一雄才大略,有才有德的政治家,军事家
曹操是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和诗人其实我觉得他还是一个思想家。
观沧海为曹操所作,三国演义为民间相传整理,你说哪个是真实的曹操.基本上,三国演义所谓民间所作,但其思想却非常符合当时的封建环境,那就是天子为大,你曹操夺权,纵使你再有才,你也是乱臣贼子,这是统治者舆论所宣传的,也是被老板姓所唾弃的(愚民政策使然),. 综合等等,小说中的曹操基本上就是一个乱臣贼子,乱世枭雄,白脸小人形象. 而历史上曹操其人确实是一雄才大略,有才有德的政治家,军事家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2017·黄冈)京剧中人物的脸谱与人物的形象是息息相关,如关公为红脸,代表仗义忠心,舞台上的曹操经常被描绘为奸滑狡诈且生性多疑,据此判断,曹操的脸谱颜色应该是:白色。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曹操的奸主要表现为:凶狠、狡诈、诡谲。曹操除了奸的一面,也有他雄的一面。不然他也不会在群雄当中取得擒吕布、灭袁术、除袁绍、败刘备和夺荆州等一系列巨大胜利。他能够识人、用人,有谋略,是一个很有眼光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