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是否真的只会纸上谈兵吗?
战国时期,赵国的将领赵括,相信大家都是比较耳熟能详的,至少你总听说过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吧,而赵括就是这个成语的人物原型。
历史上对赵括的评价基本上都偏向于负面,认为这个人志大才疏,只会空谈理论而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司马迁在《史记》中对赵括的描述就是“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意思就是指赵括少年时期就开始学习兵法,自认为天下没有人能比得上他。
公元前260年,时任赵国主帅的赵括带兵和秦国军队决战于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结果赵国战败,赵括本人战死,四十万赵国军队投降秦军后被全部坑杀。这一战役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长平之战”。
那么,赵括是否真的只会纸上谈兵吗?
要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首先来看看当时的历史环境。
事实上,整场战役从头到尾,秦军都远远强于赵军。所以长平之战前期,赵国主帅廉颇的坚守拒战策略并没什么不妥。但是,这场战役,秦国投入了60万军队,赵国则投入了45万军队。如此庞大的军队,每天粮食消耗肯定是非常巨大。而当时两国国内绝大多数男子都被发往了前线,国内农业生成力严重下滑。秦国由于当时生产力要领先于其他六国,军队的粮食供应尚能勉强维持,而赵国则有点捉襟见肘。整个长平之战前后共打了两年时间,到了后期,赵国国内几乎到了无粮可食的程度。同时,秦军还不断骚扰赵军的粮道,使得长平一带的赵军完全陷入了被动的局面。
所以,赵王和赵国的那些王公大臣们对廉颇的坚壁不战策略非常不满,不是他们在后方不了解前方情况,而是赵国已经再也拖不起了。
在万分危急的形势下,赵王任命了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来替换廉颇成为军事统帅。史料上记载这是因为赵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但事实上,通过上面的分析就可以看出,赵国当时根本没有其他选择。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改变作战方针,和秦国放手一搏。
可以说,赵括上任后,选择主动出击的作战方针,是赵国当时上下都已经认可的办法。赵括只不过是个具体的行动负责人。
由于赵军粮食捉襟见肘,赵括急于求战。秦军主帅白起就利用这一心理,诱使赵军深入,陷入秦军包围圈。于是,中国历史上惨绝人寰的一幕就这样上演了:赵军主帅赵括战死沙场,剩余赵军全部投降。但秦国也没多余的粮食去负担那么多赵国降军,于是白起就下令将降军全部坑杀。
平心而论,赵括是否是个只会纸上谈兵的“官二代”我们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了。但当时,赵王能将举国之兵都交予他手上,而赵国国内除了廉颇的“好基友”蔺相如之外,也没其他人有什么异议,至少可以说明,赵括的能力,在赵国还是普遍被认可的。至于长平之战的惨败,只能说本身交给赵括的就是一手“烂牌”,你还想指望他能打赢一手“王炸”的白起吗?
说起战国赵括,可谓是一个比较悲催的人物。不仅因打了败仗,被人损了几千年,而且连他爹妈都看不起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