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有科学依据吗?
何为科学?
为此我特意检索了一下科学的定义。
“科学”这一概念的历史并不是很长,本身也没有一个得到全球公认的定义,大家都是在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定义科学——
达尔文认为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
《辞海》(1999年版)认为科学就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
法国《百科全书》认为科学首先不同于常识,科学通过分类,以寻求事物之中的条理。此外,科学通过揭示支配事物的规律,以求说明事物。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认为科学是如实反映客观事物固有规律的系统知识。
目前,对于科学的权威性定义是:科学指的就是分科而学,后指将各种知识通过细化分类(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研究,形成逐渐完整的知识体系,它是关于探索自然规律的学问,是人类探索研究感悟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的总称。
综上所述,我个人对科学的理解如下:
科学就是关于某个领域的一套知识体系、一套研究方法、一套固有规律。
易经是按照科学方法产生的。
易经的产生过程叫做“观象设卦”,按照孔子在《系辞传》中的描述,伏羲: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这个“观象设卦”的过程就是按照一套严格的研究方法、发现了宇宙运行的固有规律,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
易经在产生之后,又用自己的知识体系、研究方法和规律来分析和认识宇宙万物以及人类社会。
从这个角度来看,易经与达尔文、《辞海》、《百科全书》、以及《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对科学的定义有什么区别呢?
而且除了没有”分科而学“以外,易经与现代科学的权威定义也同样没有区别。
现代科学的发展不外乎两条路,一条是先有理论假说,然后用实验去验证理论;另一条是先有实验现象,然后用理论去解释说明。易经就是沿着后一条路,被伏羲”观象设卦“而得到的。
儒家在《礼记·大学》中提出了个人修养的进阶之路(三纲八目),其中的八目是从格物开始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物理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在清朝末年刚刚进入中国的时候被称为格致学,就是取其“格物致知”之意。
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创作了《昆虫记》,记录了昆虫真实的生活,这是法布尔格物(格昆虫)所得到的结果。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乘坐贝格尔号做了历时五年的环球旅行,对动植物和地质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后创作了《物种起源》,同样是格物的结果。
现代科学实验都是个格物致知的过程,伏羲的“观象设卦”本身也是一个格物致知的过程。可见,易经本来就是按照科学方法设立的一门学问。
所以,我不明白,为什么很多人一定要将易经与科学对立起来,将其排除在科学之外,甚至将其贬斥为封建迷信?
易经是“分科而学”的源头和鼻祖
即便是就”分科而学“这一特征而言,易经虽然自己没有去“分科而学”,却是“分科而学”的源头。
一方面,易经作为“六经之首、群经之始、诸子百家之源”,后来衍生出了法家(法学)、兵家(兵学)、医家(中医学)、墨家(科学)以及儒家和道家等诸子百家。
尤其是其中的墨家及其代表人物墨子,更是现代科学的鼻祖级、骨灰级学派和人物。墨子在数学、物理学、光学、力学、工程机械学等领域所取得的成果要比欧洲早上数百年时间,被后人称为”科圣“。
当代著名学者杨向奎先生曾评价墨子:“在自然学上的成就,决不低于古希腊的科学家和哲学家,甚至高于他们。他个人的成就,就等于整个希腊。”。
可见易经不但是“分科而学”的最早实践者,它所分出的各科,不论是在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这些显而易见的证据,却被人们视若无睹。
另一方面,虽然现代科学提倡“分科而学”,并自发地产生了分科的行为,让各个学科、各个领域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越来越专业,但现代科学自身并没有提出“分科而学”的理论依据。而易经中却早早就提出了“分科”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