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择书籍
展开全部
偶尔在社群内,会有小伙伴们问,书那么多,怎么样选择自己要读的书呢?
书籍浩如烟海,即使以某些阅读大牛一年阅读300本的速度来计算,怕这辈子也不能把世上所有的书籍读完。
更别提我这种一年不过几十本的阅读量了,不过是在书籍的海洋里沾湿了一点衣角。
事实上,我在去年重新开始培养阅读习惯的时候也曾经有过这样的疑问——我该看哪些书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以前,我想先问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想读书?
仅仅是因为读书是一个“好习惯”,还是想从书本里学知识,抑或者想在书中寻找答案?
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
那么请大家心中带着这个问题的答案,再往下看。
读哪些书?
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读“有用”的书、读经典好书、读感兴趣的书。
读有用的书,即读那些能帮助我们解决现有问题的书籍。
比如我刚开始重启读书,就是想要改变自己思维与认知,于是在辉哥的影响下,入手了《穷查理宝典》。
也曾经为了解决育儿焦虑,解决如何更好与孩子沟通的问题,入手了《P.E.T父母效能训练手册》。
因为当下对这些方面有着强烈的需求,所以买回来就立马着手读起来,并且很快从中受益,获得了正向反馈。
读能解决当下问题的书籍,是功利性读书,也是最有效果的读书方法。
它能帮我们搭建知识框架的一种有效办法,想学营销、想学运营、想学写作,都可以先从相关书籍入手。
读经典代表书
经典好书往往是刻在了社会的集体文化记忆里的。
不是每个人都读过《论语》,但每个人都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不是每个人都读过《道德经》,但大部分人都知道“上善若水”。
它们穿越了时间与空间沉淀了下来。
如果用心观察你会发现,许多书籍都是从这些经典中延伸出来的,而许多书籍也是从这些经典里借鉴学习的。
所以在读某一类型的书时,用有限的时间优先读经典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书籍,可以帮我们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读感兴趣的书
这个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就是读你想读的任意类型的书籍。
哪怕是看起来不太“有用”的诗歌、小说、散文等等。
读有用之书能帮我们解决当前的困惑,而读那些“无用”之书可以给我们带来心灵上的慰藉,帮我们走得更远。
近日我在读乔阳的《在雪山与雪山之间》就深刻感受到“无用”之书的美。
这本书通篇写的都是作者在云南雪山的生活,大篇幅的景色描写、植物细节、场景描述,若是追求实用性,对于我来说这大概可以列入“无用”的书。
但是它却一遍遍唤起我儿时对自然的原始记忆与热爱,让我一遍遍跟随这些文字“走进”云南(尽管我只到过玉龙雪山),对文中描述的雪山、树木、小屋心驰神往,重新思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这是文字的魅力,这是书籍的力量。给我们情感的共鸣,带我们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怎样选择这些书?
选择一本“好”书的标准是什么?
在我这个业余读者看来其实并没有什么具体的标准,每个人对于好书的概念并不太相同。有些书在一些人眼里奉为经典,在另一些人眼里可能不过尔尔。
但总的来说还是有一个平均水平的。
我们可以把平均水平以下的书籍筛选掉,在平均水平以上的书籍里找到阅读的书籍。
1、跟着大佬读书,读大佬的书
大佬之所以能成为大佬,是因为他们的思维格局能力远远高于普通人。
人的思维里往往藏着他走过的路、看过的书。
如果你想看某一个行业或主题的书籍,不妨看看目前这个行业头部的大咖都在读什么(至少在我知道的大牛里,没有人不爱读书)。
前文提到,我重启读书,正是受了辉哥的影响。
跟着辉哥看的第一本书,就是《穷查理宝典》——他在公众号里反复提到的一本书籍。后续我又读了辉哥推荐的其他书籍,如《原则》、《内在动机》等,受益匪浅。
2、读之前查一查豆瓣评分/微信读书评分
各种平台的评分并不一定权威,但由于这些平台聚集了大量的喜爱读书、长期读书的人,所以他们的建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评分在6分以下的,就不建议阅读了。
评分低就一定是烂书吗?其实未必。只不过是好书的概率就不太高了,好书已经看不完了,没有必要增加我们淘书的时间成本。
选定书籍后,如果微信读书有上架电子书,还可以进行试读,再决定是否购入纸质书,真的省时省力。感谢互联网(笑)。
3、在已读过的好文章、好书中追溯好书
许多书籍尤其是实用性书籍都会引经据典标明某些观点的出处,我们便可以从这些信息当中得知在这些方面还有这样的好书,从而往上溯源“二手信息”、“一手信息”。
多年前我阅读武志红老师的微博文章时便发现他长期引用弗洛尹德、荣格、阿德勒等人的观点, 耳濡目染知道了一些心理学的概念,这些属于“二手信息”,今年我的心理学书单里有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则是属于“一手信息”。
古典老师在他的《跃迁》一书中就明确指出阅读学习需要溯源更重要的“一手信息”,他说:“源头的知识浓度和质量极高,有丰富的底层逻辑和基础概念。”他自己也在该书最后给出了长长的经典书单,公布了他在写文章时曾参考学习过的书籍。
这是获取优质信息的极佳办法。
写在最后
无论是读什么样的书籍,无论一年是阅读10本还是100本,别忘了我们是为了什么读书。
阅读时长也好、阅读数量也罢,不该成为我们的焦虑来源。
阅读应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正如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
可见阅读是工具,而不是目的。
如果你在别的事情上,能获得与阅读相同有益的快乐和成长,能达到一样的目标,也无谓纠结自己是否一年阅读得太少。
但如果你没有尝试过阅读,也还没有找到一种方法能够帮助你得到思维上成长的快乐,还没有找到打开自己大脑的钥匙,那么我会推荐你这个最低成本且最高效率的方式。
一起阅读吧!
书籍浩如烟海,即使以某些阅读大牛一年阅读300本的速度来计算,怕这辈子也不能把世上所有的书籍读完。
更别提我这种一年不过几十本的阅读量了,不过是在书籍的海洋里沾湿了一点衣角。
事实上,我在去年重新开始培养阅读习惯的时候也曾经有过这样的疑问——我该看哪些书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以前,我想先问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想读书?
仅仅是因为读书是一个“好习惯”,还是想从书本里学知识,抑或者想在书中寻找答案?
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
那么请大家心中带着这个问题的答案,再往下看。
读哪些书?
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读“有用”的书、读经典好书、读感兴趣的书。
读有用的书,即读那些能帮助我们解决现有问题的书籍。
比如我刚开始重启读书,就是想要改变自己思维与认知,于是在辉哥的影响下,入手了《穷查理宝典》。
也曾经为了解决育儿焦虑,解决如何更好与孩子沟通的问题,入手了《P.E.T父母效能训练手册》。
因为当下对这些方面有着强烈的需求,所以买回来就立马着手读起来,并且很快从中受益,获得了正向反馈。
读能解决当下问题的书籍,是功利性读书,也是最有效果的读书方法。
它能帮我们搭建知识框架的一种有效办法,想学营销、想学运营、想学写作,都可以先从相关书籍入手。
读经典代表书
经典好书往往是刻在了社会的集体文化记忆里的。
不是每个人都读过《论语》,但每个人都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不是每个人都读过《道德经》,但大部分人都知道“上善若水”。
它们穿越了时间与空间沉淀了下来。
如果用心观察你会发现,许多书籍都是从这些经典中延伸出来的,而许多书籍也是从这些经典里借鉴学习的。
所以在读某一类型的书时,用有限的时间优先读经典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书籍,可以帮我们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读感兴趣的书
这个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就是读你想读的任意类型的书籍。
哪怕是看起来不太“有用”的诗歌、小说、散文等等。
读有用之书能帮我们解决当前的困惑,而读那些“无用”之书可以给我们带来心灵上的慰藉,帮我们走得更远。
近日我在读乔阳的《在雪山与雪山之间》就深刻感受到“无用”之书的美。
这本书通篇写的都是作者在云南雪山的生活,大篇幅的景色描写、植物细节、场景描述,若是追求实用性,对于我来说这大概可以列入“无用”的书。
但是它却一遍遍唤起我儿时对自然的原始记忆与热爱,让我一遍遍跟随这些文字“走进”云南(尽管我只到过玉龙雪山),对文中描述的雪山、树木、小屋心驰神往,重新思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这是文字的魅力,这是书籍的力量。给我们情感的共鸣,带我们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怎样选择这些书?
选择一本“好”书的标准是什么?
在我这个业余读者看来其实并没有什么具体的标准,每个人对于好书的概念并不太相同。有些书在一些人眼里奉为经典,在另一些人眼里可能不过尔尔。
但总的来说还是有一个平均水平的。
我们可以把平均水平以下的书籍筛选掉,在平均水平以上的书籍里找到阅读的书籍。
1、跟着大佬读书,读大佬的书
大佬之所以能成为大佬,是因为他们的思维格局能力远远高于普通人。
人的思维里往往藏着他走过的路、看过的书。
如果你想看某一个行业或主题的书籍,不妨看看目前这个行业头部的大咖都在读什么(至少在我知道的大牛里,没有人不爱读书)。
前文提到,我重启读书,正是受了辉哥的影响。
跟着辉哥看的第一本书,就是《穷查理宝典》——他在公众号里反复提到的一本书籍。后续我又读了辉哥推荐的其他书籍,如《原则》、《内在动机》等,受益匪浅。
2、读之前查一查豆瓣评分/微信读书评分
各种平台的评分并不一定权威,但由于这些平台聚集了大量的喜爱读书、长期读书的人,所以他们的建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评分在6分以下的,就不建议阅读了。
评分低就一定是烂书吗?其实未必。只不过是好书的概率就不太高了,好书已经看不完了,没有必要增加我们淘书的时间成本。
选定书籍后,如果微信读书有上架电子书,还可以进行试读,再决定是否购入纸质书,真的省时省力。感谢互联网(笑)。
3、在已读过的好文章、好书中追溯好书
许多书籍尤其是实用性书籍都会引经据典标明某些观点的出处,我们便可以从这些信息当中得知在这些方面还有这样的好书,从而往上溯源“二手信息”、“一手信息”。
多年前我阅读武志红老师的微博文章时便发现他长期引用弗洛尹德、荣格、阿德勒等人的观点, 耳濡目染知道了一些心理学的概念,这些属于“二手信息”,今年我的心理学书单里有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则是属于“一手信息”。
古典老师在他的《跃迁》一书中就明确指出阅读学习需要溯源更重要的“一手信息”,他说:“源头的知识浓度和质量极高,有丰富的底层逻辑和基础概念。”他自己也在该书最后给出了长长的经典书单,公布了他在写文章时曾参考学习过的书籍。
这是获取优质信息的极佳办法。
写在最后
无论是读什么样的书籍,无论一年是阅读10本还是100本,别忘了我们是为了什么读书。
阅读时长也好、阅读数量也罢,不该成为我们的焦虑来源。
阅读应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正如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
可见阅读是工具,而不是目的。
如果你在别的事情上,能获得与阅读相同有益的快乐和成长,能达到一样的目标,也无谓纠结自己是否一年阅读得太少。
但如果你没有尝试过阅读,也还没有找到一种方法能够帮助你得到思维上成长的快乐,还没有找到打开自己大脑的钥匙,那么我会推荐你这个最低成本且最高效率的方式。
一起阅读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一品书汇(北京)
2024-10-17 广告
2024-10-17 广告
一品书汇(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大、中、小学图书馆及社会图书馆、农家书屋、机关单位、大型企事业单位、社区书屋、幼儿园等图书馆配书业务,兼有图书销售。 我们的图书类型包括:中文纸质图书、图书数据加工、中小学图书、文史哲类图书、大社专业新...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一品书汇(北京)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