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年属龙一生三大劫难,76年属龙人一生运程
76年属龙一生三大劫难
苏轼的文风养成与其生平的关联探析(三)
——仕途坎坷,经三起三落,开一代词风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是苏轼颠簸一生的写照。
苏轼的一生历经三次潮起潮落,但依然满怀一颗赤子之心,不忘初衷。不论是在顺境,还是在逆境,他依然是他,出淤泥而不染。
嘉祐元年(1056年),21岁的苏轼凭《刑赏忠厚之至论》一文一举中第,并开始闻名天下。如果不是欧阳修误认为此文是自己的门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被欧阳修降为第二,其应为之一。自此苏轼得到了当时文坛领军人物欧阳赏识并深受其影响。但由于母亲去世,直到两年后,苏轼才正式开始自己的仕途。苏东坡的之一个职务是陕西凤翔府判官,品级并不高属从八品,干了近3年后被召回朝廷,任职史馆。
苏轼仕途的几起几落,无论如何中也绕不开一个人——王安石。1066年苏轼的去世,守孝回京后,一场人生的暴风骤雨正在不久后等着他,这缘于此时王安石正在进行的一场大的变革,史称“王安石变法”,从此也改变了苏轼的一生。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大概了解历史的人都应知道,在此不作叙述。而苏轼 在了新法的对立面。以现在的视角来看苏轼与王安石的恩怨情仇,并没有谁对谁错。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朝代,王安石变法的初衷也是为了改变积贫积弱,巩固宋王朝的。但是由于当时人思想的局限性,它不可能从根本上危机,注重只会是失败,而其中受苦的也只会是生活在更底层的老百姓。而苏轼又是非常关心民众疾苦的人,他反对变法本就缘于为民所谋的立场。
此时的苏轼是苦闷的,而他也只能通过文字抒发自己的苦闷,这为他仕途中更大的一次灾难埋下了伏笔。由于对朝政的失望,苏轼主动请放,神宗熙宁四年(1071),被下派到杭州做通判,然后到密州任太守,后来又转任徐州太守,湖州太守。直到1079年“乌台诗案”爆发谪居四川的八年时间,苏轼创作了大量的诗词作品,形成了一代豪放词风。
1085年4月,宋神宗驾崩,年仅l0岁的哲宗继位,英宗皇后也就是皇太后摄政,尽废王安石变法,任用司马光为宰相,也使苏东坡青云直上。先任登州太守,到任5天就被召回京城,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短短l7个月时间,苏东坡从戴罪之身从八品升到正三品,跃升了12个官阶。
而后太后和司马光全盘否定王安石的新法,苏东坡坚持原则,反对全盘否定。因与太后和司马光政见不合,苏东坡觉得不开心,又一次主动请辞外放。1089年7月至1091年2月,出任杭州太守1年零7个月。
苏轼1091年3月回朝,当了7个月的吏部尚书,然后出任颍州、扬州太守,再任兵部尚书1个月、礼部尚书9个月。
1093年9月,太后驾崩,18岁的哲宗亲政。刚一亲政,他就在无情打击元祐党人。先把苏东坡降为定州太守,赶出了京城,上任1个月又将其贬到遥远的惠州,接着又将其被贬到更远的儋州,就是今天海南的天涯海角。
而苏轼不论是到了哪里,都以百姓生计为重,在外做官期间,不是在为百姓抗洪抗旱,就是在为百姓免税免租,因此走到哪里,都深受当地老百姓的拥护和爱戴。
虽然说苏轼一生坎坷,几起几落,一生颠沛流离。这对个人而言是不幸的,但对于文学而言却是幸运的。正是这些经历让苏轼,走遍了中原大地,看遍了祖国的山川江河,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更多的感悟,使其诗文有着超然物外的思想境界,蕴含哲理;结识了更多的文人异士,使其诗文意境更为开阔,特别是苏轼喜欢与家等方外之人交朋友,让其诗文有了意;体会到更多人间疾苦,诗文中有了为民呐喊的情怀……
教育启迪:
不经历风雨的花朵,再怎么绽放也不会生机勃勃。现在我们许多家长,总是舍不得让孩子吃苦,舍不得孩子受一点委屈,许多孩子就像温室里的花朵,被家长严密地保护起来。
虽然说不是每个人的人生都会有像苏轼这样经历如此磨难,但没有人的人生总会是一帆风顺。只有能勇敢面对人生中的挫折甚至是打击,敢于直面困难,勇往直前的人才能真正成功。
所以说敢于让孩子吃苦和独立,教会孩子如何面对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比孩子的学习成绩更重要。
以上就是与76年属龙一生三大劫难相关内容,是关于苏轼的分享。看完76年属龙人一生运程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