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帮我找点论文资料,小生感激不尽啊! 200
那我的论文题目是《当前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的研究》,关于这方面的资料多帮帮忙啊!谁找的资料多,分就给谁为了方便我给大家个邮箱:273044109@qq.com...
那我的论文题目是《当前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的研究》,关于这方面的资料多帮帮忙啊!谁找的资料多,分就给谁
为了方便我给大家个邮箱:273044109@qq.com 展开
为了方便我给大家个邮箱:273044109@qq.com 展开
5个回答
展开全部
论文之一:《当前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对策》
当前,我国正在掀起企业文化建设的第二次高潮这说明,企业文化建设又一次引起国人的高度重视,然而,回顾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历程,认真审视这项事业的发展现状,特别是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在看到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许多可喜成果的同时,发现其中的问题、矛盾、偏向和误区,又使人油然而生出一些隐忧。
问题之一:华而不实,貌合神离
虚浮是多年以来存在于我们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其主要表现为:①跟风,赶时髦,浅尝辄止,一暴十寒。视企业文化为时尚,看别人搞了自己立即行动,听说哪里要开会,赶紧编凑研讨材料,过后束之高阁,有一蹴而就之心,无长期努力之意。②做秀,表面化,虚张声势,哗众取宠。以CIS(企业形象战略或称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导入、甚至仅以MIS(理念识别)或VIS(视觉识别)的导入代替企业文化,口号响亮、手册精美、服装整齐划一,不过是些热热闹闹的花架子。③抄袭,雷同化,生搬硬套,千篇一律。价值观、信念、经营理念似曾相识,企业标识缺乏个性,制度、规范、行为方式不谋而合,特别是企业精神,照猫画虎、人云亦云且多是一些言之无物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正确的废话,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凤毛麟角。④肤浅,庸俗化,杂乱无章,不知所云。不理解企业文化的真正内涵,有的只是开展企业文体活动、福利活动(即那些可在其企业网站的企业文化网页中看到的大杂烩);有的只是将过去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民主管理等工作内容装到企业文化这个“筐”里;有的则将“宗旨”“精神”“理念”“准则”“作风”等概念相互混淆,张冠李戴。⑤脱节,两层皮,言行不一,口是心非。张口“价值观”“理念”“形象”,闭口“愿景”“使命”,只停留在嘴上、墙上、本子上、电视报纸上,或者压根没打算动真章,或者说一套做一套,像虚假广告,把企业文化当作树形象的招牌和幌子。
问题之二:急功近利,本末倒置
上述情形概括起来就是重形式轻内容、重语言轻行为,说到底也是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急功近利或本末倒置的表现。当前企业文化建设上,急功近利、本末倒置之更为深层的表现则是对企业价值追求的错位。某些企业自以为深谙传统经济学理论,深恶“企业办社会”之苦,在渴望彻底的“政企分开”的同时,认为企业既是“盈利性的经济组织”,利润最大化便是其追求的永恒目标。进而认为,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为达到盈利目的所采用的各种方式和方法所综合起来构成的组织行为模式和氛围。具体实践中大体有三种表现:一是把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的第一目标。认为企业生存需要成本支出、发展需要资金投入,这些都要靠利润来解决,利润是前提和先决条件,在逻辑顺序上先有利润然后才有其它,利润最大化是企业首当其冲的、第一位的目标。二是把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的主要目的。认为企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能够把各种要素通过生产经营实现形态和功能上的转换并获得盈利,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增加利润才是发展,其它全可置于一边,在思维模式上把利润最大化当作企业的核心任务、根本宗旨。三是表面上高喊奉献社会,实际上惟利是图。以对国有资产和职工利益负责的面目出现,声称“凡是投入都要讲求产出”、“没有效益的钱一分也不能花”,关心的是企业文化可以为企业带来多少直接经济效益,企业的一切人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着经济效益转。这些认识和做法都是强调企业是经济组织而忘记其社会细胞功能,强调企业对自己的经济价值而抛弃其对公众的社会价值,与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背道而驰,这些,本质上都是舍本求末的。这些企业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为获得利润而投机取巧、不择手段,牺牲公众利益而片面追求自己眼前的、短期的经济利益,满足暂时的温饱和享受,却损害了企业长久的健康和生命力。
问题之三:修改频繁,随心所欲
企业文化表述频频修改,通常是在改革、创新的名义下实施。或者是观念、理念的改变,或者是战略、策略的调整,或者是组织、行为方式的推陈出新,企业文化要素经常发生重大变化。
企业文化应与时俱进,当然不可能总是一成不变。特别是在企业改组转型、深化改革的背景下,经过深入研究,认真分析改革重组后企业体制、生产方式、人员结构的变化,对企业文化进行调整、完善是完全必要的。但必须看到,文化具有强大的稳定性,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实践中孕育形成的,既具有价值观的永恒追求,也有行为方式的一贯实践,是具有传统意义的文化体系,它需要企业家和全体职工长期培育和奉行。企业文化的稳定性缘于其相对稳定的物质文化基础,缘于其形成过程的长期性和复杂性,缘于其发挥自身功能的客观需要,既期望其对社会和市场展示恒久魅力,对内部团队发挥感召、凝聚、导向、激励、协调和规范作用,当然就不宜频繁修改。如果动辄拿出一套新的管理思想、主张、办法,甚至随心所欲地提出几条四六八字的口号,也谓之改革、创新,企业文化三年两载就改腔换调,不仅会使职工莫衷一是,顾客也会莫名其妙,势必难以树立起独具特色的企业形象。我们不必逐一判别某一企业的企业文化要素改变之前后孰是孰非、孰优孰劣,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建设一部分更换一套新图纸,那么图纸再新再好恐怕也建不成好的工程。
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很复杂,有国有企业体制、机制问题,也有企业家及企业文化建设组织者的思想意识、认识、水平、能力的问题,当然也包括职工队伍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现状分不开的。对于企业文化与国有企业体制、机制问题,有一种观点是把企业管理历史划分为若干阶段,例如经验管理阶段、科学管理阶段和现代管理阶段,而企业文化是现代管理阶段之后出现的更高层次的管理模式,国内企业目前的管理水平还处于经验性的制度管理水平,结论是还不适合搞企业文化。这种结论笔者不能苟同。就像我们不能等中国实现资本主义现代化以后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一样,我们也不能等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成为现代企业之后再开始建设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家与企业及企业文化的关系问题,还存在一些争论,比如国有企业有没有企业家、企业文化是不是老板文化等等,笔者认为这些争论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不论怎样争论,现实中,国有企业的总裁、经理毕竟是企业的最高权力者和高层管理人员,我们可以把“老板”加上引号,但他对本企业的企业文化的影响既是直接的,也是深远的,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因此,笔者的下述建议,着重针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组织者特别是“老板”而言。
建议之一:认真学习,正确把握企业文化的内涵和要点。据说企业文化的定义有180多种(也有500种、50种之说),这给人造成企业文化很玄奥的感觉。其实企业文化并不复杂,它是一种企业管理思想、管理科学、管理艺术,价值观是它的核心,以该价值观为核心的理念、标识、策略、制度和流程等是它的表象和支撑,以该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行为是它的具体体现。企业文化建设不要与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相混淆,不要与经营管理相脱节。
建议之二:高度重视,摆上重要位置。企业文化确实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先进的管理理论,它不是漂亮的面纱,要真正重视,就不能偷工减料、自欺欺人。
建议之三:调查研究,深入了解自己的企业。长盛不衰的企业自有其千锤百炼的企业魂。企业文化不可能立竿见影,要适应企业生产力发展和职工队伍思想实际量力而行,特别是处于改革重组中的国有企业,更要注意继承发扬企业长期形成的优秀文化积淀,准确地把握企业改革重组以后的特点和发展方向,注重可操作性,反复斟酌锤炼,持之以恒、逐步完善;企业文化要素必须得到多数甚至全体职工的认同,要广泛发动群众,相信和依靠群众,使建设的过程成为引发心理共鸣、签订心灵契约、形成共识和共同奋斗的过程;尽管企业间的共同点很多,但每个企业的特殊性往往更具价值,要增强针对性,有自身特色,不要搞简单的拿来主义,画虎类犬、贻笑大方。
建议之四:立足根本,突出核心价值观建设。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生存哲学和生命工程,价值是生命的意义所在,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根本,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问题,是企业价值观的核心问题。企业不止是赚钱机器,承担社会责任、构建和谐社会是企业文化首要的价值准则。以人为本应该既包括企业人也包括社会人,以个人利益、企业利益、社会利益的高度和谐促进企业、职工、社会的共同发展才是企业社会价值的最大化,也是企业文化的完美境界。要坚持功利目标和崇高宗旨的辨证统一,恪守商业诚信、企业道德,努力升华企业的人格和品位,使内力不断得以聚合、深化、拓展,实现企业的自我超越、长盛不衰。利润是把工作做得好的副产品,经营上的短期行为、以利润为最高目标甚至是惟一目标的实用主义只能增加风险成本,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加速企业生命的终止。诚然,组织价值观的建立是以其内部成员的共同认可为前提的,而现实的国有企业内部利益主体——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各自的实际定位还一直没有真正解决,三者之间的关系与其它企业相比有着特殊的复杂性,导致其共同价值观的建立也更加困难。
建议之五:肩负使命,在继承中创新。企业的“老板”是企业文化的总创意人、总设计师、总建筑师,是理论指导者,也应是实践带头人,这种职责贯穿企业文化的构思、规划、发掘、提炼、执行、深化、优化、传播等方面及过程,直到其个人离职或企业消失。国有企业“老板”的频繁易位已经严重影响了一些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但在现有管理体制下,我们只能寄希望于某些企业的老板们:注意文化的相对稳定性,所谓“以文化人”不是“以人化文”,企业文化不能朝三暮四,前任要重视企业文化,打个好的基础;后任要以企业的长远发展为重,不沽名钓誉,不把企业文化当作标新立异的饰物,要在继往中去开来,弱
化不良文化,强化优秀文化。
建议之六:健全制度,在执行中落实和提升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灵魂而不是它的影子,就我国现阶段而言,脱离了制度、局限于党群系统、停留在思想领域的所谓企业文化,不过是一种表面的、虚幻的、主观的文化现象,要使其真实起来、落实下去,必须从制度入手、从执行入手。高雅的语言未必原于高尚的心灵,行为才是最有感召力的旗帜,企业文化要内外兼修,须以理念为内心要约和指南,以制度为外部规范和保障,自律与他律结合,先把优秀的理念转换为企业的制度、流程和职工的具体行为,而后理念才能成为制度的升华,行为规范才能成为文化规范。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通过长期的制度约束和习惯养成,抵消排斥反应,把价值观、宗旨、信念内化在头脑里,外化和固化在行为中,使之联系起来、统一起来,形成长效机制,逐步进入一种高度统一的自觉的能动的精神状态,创造企业文化的新境界。
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的许多问题相互交织,不是仅仅靠“老板”层就能够解决的,也不是短时期内能够解决的,我们寄希望于理论界、企业界,更期盼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
论文之二:《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思路》
一、企业文化的含义和重要性
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说法不一,本人认为企业文化的概念,其实就是企业思维和行为习惯的总和,而企业的价值观、企业愿景、经营理念、道德标准、行为准则等都是企业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企业文化同时是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以儒家为首的传统文化培育了世世代代中国人的道德和品质,但同时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也给人们的心灵拷上了沉重的枷锁,这种政治与文明的冲突造就了中国企业特有的文化背景——既重视了人的道德修养,又凸显了官僚作风、平均主义、中庸平和、缺乏创新等特点,这种传统文化在企业中仍然左右着人们的价值观。
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内就像一盏明灯,指引企业的生存发展之路,对外就像是一件艺术品,展现给社会,表现其价值。没有塑造核心企业文化的企业,或许能够残喘而活,但绝不会长久。
二、中国现代国有企业文化华丽外衣下的劣根
受市场经济和商品市场发展的刺激,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美日的企业文化被广泛舶来,其中不乏有识之人引导企业走上振兴之路,但很多国有企业在现代体制和陈旧观念的矛盾冲击下,无赖穿上华丽的外衣,却依然老态龙钟、寸步难行。以电力企业为例,国家对电力资产的重新组合把国有电力企业分成了“国家队”和“地方队”两个阵营,国字头五大发电集团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明显的强势地位,而2008年煤炭价格的疯涨把各地方电力企业推上了悬崖,“十一五”期间五大发电集团的电力资产纷纷实现了既定的增长目标,并且对新能源领域拥有绝对的控制力,而地方国有电力企业在这一轮战斗中显得伤痕累累、孤独而无助。惨淡的背后必然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华丽的外衣下仍旧包裹着虚弱的灵魂,不少国有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仍存在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旧体制下的观念仍然存在
很多国有企业管理层没有随着企业现代制度建立和组织机构的改革而变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依然落后于制度建设,企业文化形同虚设,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法人依然迈不开步子,凡事束手束脚,在重要战略和经营决策等问题上犹豫不决,不从市场找出路,“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2)顾客意识差,地方或行业垄断产生的优越感是一些国有企业的通病。(3)管理双重标准。企业制度对领导缺乏约束力,领导层往往因为私利破坏企业规章制度,并且影响到了职工的价值观和行为,导致企业管理混乱,各自为阵,缺乏凝聚力。(4)办事效率低。企业依然沿用旧体制下的行政管理模式,凡事都要以文件形式报企业负责人层层审批,缺乏机动性,谁都不敢承担责任,导致权责错位。
(二)“官本位”思想仍然存在
“官本位”思想在国有企业中表现为领导作风官僚化,工作形式化等等,很多国有企业组织机构等级森严,像一个衙门,企业的每一层级对上一层级表现出封建社会沉淀已久的奴性,只有服从和妥协,与现代企业战略决策的全员参与相去甚远,企业经营管理掌握在有权者手中,权力凌驾于企业制度之上并产生用人制度的双重标准,职工不是凭才干和能力获取更高的职位,而靠阿谀奉承巴结领导晋升,导致人才流失或消极怠工,“反正饭碗是铁的”,难以形成和谐稳定的、具有竞争性的团队。
(三)建设体系不完善
很多国有企业进行文化建设时,东抓一下,西搞一下,没有一整套科学完整的建设体系,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1)目标不明确,价值体系随时变,对价值观、愿景、宗旨,战略等研究不深入。(2)组织机构不健全,没有负责企业文化的分管领导,没有设置企业文化建设的部门或机构,不少企业中关键岗位能力不足,文化建设打游击战,有的企业把文化建设放在党群系统中,错误认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3)制度不完善,有的企业文化建设没有建立配套的规章制度、指导办法,文化建设工作不科学不合理,收效差。(4)措施不到位,企业文化建设没有与人力资源管理等有效结合,培训宣传和素质教育不到位,导致企业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员工置身事外。(5)反馈不及时,没有形成完善的反馈和激励机制,不树立典型事件和榜样,花费大,收效少。
(四)华而不实,徒有其表
自从1994年国有企业进入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崭新阶段以来,不少国有企业纷纷改头换面,以焕然一新的面孔(logo)迎接未来的市场,然而很多是华而不实,徒有其表。在不少企业家眼中,品牌= logo=文化,这一错误的认识没有从根本上改善企业的经营局面,反而使得企业为花在品牌形象上的设计、着装、宣传等费用头疼不已。究之根本,在于企业家未能理解企业文化的实质,以为多搞几次工会活动、办几个摄影展览、拍几个宣传广告,进行几次野外拓展就能实现企业文化。
三、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路
(一)顾客文化是国有企业建设市场化企业文化的根本
管理大师德鲁克说:“企业的目的只有一个正确的定义,那就是创造顾客。”顾客已经取代任何一种资源,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第一争夺要素,因而顾客文化应成为企业文化的基础。如果仍然认为顾客就是买东西的人,那么就错了。现代企业营销观点认为,顾客应分为内部顾客和外部顾客,外部顾客就是企业产品的直接或间接受益者,而内部顾客往往被不少企业家忽视,股东、经营者、职工等都是要从企业中获得收益或报酬的人,因此他们都是企业的顾客。以电力生产企业为例,第一层外部顾客是电网企业,第二层客户就是用电的企业、组织或家庭(社会),内部顾客包括国有股东、经营管理层和普通员工,这些统统是电力生产企业的顾客,只有识别了顾客,才能为顾客提供最合适的产品。
(二)创建属于自己的核心文化
很多国有企业为了追求“与时俱进”,建立了一套华丽的企业文化,可是却没有建立与之相匹配的战略和策略体系,这样的企业文化只能成为花瓶。模仿永远只能属于别人,就像中国移动不能把目光关注于节约成本,钢企不能把服务放在首要位置一样,因为他们的产品性质不同。所以国有企业应认清自己,提炼符合行业和自身特征的核心企业文化。
(三)把企业文化当成一个项目来抓
1.有特定的目标。在企业识别了顾客、建立了符合企业性质的企业文化需求以后,企业的文化建设就有了明确的目标,但前提是对自身的产品和顾客有足够深入的研究。
2.有完整的组织机构。国有企业文化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很复杂,涉及人事、制度、战略、经营、管理等全方面,需要领导统一协调,并设置独立完整的企业文化部门,专门负责企业文化建设。
3.按照PDCA循环理论进行过程管理。建立相应的程序文件和工作计划,执行过程中不断检查、反馈并及时改进,不落到实处不放松,不起到效果不罢休。
4.有效利用资源。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个项目,要实现人财物的有效利用,不能盲目地把资金用到形象工程上。
5.要设置明确的时间表,将总目标细化,如一年目标、两年目标、五年目标,切实在企业的精神面貌、员工的价值观、行为等方面有明显改进。
(四)要从领导开始卸下阻碍企业文化发展的官僚作风
国有企业在国家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决定其产权不可能私有化,因此市场化对国有企业领导层的激励永远无法彻底发挥作用,领导层权责错位的问题是阻碍国有企业文化建立的巨大障碍,要彻底改变企业中的官僚作风,首先要从领导层开始变革。(1)企业领导薪酬分配制度要进一步与企业的业绩挂钩。深圳市政府2005年推出政府行政问责制度,并且制定出详细的问责细则,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提高政府机关的办事效率,国有企业应该借鉴这种做法,把国有企业领导的责任具体化,并和领导的薪酬充分挂钩,促使领导层把精力更多地放在企业的效益上。(2)完善企业的监督体系,目前由于各级国资委成立不久,国资委对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尚处于摸索阶段,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各级国资委很难对管辖内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起到有效的监督,即形成“上头管不着,下头不敢管”的现象,既然如此,就应该转换思路,增加监督的主体,拓宽监督的形式,这一探索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特别是政府机关要起到带头作用,建立独立、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和社会监督体系,把监督的权利放到企业或社会中,让社会这双大眼睛来监督企业。如今网络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很多原本不可能发现的违法犯罪行为被充分暴露在人们的视野中,大大减少了企业徇私舞弊、一手遮天的现象,因此政府应该利用网络等现代科技和手段,一方面要求企业增加决策透明度,一方面完善国有企业监督体系,释放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无法完成的职能,实现政企分开和有效监督的共同发展。
(五)需全员参与、齐心协力
很多国有企业论坛中有供员工自由讨论的平台,可在论坛上发言的人寥寥无几,只有几个领导和中层的帖子,这一现象可谓之正常,又可谓之不正常,为什么?正常因为它当前国有企业文化生活的一个真实写照,不正常是因为我们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建设表面上如火如荼,而企业真正的主人却置身事外,浑然不觉。这一矛盾冲突提醒国有企业,企业文化不仅是领导和管理层的文化,而且还是企业每一位员工的精神和行为文化,当员工都清楚企业是什么、要干什么、需要怎么干的时候,企业文化才能有真正的载体。
(六)要与时俱进
国有企业文化需要向市场寻求灵魂,社会化大生产、市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节奏的日益加快、科技的日益创新、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等等都决定着企业文化发展的规律——与时俱进。华能集团建设“三色”公司的企业文化,首先就提出建设“人类与自然环境协同发展、和谐共进”的绿色公司,符合新时期社会对企业的要求,符合建设和谐企业的愿景。与时俱进的企业文化能把企业从一个胜利带到另一个胜利,而停滞不前的企业文化只会使企业从一个胜利滑落到失败。
(七)创新是企业文化的灵魂
虽然国有企业经过体制改革,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并且都有了各自的核心价值、企业愿景、发展战略、经营策略,可在实现企业目标的方式上,几乎是惊人的一致,那就是靠政治手段占领市场,而这些企业在节约成本、环保、效率和质量等领域的成绩却无法让人满意。要做到创新,国有企业文化需要关注这几个方面:(1)战略格局的创新,寻求企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是国有企业需要不断思考和探索的方向,也是企业文化发展的动力。(2)寻求盈利模式的创新,企业获利模式应从以往的“单赢”转向“双赢”,良好的市场和合作关系是建立在“双赢”基础上的。(3)管理方式的创新,企业应向突破管理方式要效益,比如引进电子商务管理、绩效管理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式。(4)人文价值的创新,让职工感受到自己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并且为积极进取的员工提供通畅的上升渠道,是企业建立“以人为本”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出路。
四、结语
国有企业文化建设虽然存在官僚主义作风、观念陈旧、华而不实、文化建设体系不完善等诸多问题,甚至官僚作风和陈旧观念在国有企业中根深蒂固,难以短时间解决,但仍有很多企业已经率先卸下包袱,准确定位,创建出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时代特色的企业文化,因此国有企业应在做好企业改革改制的同时,抓好企业文化建设,从领导到员工进行一次深刻的意识形态转变,重点关注顾客关系、员工的价值观重塑,并把企业文化建设当成一个项目来抓,要有完整独立的建设体系支撑,不断创新,那么国有企业文化的建设不再徒有其表,未来会更加充满活力,企业也将长盛不衰。
当前,我国正在掀起企业文化建设的第二次高潮这说明,企业文化建设又一次引起国人的高度重视,然而,回顾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历程,认真审视这项事业的发展现状,特别是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在看到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许多可喜成果的同时,发现其中的问题、矛盾、偏向和误区,又使人油然而生出一些隐忧。
问题之一:华而不实,貌合神离
虚浮是多年以来存在于我们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其主要表现为:①跟风,赶时髦,浅尝辄止,一暴十寒。视企业文化为时尚,看别人搞了自己立即行动,听说哪里要开会,赶紧编凑研讨材料,过后束之高阁,有一蹴而就之心,无长期努力之意。②做秀,表面化,虚张声势,哗众取宠。以CIS(企业形象战略或称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导入、甚至仅以MIS(理念识别)或VIS(视觉识别)的导入代替企业文化,口号响亮、手册精美、服装整齐划一,不过是些热热闹闹的花架子。③抄袭,雷同化,生搬硬套,千篇一律。价值观、信念、经营理念似曾相识,企业标识缺乏个性,制度、规范、行为方式不谋而合,特别是企业精神,照猫画虎、人云亦云且多是一些言之无物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正确的废话,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凤毛麟角。④肤浅,庸俗化,杂乱无章,不知所云。不理解企业文化的真正内涵,有的只是开展企业文体活动、福利活动(即那些可在其企业网站的企业文化网页中看到的大杂烩);有的只是将过去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民主管理等工作内容装到企业文化这个“筐”里;有的则将“宗旨”“精神”“理念”“准则”“作风”等概念相互混淆,张冠李戴。⑤脱节,两层皮,言行不一,口是心非。张口“价值观”“理念”“形象”,闭口“愿景”“使命”,只停留在嘴上、墙上、本子上、电视报纸上,或者压根没打算动真章,或者说一套做一套,像虚假广告,把企业文化当作树形象的招牌和幌子。
问题之二:急功近利,本末倒置
上述情形概括起来就是重形式轻内容、重语言轻行为,说到底也是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急功近利或本末倒置的表现。当前企业文化建设上,急功近利、本末倒置之更为深层的表现则是对企业价值追求的错位。某些企业自以为深谙传统经济学理论,深恶“企业办社会”之苦,在渴望彻底的“政企分开”的同时,认为企业既是“盈利性的经济组织”,利润最大化便是其追求的永恒目标。进而认为,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为达到盈利目的所采用的各种方式和方法所综合起来构成的组织行为模式和氛围。具体实践中大体有三种表现:一是把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的第一目标。认为企业生存需要成本支出、发展需要资金投入,这些都要靠利润来解决,利润是前提和先决条件,在逻辑顺序上先有利润然后才有其它,利润最大化是企业首当其冲的、第一位的目标。二是把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的主要目的。认为企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能够把各种要素通过生产经营实现形态和功能上的转换并获得盈利,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增加利润才是发展,其它全可置于一边,在思维模式上把利润最大化当作企业的核心任务、根本宗旨。三是表面上高喊奉献社会,实际上惟利是图。以对国有资产和职工利益负责的面目出现,声称“凡是投入都要讲求产出”、“没有效益的钱一分也不能花”,关心的是企业文化可以为企业带来多少直接经济效益,企业的一切人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着经济效益转。这些认识和做法都是强调企业是经济组织而忘记其社会细胞功能,强调企业对自己的经济价值而抛弃其对公众的社会价值,与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背道而驰,这些,本质上都是舍本求末的。这些企业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为获得利润而投机取巧、不择手段,牺牲公众利益而片面追求自己眼前的、短期的经济利益,满足暂时的温饱和享受,却损害了企业长久的健康和生命力。
问题之三:修改频繁,随心所欲
企业文化表述频频修改,通常是在改革、创新的名义下实施。或者是观念、理念的改变,或者是战略、策略的调整,或者是组织、行为方式的推陈出新,企业文化要素经常发生重大变化。
企业文化应与时俱进,当然不可能总是一成不变。特别是在企业改组转型、深化改革的背景下,经过深入研究,认真分析改革重组后企业体制、生产方式、人员结构的变化,对企业文化进行调整、完善是完全必要的。但必须看到,文化具有强大的稳定性,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实践中孕育形成的,既具有价值观的永恒追求,也有行为方式的一贯实践,是具有传统意义的文化体系,它需要企业家和全体职工长期培育和奉行。企业文化的稳定性缘于其相对稳定的物质文化基础,缘于其形成过程的长期性和复杂性,缘于其发挥自身功能的客观需要,既期望其对社会和市场展示恒久魅力,对内部团队发挥感召、凝聚、导向、激励、协调和规范作用,当然就不宜频繁修改。如果动辄拿出一套新的管理思想、主张、办法,甚至随心所欲地提出几条四六八字的口号,也谓之改革、创新,企业文化三年两载就改腔换调,不仅会使职工莫衷一是,顾客也会莫名其妙,势必难以树立起独具特色的企业形象。我们不必逐一判别某一企业的企业文化要素改变之前后孰是孰非、孰优孰劣,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建设一部分更换一套新图纸,那么图纸再新再好恐怕也建不成好的工程。
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很复杂,有国有企业体制、机制问题,也有企业家及企业文化建设组织者的思想意识、认识、水平、能力的问题,当然也包括职工队伍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现状分不开的。对于企业文化与国有企业体制、机制问题,有一种观点是把企业管理历史划分为若干阶段,例如经验管理阶段、科学管理阶段和现代管理阶段,而企业文化是现代管理阶段之后出现的更高层次的管理模式,国内企业目前的管理水平还处于经验性的制度管理水平,结论是还不适合搞企业文化。这种结论笔者不能苟同。就像我们不能等中国实现资本主义现代化以后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一样,我们也不能等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成为现代企业之后再开始建设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家与企业及企业文化的关系问题,还存在一些争论,比如国有企业有没有企业家、企业文化是不是老板文化等等,笔者认为这些争论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不论怎样争论,现实中,国有企业的总裁、经理毕竟是企业的最高权力者和高层管理人员,我们可以把“老板”加上引号,但他对本企业的企业文化的影响既是直接的,也是深远的,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因此,笔者的下述建议,着重针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组织者特别是“老板”而言。
建议之一:认真学习,正确把握企业文化的内涵和要点。据说企业文化的定义有180多种(也有500种、50种之说),这给人造成企业文化很玄奥的感觉。其实企业文化并不复杂,它是一种企业管理思想、管理科学、管理艺术,价值观是它的核心,以该价值观为核心的理念、标识、策略、制度和流程等是它的表象和支撑,以该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行为是它的具体体现。企业文化建设不要与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相混淆,不要与经营管理相脱节。
建议之二:高度重视,摆上重要位置。企业文化确实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先进的管理理论,它不是漂亮的面纱,要真正重视,就不能偷工减料、自欺欺人。
建议之三:调查研究,深入了解自己的企业。长盛不衰的企业自有其千锤百炼的企业魂。企业文化不可能立竿见影,要适应企业生产力发展和职工队伍思想实际量力而行,特别是处于改革重组中的国有企业,更要注意继承发扬企业长期形成的优秀文化积淀,准确地把握企业改革重组以后的特点和发展方向,注重可操作性,反复斟酌锤炼,持之以恒、逐步完善;企业文化要素必须得到多数甚至全体职工的认同,要广泛发动群众,相信和依靠群众,使建设的过程成为引发心理共鸣、签订心灵契约、形成共识和共同奋斗的过程;尽管企业间的共同点很多,但每个企业的特殊性往往更具价值,要增强针对性,有自身特色,不要搞简单的拿来主义,画虎类犬、贻笑大方。
建议之四:立足根本,突出核心价值观建设。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生存哲学和生命工程,价值是生命的意义所在,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根本,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问题,是企业价值观的核心问题。企业不止是赚钱机器,承担社会责任、构建和谐社会是企业文化首要的价值准则。以人为本应该既包括企业人也包括社会人,以个人利益、企业利益、社会利益的高度和谐促进企业、职工、社会的共同发展才是企业社会价值的最大化,也是企业文化的完美境界。要坚持功利目标和崇高宗旨的辨证统一,恪守商业诚信、企业道德,努力升华企业的人格和品位,使内力不断得以聚合、深化、拓展,实现企业的自我超越、长盛不衰。利润是把工作做得好的副产品,经营上的短期行为、以利润为最高目标甚至是惟一目标的实用主义只能增加风险成本,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加速企业生命的终止。诚然,组织价值观的建立是以其内部成员的共同认可为前提的,而现实的国有企业内部利益主体——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各自的实际定位还一直没有真正解决,三者之间的关系与其它企业相比有着特殊的复杂性,导致其共同价值观的建立也更加困难。
建议之五:肩负使命,在继承中创新。企业的“老板”是企业文化的总创意人、总设计师、总建筑师,是理论指导者,也应是实践带头人,这种职责贯穿企业文化的构思、规划、发掘、提炼、执行、深化、优化、传播等方面及过程,直到其个人离职或企业消失。国有企业“老板”的频繁易位已经严重影响了一些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但在现有管理体制下,我们只能寄希望于某些企业的老板们:注意文化的相对稳定性,所谓“以文化人”不是“以人化文”,企业文化不能朝三暮四,前任要重视企业文化,打个好的基础;后任要以企业的长远发展为重,不沽名钓誉,不把企业文化当作标新立异的饰物,要在继往中去开来,弱
化不良文化,强化优秀文化。
建议之六:健全制度,在执行中落实和提升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灵魂而不是它的影子,就我国现阶段而言,脱离了制度、局限于党群系统、停留在思想领域的所谓企业文化,不过是一种表面的、虚幻的、主观的文化现象,要使其真实起来、落实下去,必须从制度入手、从执行入手。高雅的语言未必原于高尚的心灵,行为才是最有感召力的旗帜,企业文化要内外兼修,须以理念为内心要约和指南,以制度为外部规范和保障,自律与他律结合,先把优秀的理念转换为企业的制度、流程和职工的具体行为,而后理念才能成为制度的升华,行为规范才能成为文化规范。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通过长期的制度约束和习惯养成,抵消排斥反应,把价值观、宗旨、信念内化在头脑里,外化和固化在行为中,使之联系起来、统一起来,形成长效机制,逐步进入一种高度统一的自觉的能动的精神状态,创造企业文化的新境界。
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的许多问题相互交织,不是仅仅靠“老板”层就能够解决的,也不是短时期内能够解决的,我们寄希望于理论界、企业界,更期盼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
论文之二:《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思路》
一、企业文化的含义和重要性
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说法不一,本人认为企业文化的概念,其实就是企业思维和行为习惯的总和,而企业的价值观、企业愿景、经营理念、道德标准、行为准则等都是企业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企业文化同时是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以儒家为首的传统文化培育了世世代代中国人的道德和品质,但同时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也给人们的心灵拷上了沉重的枷锁,这种政治与文明的冲突造就了中国企业特有的文化背景——既重视了人的道德修养,又凸显了官僚作风、平均主义、中庸平和、缺乏创新等特点,这种传统文化在企业中仍然左右着人们的价值观。
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内就像一盏明灯,指引企业的生存发展之路,对外就像是一件艺术品,展现给社会,表现其价值。没有塑造核心企业文化的企业,或许能够残喘而活,但绝不会长久。
二、中国现代国有企业文化华丽外衣下的劣根
受市场经济和商品市场发展的刺激,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美日的企业文化被广泛舶来,其中不乏有识之人引导企业走上振兴之路,但很多国有企业在现代体制和陈旧观念的矛盾冲击下,无赖穿上华丽的外衣,却依然老态龙钟、寸步难行。以电力企业为例,国家对电力资产的重新组合把国有电力企业分成了“国家队”和“地方队”两个阵营,国字头五大发电集团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明显的强势地位,而2008年煤炭价格的疯涨把各地方电力企业推上了悬崖,“十一五”期间五大发电集团的电力资产纷纷实现了既定的增长目标,并且对新能源领域拥有绝对的控制力,而地方国有电力企业在这一轮战斗中显得伤痕累累、孤独而无助。惨淡的背后必然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华丽的外衣下仍旧包裹着虚弱的灵魂,不少国有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仍存在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旧体制下的观念仍然存在
很多国有企业管理层没有随着企业现代制度建立和组织机构的改革而变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依然落后于制度建设,企业文化形同虚设,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法人依然迈不开步子,凡事束手束脚,在重要战略和经营决策等问题上犹豫不决,不从市场找出路,“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2)顾客意识差,地方或行业垄断产生的优越感是一些国有企业的通病。(3)管理双重标准。企业制度对领导缺乏约束力,领导层往往因为私利破坏企业规章制度,并且影响到了职工的价值观和行为,导致企业管理混乱,各自为阵,缺乏凝聚力。(4)办事效率低。企业依然沿用旧体制下的行政管理模式,凡事都要以文件形式报企业负责人层层审批,缺乏机动性,谁都不敢承担责任,导致权责错位。
(二)“官本位”思想仍然存在
“官本位”思想在国有企业中表现为领导作风官僚化,工作形式化等等,很多国有企业组织机构等级森严,像一个衙门,企业的每一层级对上一层级表现出封建社会沉淀已久的奴性,只有服从和妥协,与现代企业战略决策的全员参与相去甚远,企业经营管理掌握在有权者手中,权力凌驾于企业制度之上并产生用人制度的双重标准,职工不是凭才干和能力获取更高的职位,而靠阿谀奉承巴结领导晋升,导致人才流失或消极怠工,“反正饭碗是铁的”,难以形成和谐稳定的、具有竞争性的团队。
(三)建设体系不完善
很多国有企业进行文化建设时,东抓一下,西搞一下,没有一整套科学完整的建设体系,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1)目标不明确,价值体系随时变,对价值观、愿景、宗旨,战略等研究不深入。(2)组织机构不健全,没有负责企业文化的分管领导,没有设置企业文化建设的部门或机构,不少企业中关键岗位能力不足,文化建设打游击战,有的企业把文化建设放在党群系统中,错误认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3)制度不完善,有的企业文化建设没有建立配套的规章制度、指导办法,文化建设工作不科学不合理,收效差。(4)措施不到位,企业文化建设没有与人力资源管理等有效结合,培训宣传和素质教育不到位,导致企业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员工置身事外。(5)反馈不及时,没有形成完善的反馈和激励机制,不树立典型事件和榜样,花费大,收效少。
(四)华而不实,徒有其表
自从1994年国有企业进入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崭新阶段以来,不少国有企业纷纷改头换面,以焕然一新的面孔(logo)迎接未来的市场,然而很多是华而不实,徒有其表。在不少企业家眼中,品牌= logo=文化,这一错误的认识没有从根本上改善企业的经营局面,反而使得企业为花在品牌形象上的设计、着装、宣传等费用头疼不已。究之根本,在于企业家未能理解企业文化的实质,以为多搞几次工会活动、办几个摄影展览、拍几个宣传广告,进行几次野外拓展就能实现企业文化。
三、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路
(一)顾客文化是国有企业建设市场化企业文化的根本
管理大师德鲁克说:“企业的目的只有一个正确的定义,那就是创造顾客。”顾客已经取代任何一种资源,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第一争夺要素,因而顾客文化应成为企业文化的基础。如果仍然认为顾客就是买东西的人,那么就错了。现代企业营销观点认为,顾客应分为内部顾客和外部顾客,外部顾客就是企业产品的直接或间接受益者,而内部顾客往往被不少企业家忽视,股东、经营者、职工等都是要从企业中获得收益或报酬的人,因此他们都是企业的顾客。以电力生产企业为例,第一层外部顾客是电网企业,第二层客户就是用电的企业、组织或家庭(社会),内部顾客包括国有股东、经营管理层和普通员工,这些统统是电力生产企业的顾客,只有识别了顾客,才能为顾客提供最合适的产品。
(二)创建属于自己的核心文化
很多国有企业为了追求“与时俱进”,建立了一套华丽的企业文化,可是却没有建立与之相匹配的战略和策略体系,这样的企业文化只能成为花瓶。模仿永远只能属于别人,就像中国移动不能把目光关注于节约成本,钢企不能把服务放在首要位置一样,因为他们的产品性质不同。所以国有企业应认清自己,提炼符合行业和自身特征的核心企业文化。
(三)把企业文化当成一个项目来抓
1.有特定的目标。在企业识别了顾客、建立了符合企业性质的企业文化需求以后,企业的文化建设就有了明确的目标,但前提是对自身的产品和顾客有足够深入的研究。
2.有完整的组织机构。国有企业文化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很复杂,涉及人事、制度、战略、经营、管理等全方面,需要领导统一协调,并设置独立完整的企业文化部门,专门负责企业文化建设。
3.按照PDCA循环理论进行过程管理。建立相应的程序文件和工作计划,执行过程中不断检查、反馈并及时改进,不落到实处不放松,不起到效果不罢休。
4.有效利用资源。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个项目,要实现人财物的有效利用,不能盲目地把资金用到形象工程上。
5.要设置明确的时间表,将总目标细化,如一年目标、两年目标、五年目标,切实在企业的精神面貌、员工的价值观、行为等方面有明显改进。
(四)要从领导开始卸下阻碍企业文化发展的官僚作风
国有企业在国家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决定其产权不可能私有化,因此市场化对国有企业领导层的激励永远无法彻底发挥作用,领导层权责错位的问题是阻碍国有企业文化建立的巨大障碍,要彻底改变企业中的官僚作风,首先要从领导层开始变革。(1)企业领导薪酬分配制度要进一步与企业的业绩挂钩。深圳市政府2005年推出政府行政问责制度,并且制定出详细的问责细则,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提高政府机关的办事效率,国有企业应该借鉴这种做法,把国有企业领导的责任具体化,并和领导的薪酬充分挂钩,促使领导层把精力更多地放在企业的效益上。(2)完善企业的监督体系,目前由于各级国资委成立不久,国资委对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尚处于摸索阶段,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各级国资委很难对管辖内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起到有效的监督,即形成“上头管不着,下头不敢管”的现象,既然如此,就应该转换思路,增加监督的主体,拓宽监督的形式,这一探索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特别是政府机关要起到带头作用,建立独立、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和社会监督体系,把监督的权利放到企业或社会中,让社会这双大眼睛来监督企业。如今网络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很多原本不可能发现的违法犯罪行为被充分暴露在人们的视野中,大大减少了企业徇私舞弊、一手遮天的现象,因此政府应该利用网络等现代科技和手段,一方面要求企业增加决策透明度,一方面完善国有企业监督体系,释放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无法完成的职能,实现政企分开和有效监督的共同发展。
(五)需全员参与、齐心协力
很多国有企业论坛中有供员工自由讨论的平台,可在论坛上发言的人寥寥无几,只有几个领导和中层的帖子,这一现象可谓之正常,又可谓之不正常,为什么?正常因为它当前国有企业文化生活的一个真实写照,不正常是因为我们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建设表面上如火如荼,而企业真正的主人却置身事外,浑然不觉。这一矛盾冲突提醒国有企业,企业文化不仅是领导和管理层的文化,而且还是企业每一位员工的精神和行为文化,当员工都清楚企业是什么、要干什么、需要怎么干的时候,企业文化才能有真正的载体。
(六)要与时俱进
国有企业文化需要向市场寻求灵魂,社会化大生产、市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节奏的日益加快、科技的日益创新、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等等都决定着企业文化发展的规律——与时俱进。华能集团建设“三色”公司的企业文化,首先就提出建设“人类与自然环境协同发展、和谐共进”的绿色公司,符合新时期社会对企业的要求,符合建设和谐企业的愿景。与时俱进的企业文化能把企业从一个胜利带到另一个胜利,而停滞不前的企业文化只会使企业从一个胜利滑落到失败。
(七)创新是企业文化的灵魂
虽然国有企业经过体制改革,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并且都有了各自的核心价值、企业愿景、发展战略、经营策略,可在实现企业目标的方式上,几乎是惊人的一致,那就是靠政治手段占领市场,而这些企业在节约成本、环保、效率和质量等领域的成绩却无法让人满意。要做到创新,国有企业文化需要关注这几个方面:(1)战略格局的创新,寻求企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是国有企业需要不断思考和探索的方向,也是企业文化发展的动力。(2)寻求盈利模式的创新,企业获利模式应从以往的“单赢”转向“双赢”,良好的市场和合作关系是建立在“双赢”基础上的。(3)管理方式的创新,企业应向突破管理方式要效益,比如引进电子商务管理、绩效管理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式。(4)人文价值的创新,让职工感受到自己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并且为积极进取的员工提供通畅的上升渠道,是企业建立“以人为本”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出路。
四、结语
国有企业文化建设虽然存在官僚主义作风、观念陈旧、华而不实、文化建设体系不完善等诸多问题,甚至官僚作风和陈旧观念在国有企业中根深蒂固,难以短时间解决,但仍有很多企业已经率先卸下包袱,准确定位,创建出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时代特色的企业文化,因此国有企业应在做好企业改革改制的同时,抓好企业文化建设,从领导到员工进行一次深刻的意识形态转变,重点关注顾客关系、员工的价值观重塑,并把企业文化建设当成一个项目来抓,要有完整独立的建设体系支撑,不断创新,那么国有企业文化的建设不再徒有其表,未来会更加充满活力,企业也将长盛不衰。
展开全部
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小平(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成都611130)
摘要:国有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必须先形成适合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企业文化,国有企业的原有生产模 式,经营理念,员工的思想认识,就需要一种完全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企业文化即国有企业文化来更新和替代。
关键词:国有企业;文化建设;问题
国有企业是一种特定的企业形态,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资 本结构的国有化,国企改革在我国已进行20多年,总结其成 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我们可以发现这么一条规律,即国企 改革的成功总是离不开企业本身管理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企 业文化在塑造企业形象,规范企业行为,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促进企业管理和经营,增强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等方面发挥 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国有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必须先形成适合企业 生存和发展的企业文化,如果说我国的国有企业是计划经济 大笔勾勒出的一幅幅草图,那么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以 及市场经济体系在我国的逐渐确立,国有企业的原有生产模 式,经营理念,员工的思想认识,就需要一种完全适应市场经 济需要的企业文化即国有企业文化来更新和替代。
一、企业文化的概念、内涵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 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及行为 规范的总称,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 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对企业成员具有感召力和凝聚力,能把 众多人的兴趣、目的、需要,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统一起来,是 企业长期文化建设的反映。
二、我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管理者素质普遍不高,对企业文化建设缺乏正确 的理解与认识。
(1)将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外在形象设计。我国国有企业的 领导者在这方面存在对企业文化理解上的误区。他们认为所 谓的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外在表现形象,所以就把更多的精 力放在了企业标语口号的斟酌、企业标识的设计上。
(2)将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文体活动。文体活动的开展只 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表层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进员 工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但如果仅仅依靠 这些表层活动,而不进行企业文化的渗透,不用企业精神塑造 员工,企业文化建设是不会得到持续协调发展的,也就更不可 能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文化支持。
(3)将企业文化等同于政治思想工作。有些企业把企业文 化建设和我国传统的政治思想工作混淆起来,认为企业文化 建设就是一种思想灌输、说服教育,是宣传部门、工会的事情, 这种观点在国有企业中尤其普遍。
2.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经营活动缺乏紧密联系,企业文化 真正渗透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
3.企业文化建设缺乏个性,缺少创新精神,雷同化比较严 重。企业文化是社会整体文化环境的具体反映也是企业自身 发展的反映,社会文化、企业经营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处在不断 地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所以企业文化也要随着社会、企业自身 地变化而不断作出调整,不断进行文化的创新。很多国有企业 不注重创新,不根据社会、企业条件的变化而对企业文化建设 做出相应地调整,使得文化建设与社会文化发展、企业自身发 展严重脱节,在一定程度上这样的企业文化不仅不能推动企 业的发展,甚至会阻碍企业的发展。
三、问题解决的对策及原则
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文化 时,应考虑到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在充分了解自己现状 的同时,借鉴和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并使之与本 企业、本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模 式。因此,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应按以下对策来解决问题:
(一)要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企业为目标的原则 任何企业的发展和生存都应该树立自己的目标,这是企业发 展的动力所在,没有发展目标的企业,就像没头的苍蝇,到头 来会撞的自身伤痕遍体,甚至死亡。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而只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才能适应这样的 经济环境。因此我们的国企改革必然要朝着这一目标努力,这 是我国企业摆脱困境,实现自身竞争力的唯一方向性选择。
(二)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发展方向 “以人为本”是指在企业生产过程内外,要充分考虑企业 职工各方面的权利、利益,因此在企业改革过程中必须把企业 职工的福利及切身利益同改革放到显著的位置,特别是在大 型的国有企业当中,只有真正的照顾到职工的生活和生产各 方面利益,我们才可能真正把所有的企业职工团结在一起,向 一个共同的目标奋斗,这是企业领导者的一项道德标准,更应 该成为企业本身的制度性标准。
(三)要培养企业内部员工的竞争、
患意识 “竞争”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所在,他存在于企业 运营的每一个角落。在现代化的新型企业里面,我们要摒弃计 划经济体制下的那种“吃大锅饭”的混天度日的腐朽风气,一 个不会竞争的企业,不会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同样,一个不 能适应竞争的员工,也不应该是一个合格的员工,员工的竞争 力是企业的脉搏,强而有力的脉搏会带动企业无穷的生命力。 因此,我们在精神上必须重视“榜样”,“模范”的作用,在制度 上必须奖罚分明,只有这样,才能在企业面对外来强大竞争力 之时,能够统一步调,应付困难。
(四)要创建开放包容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 现代化的新型企业,必然是一个与外部联系很紧密的企 业,比如和外来企业的竞争,对外部知识和人才的吸纳,对国 内外市场的联系,这就要求企业始终有一种开放包容的文化, 只有包容,才能够多元,只有多元,才能实现企业对各种信息 资料的采集,才能实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最优选择”。
参考文献:
[1]张兴华.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发展思路[J].科技创业月刊,2005,(1).
[2]程全性.中小企业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冶金标准化与质量,2003,(2).
高小平(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成都611130)
摘要:国有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必须先形成适合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企业文化,国有企业的原有生产模 式,经营理念,员工的思想认识,就需要一种完全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企业文化即国有企业文化来更新和替代。
关键词:国有企业;文化建设;问题
国有企业是一种特定的企业形态,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资 本结构的国有化,国企改革在我国已进行20多年,总结其成 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我们可以发现这么一条规律,即国企 改革的成功总是离不开企业本身管理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企 业文化在塑造企业形象,规范企业行为,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促进企业管理和经营,增强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等方面发挥 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国有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必须先形成适合企业 生存和发展的企业文化,如果说我国的国有企业是计划经济 大笔勾勒出的一幅幅草图,那么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以 及市场经济体系在我国的逐渐确立,国有企业的原有生产模 式,经营理念,员工的思想认识,就需要一种完全适应市场经 济需要的企业文化即国有企业文化来更新和替代。
一、企业文化的概念、内涵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 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及行为 规范的总称,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 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对企业成员具有感召力和凝聚力,能把 众多人的兴趣、目的、需要,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统一起来,是 企业长期文化建设的反映。
二、我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管理者素质普遍不高,对企业文化建设缺乏正确 的理解与认识。
(1)将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外在形象设计。我国国有企业的 领导者在这方面存在对企业文化理解上的误区。他们认为所 谓的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外在表现形象,所以就把更多的精 力放在了企业标语口号的斟酌、企业标识的设计上。
(2)将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文体活动。文体活动的开展只 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表层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进员 工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但如果仅仅依靠 这些表层活动,而不进行企业文化的渗透,不用企业精神塑造 员工,企业文化建设是不会得到持续协调发展的,也就更不可 能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文化支持。
(3)将企业文化等同于政治思想工作。有些企业把企业文 化建设和我国传统的政治思想工作混淆起来,认为企业文化 建设就是一种思想灌输、说服教育,是宣传部门、工会的事情, 这种观点在国有企业中尤其普遍。
2.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经营活动缺乏紧密联系,企业文化 真正渗透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
3.企业文化建设缺乏个性,缺少创新精神,雷同化比较严 重。企业文化是社会整体文化环境的具体反映也是企业自身 发展的反映,社会文化、企业经营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处在不断 地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所以企业文化也要随着社会、企业自身 地变化而不断作出调整,不断进行文化的创新。很多国有企业 不注重创新,不根据社会、企业条件的变化而对企业文化建设 做出相应地调整,使得文化建设与社会文化发展、企业自身发 展严重脱节,在一定程度上这样的企业文化不仅不能推动企 业的发展,甚至会阻碍企业的发展。
三、问题解决的对策及原则
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文化 时,应考虑到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在充分了解自己现状 的同时,借鉴和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并使之与本 企业、本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模 式。因此,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应按以下对策来解决问题:
(一)要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企业为目标的原则 任何企业的发展和生存都应该树立自己的目标,这是企业发 展的动力所在,没有发展目标的企业,就像没头的苍蝇,到头 来会撞的自身伤痕遍体,甚至死亡。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而只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才能适应这样的 经济环境。因此我们的国企改革必然要朝着这一目标努力,这 是我国企业摆脱困境,实现自身竞争力的唯一方向性选择。
(二)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发展方向 “以人为本”是指在企业生产过程内外,要充分考虑企业 职工各方面的权利、利益,因此在企业改革过程中必须把企业 职工的福利及切身利益同改革放到显著的位置,特别是在大 型的国有企业当中,只有真正的照顾到职工的生活和生产各 方面利益,我们才可能真正把所有的企业职工团结在一起,向 一个共同的目标奋斗,这是企业领导者的一项道德标准,更应 该成为企业本身的制度性标准。
(三)要培养企业内部员工的竞争、
患意识 “竞争”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所在,他存在于企业 运营的每一个角落。在现代化的新型企业里面,我们要摒弃计 划经济体制下的那种“吃大锅饭”的混天度日的腐朽风气,一 个不会竞争的企业,不会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同样,一个不 能适应竞争的员工,也不应该是一个合格的员工,员工的竞争 力是企业的脉搏,强而有力的脉搏会带动企业无穷的生命力。 因此,我们在精神上必须重视“榜样”,“模范”的作用,在制度 上必须奖罚分明,只有这样,才能在企业面对外来强大竞争力 之时,能够统一步调,应付困难。
(四)要创建开放包容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 现代化的新型企业,必然是一个与外部联系很紧密的企 业,比如和外来企业的竞争,对外部知识和人才的吸纳,对国 内外市场的联系,这就要求企业始终有一种开放包容的文化, 只有包容,才能够多元,只有多元,才能实现企业对各种信息 资料的采集,才能实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最优选择”。
参考文献:
[1]张兴华.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发展思路[J].科技创业月刊,2005,(1).
[2]程全性.中小企业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冶金标准化与质量,2003,(2).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国有企业是一种特定的企业形态,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资 本结构的国有化,国企改革在我国已进行20多年,总结其成 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我们可以发现这么一条规律,即国企 改革的成功总是离不开企业本身管理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企 业文化在塑造企业形象,规范企业行为,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促进企业管理和经营,增强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等方面发挥 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国有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必须先形成适合企业 生存和发展的企业文化,如果说我国的国有企业是计划经济 大笔勾勒出的一幅幅草图,那么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以 及市场经济体系在我国的逐渐确立,国有企业的原有生产模 式,经营理念,员工的思想认识,就需要一种完全适应市场经 济需要的企业文化即国有企业文化来更新和替代。
一、企业文化的概念、内涵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 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及行为 规范的总称,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 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对企业成员具有感召力和凝聚力,能把 众多人的兴趣、目的、需要,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统一起来,是 企业长期文化建设的反映。
二、我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管理者素质普遍不高,对企业文化建设缺乏正确 的理解与认识。
(1)将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外在形象设计。我国国有企业的 领导者在这方面存在对企业文化理解上的误区。他们认为所 谓的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外在表现形象,所以就把更多的精 力放在了企业标语口号的斟酌、企业标识的设计上。
(2)将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文体活动。文体活动的开展只 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表层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进员 工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但如果仅仅依靠 这些表层活动,而不进行企业文化的渗透,不用企业精神塑造 员工,企业文化建设是不会得到持续协调发展的,也就更不可 能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文化支持。
(3)将企业文化等同于政治思想工作。有些企业把企业文 化建设和我国传统的政治思想工作混淆起来,认为企业文化 建设就是一种思想灌输、说服教育,是宣传部门、工会的事情, 这种观点在国有企业中尤其普遍。
2.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经营活动缺乏紧密联系,企业文化 真正渗透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
3.企业文化建设缺乏个性,缺少创新精神,雷同化比较严 重。企业文化是社会整体文化环境的具体反映也是企业自身 发展的反映,社会文化、企业经营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处在不断 地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所以企业文化也要随着社会、企业自身 地变化而不断作出调整,不断进行文化的创新。很多国有企业 不注重创新,不根据社会、企业条件的变化而对企业文化建设 做出相应地调整,使得文化建设与社会文化发展、企业自身发 展严重脱节,在一定程度上这样的企业文化不仅不能推动企 业的发展,甚至会阻碍企业的发展。
三、问题解决的对策及原则
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文化 时,应考虑到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在充分了解自己现状 的同时,借鉴和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并使之与本 企业、本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模 式。因此,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应按以下对策来解决问题:
(一)要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企业为目标的原则 任何企业的发展和生存都应该树立自己的目标,这是企业发 展的动力所在,没有发展目标的企业,就像没头的苍蝇,到头 来会撞的自身伤痕遍体,甚至死亡。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而只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才能适应这样的 经济环境。因此我们的国企改革必然要朝着这一目标努力,这 是我国企业摆脱困境,实现自身竞争力的唯一方向性选择。
(二)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发展方向 “以人为本”是指在企业生产过程内外,要充分考虑企业 职工各方面的权利、利益,因此在企业改革过程中必须把企业 职工的福利及切身利益同改革放到显著的位置,特别是在大 型的国有企业当中,只有真正的照顾到职工的生活和生产各 方面利益,我们才可能真正把所有的企业职工团结在一起,向 一个共同的目标奋斗,这是企业领导者的一项道德标准,更应 该成为企业本身的制度性标准。
(三)要培养企业内部员工的竞争、
患意识 “竞争”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所在,他存在于企业 运营的每一个角落。在现代化的新型企业里面,我们要摒弃计 划经济体制下的那种“吃大锅饭”的混天度日的腐朽风气,一 个不会竞争的企业,不会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同样,一个不 能适应竞争的员工,也不应该是一个合格的员工,员工的竞争 力是企业的脉搏,强而有力的脉搏会带动企业无穷的生命力。 因此,我们在精神上必须重视“榜样”,“模范”的作用,在制度 上必须奖罚分明,只有这样,才能在企业面对外来强大竞争力 之时,能够统一步调,应付困难。
(四)要创建开放包容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 现代化的新型企业,必然是一个与外部联系很紧密的企 业,比如和外来企业的竞争,对外部知识和人才的吸纳,对国 内外市场的联系,这就要求企业始终有一种开放包容的文化, 只有包容,才能够多元,只有多元,才能实现企业对各种信息 资料的采集,才能实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最优选择”。
当前,我国正在掀起企业文化建设的第二次高潮这说明,企业文化建设又一次引起国人的高度重视,然而,回顾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历程,认真审视这项事业的发展现状,特别是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在看到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许多可喜成果的同时,发现其中的问题、矛盾、偏向和误区,又使人油然而生出一些隐忧。
问题之一:华而不实,貌合神离
虚浮是多年以来存在于我们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其主要表现为:①跟风,赶时髦,浅尝辄止,一暴十寒。视企业文化为时尚,看别人搞了自己立即行动,听说哪里要开会,赶紧编凑研讨材料,过后束之高阁,有一蹴而就之心,无长期努力之意。②做秀,表面化,虚张声势,哗众取宠。以CIS(企业形象战略或称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导入、甚至仅以MIS(理念识别)或VIS(视觉识别)的导入代替企业文化,口号响亮、手册精美、服装整齐划一,不过是些热热闹闹的花架子。③抄袭,雷同化,生搬硬套,千篇一律。价值观、信念、经营理念似曾相识,企业标识缺乏个性,制度、规范、行为方式不谋而合,特别是企业精神,照猫画虎、人云亦云且多是一些言之无物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正确的废话,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凤毛麟角。④肤浅,庸俗化,杂乱无章,不知所云。不理解企业文化的真正内涵,有的只是开展企业文体活动、福利活动(即那些可在其企业网站的企业文化网页中看到的大杂烩);有的只是将过去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民主管理等工作内容装到企业文化这个“筐”里;有的则将“宗旨”“精神”“理念”“准则”“作风”等概念相互混淆,张冠李戴。⑤脱节,两层皮,言行不一,口是心非。张口“价值观”“理念”“形象”,闭口“愿景”“使命”,只停留在嘴上、墙上、本子上、电视报纸上,或者压根没打算动真章,或者说一套做一套,像虚假广告,把企业文化当作树形象的招牌和幌子。
问题之二:急功近利,本末倒置
上述情形概括起来就是重形式轻内容、重语言轻行为,说到底也是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急功近利或本末倒置的表现。当前企业文化建设上,急功近利、本末倒置之更为深层的表现则是对企业价值追求的错位。某些企业自以为深谙传统经济学理论,深恶“企业办社会”之苦,在渴望彻底的“政企分开”的同时,认为企业既是“盈利性的经济组织”,利润最大化便是其追求的永恒目标。进而认为,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为达到盈利目的所采用的各种方式和方法所综合起来构成的组织行为模式和氛围。具体实践中大体有三种表现:一是把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的第一目标。认为企业生存需要成本支出、发展需要资金投入,这些都要靠利润来解决,利润是前提和先决条件,在逻辑顺序上先有利润然后才有其它,利润最大化是企业首当其冲的、第一位的目标。二是把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的主要目的。认为企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能够把各种要素通过生产经营实现形态和功能上的转换并获得盈利,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增加利润才是发展,其它全可置于一边,在思维模式上把利润最大化当作企业的核心任务、根本宗旨。三是表面上高喊奉献社会,实际上惟利是图。以对国有资产和职工利益负责的面目出现,声称“凡是投入都要讲求产出”、“没有效益的钱一分也不能花”,关心的是企业文化可以为企业带来多少直接经济效益,企业的一切人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着经济效益转。这些认识和做法都是强调企业是经济组织而忘记其社会细胞功能,强调企业对自己的经济价值而抛弃其对公众的社会价值,与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背道而驰,这些,本质上都是舍本求末的。这些企业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为获得利润而投机取巧、不择手段,牺牲公众利益而片面追求自己眼前的、短期的经济利益,满足暂时的温饱和享受,却损害了企业长久的健康和生命力。
问题之三:修改频繁,随心所欲
企业文化表述频频修改,通常是在改革、创新的名义下实施。或者是观念、理念的改变,或者是战略、策略的调整,或者是组织、行为方式的推陈出新,企业文化要素经常发生重大变化。
企业文化应与时俱进,当然不可能总是一成不变。特别是在企业改组转型、深化改革的背景下,经过深入研究,认真分析改革重组后企业体制、生产方式、人员结构的变化,对企业文化进行调整、完善是完全必要的。但必须看到,文化具有强大的稳定性,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实践中孕育形成的,既具有价值观的永恒追求,也有行为方式的一贯实践,是具有传统意义的文化体系,它需要企业家和全体职工长期培育和奉行。企业文化的稳定性缘于其相对稳定的物质文化基础,缘于其形成过程的长期性和复杂性,缘于其发挥自身功能的客观需要,既期望其对社会和市场展示恒久魅力,对内部团队发挥感召、凝聚、导向、激励、协调和规范作用,当然就不宜频繁修改。如果动辄拿出一套新的管理思想、主张、办法,甚至随心所欲地提出几条四六八字的口号,也谓之改革、创新,企业文化三年两载就改腔换调,不仅会使职工莫衷一是,顾客也会莫名其妙,势必难以树立起独具特色的企业形象。我们不必逐一判别某一企业的企业文化要素改变之前后孰是孰非、孰优孰劣,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建设一部分更换一套新图纸,那么图纸再新再好恐怕也建不成好的工程。
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很复杂,有国有企业体制、机制问题,也有企业家及企业文化建设组织者的思想意识、认识、水平、能力的问题,当然也包括职工队伍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现状分不开的。对于企业文化与国有企业体制、机制问题,有一种观点是把企业管理历史划分为若干阶段,例如经验管理阶段、科学管理阶段和现代管理阶段,而企业文化是现代管理阶段之后出现的更高层次的管理模式,国内企业目前的管理水平还处于经验性的制度管理水平,结论是还不适合搞企业文化。这种结论笔者不能苟同。就像我们不能等中国实现资本主义现代化以后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一样,我们也不能等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成为现代企业之后再开始建设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家与企业及企业文化的关系问题,还存在一些争论,比如国有企业有没有企业家、企业文化是不是老板文化等等,笔者认为这些争论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不论怎样争论,现实中,国有企业的总裁、经理毕竟是企业的最高权力者和高层管理人员,我们可以把“老板”加上引号,但他对本企业的企业文化的影响既是直接的,也是深远的,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因此,笔者的下述建议,着重针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组织者特别是“老板”而言。
建议之一:认真学习,正确把握企业文化的内涵和要点。据说企业文化的定义有180多种(也有500种、50种之说),这给人造成企业文化很玄奥的感觉。其实企业文化并不复杂,它是一种企业管理思想、管理科学、管理艺术,价值观是它的核心,以该价值观为核心的理念、标识、策略、制度和流程等是它的表象和支撑,以该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行为是它的具体体现。企业文化建设不要与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相混淆,不要与经营管理相脱节。
建议之二:高度重视,摆上重要位置。企业文化确实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先进的管理理论,它不是漂亮的面纱,要真正重视,就不能偷工减料、自欺欺人。
建议之三:调查研究,深入了解自己的企业。长盛不衰的企业自有其千锤百炼的企业魂。企业文化不可能立竿见影,要适应企业生产力发展和职工队伍思想实际量力而行,特别是处于改革重组中的国有企业,更要注意继承发扬企业长期形成的优秀文化积淀,准确地把握企业改革重组以后的特点和发展方向,注重可操作性,反复斟酌锤炼,持之以恒、逐步完善;企业文化要素必须得到多数甚至全体职工的认同,要广泛发动群众,相信和依靠群众,使建设的过程成为引发心理共鸣、签订心灵契约、形成共识和共同奋斗的过程;尽管企业间的共同点很多,但每个企业的特殊性往往更具价值,要增强针对性,有自身特色,不要搞简单的拿来主义,画虎类犬、贻笑大方。
建议之四:立足根本,突出核心价值观建设。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生存哲学和生命工程,价值是生命的意义所在,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根本,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问题,是企业价值观的核心问题。企业不止是赚钱机器,承担社会责任、构建和谐社会是企业文化首要的价值准则。以人为本应该既包括企业人也包括社会人,以个人利益、企业利益、社会利益的高度和谐促进企业、职工、社会的共同发展才是企业社会价值的最大化,也是企业文化的完美境界。要坚持功利目标和崇高宗旨的辨证统一,恪守商业诚信、企业道德,努力升华企业的人格和品位,使内力不断得以聚合、深化、拓展,实现企业的自我超越、长盛不衰。利润是把工作做得好的副产品,经营上的短期行为、以利润为最高目标甚至是惟一目标的实用主义只能增加风险成本,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加速企业生命的终止。诚然,组织价值观的建立是以其内部成员的共同认可为前提的,而现实的国有企业内部利益主体——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各自的实际定位还一直没有真正解决,三者之间的关系与其它企业相比有着特殊的复杂性,导致其共同价值观的建立也更加困难。
建议之五:肩负使命,在继承中创新。企业的“老板”是企业文化的总创意人、总设计师、总建筑师,是理论指导者,也应是实践带头人,这种职责贯穿企业文化的构思、规划、发掘、提炼、执行、深化、优化、传播等方面及过程,直到其个人离职或企业消失。国有企业“老板”的频繁易位已经严重影响了一些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但在现有管理体制下,我们只能寄希望于某些企业的老板们:注意文化的相对稳定性,所谓“以文化人”不是“以人化文”,企业文化不能朝三暮四,前任要重视企业文化,打个好的基础;后任要以企业的长远发展为重,不沽名钓誉,不把企业文化当作标新立异的饰物,要在继往中去开来,弱化不良文化,强化优秀文化。
建议之六:健全制度,在执行中落实和提升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灵魂而不是它的影子,就我国现阶段而言,脱离了制度、局限于党群系统、停留在思想领域的所谓企业文化,不过是一种表面的、虚幻的、主观的文化现象,要使其真实起来、落实下去,必须从制度入手、从执行入手。高雅的语言未必原于高尚的心灵,行为才是最有感召力的旗帜,企业文化要内外兼修,须以理念为内心要约和指南,以制度为外部规范和保障,自律与他律结合,先把优秀的理念转换为企业的制度、流程和职工的具体行为,而后理念才能成为制度的升华,行为规范才能成为文化规范。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通过长期的制度约束和习惯养成,抵消排斥反应,把价值观、宗旨、信念内化在头脑里,外化和固化在行为中,使之联系起来、统一起来,形成长效机制,逐步进入一种高度统一的自觉的能动的精神状态,创造企业文化的新境界。
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的许多问题相互交织,不是仅仅靠“老板”层就能够解决的,也不是短时期内能够解决的,我们寄希望于理论界、企业界,更期盼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
在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时间里,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经历了初学启蒙、探索实践、总结提高的成长过程,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但发展 却不平衡。一些国有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虎头蛇尾、不了了之、难以深化、上面热下面冷等现象;企业文化建设还面临着认识误区、体制障碍、与科学管理 相抵触等问题。这些都阻碍着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步伐。我们必须正视存在的问题,突破企业文化建设的难点,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为企业改革发展提供 精神支撑。
1 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项事业来做
企业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有企业,要在加快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同时,建立适应市场竞争、体现时代特征的先进企业文 化,维护广大职工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企业的深化改革、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核心能力、核心价 值观和核心业务决定着企业的命运。其中,核心能力、核心价值观支配着企业的核心业务。一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成败,最终取决于其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和员工 思想道德素质与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国企领导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把企业文化建设当成事业来干,率先垂范,做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者、组织者和推动者。
作为国企领导,要端正对先进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不要赶时髦,不要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不要空喊政治口号,更不要搞脱离企业实际的花架子。要清 醒地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不是应时应急之举,它需要吸收国内外优秀企业的精华,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扎扎实实地进行消化、提炼、充实、创新,才能奏效;企业文 化建设必须着眼长远,循序渐进,应将它作企业发展的长远战略来对待,在实践中不断积累、丰富、提高;企业文化建设不等同于思想工作,不是过分政治化的宣 传,而是一种管理文化;企业文化建设不是纯而又纯的文化工作,更不是脱离实际、远离企业实践的“空中楼阁”,它的作用在于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 节之中。
2 要建设适应市场竞争的企业文化
在市场竞争形势下,国企内外环境、企业经营思想、经营机制、发展战略、员工队伍等发生了巨大变化,国企原有的传统文化逐步显示出一定的局限性, 但原有国企文化的巨大惯性和惰性仍在相当部分干部职工头脑中起作用。实践表明,先进企业文化是企业自身形成的适应市场竞争、顺应时代潮流和企业改革发展形 势、具有自身个性特征的文化,其最根本的评判标准是其市场性特征。当前国企改革遇到种种困难,除产品开发、加强管理等重要因素外,思想观念、文化心态因素 更加重要。推进先进企业文化建设最关键的任务,就是大力建设适应市场竞争的先进企业文化,牢牢树立以市场竞争为导向的文化观念,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想问题、 做工作。要把市场经济“竞争、开放、自主、平等、分化”的基本特征融进企业文化建设中,用市场化理念引导大家推进改革发展,以改革的思路来看待企业改革发 展中的得失,变封闭为开放,变保守为竞争,使干部职工从内心深处认同先进的企业文化,树立优胜劣汰的竞争观、优势扩张的发展现、不断进取的改革观、敬业诚 信的职业观。
3 用现代企业制度、机制支撑企业文化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国企改革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企改革发展的实践需要先进企业文化的支撑和指引,需要广大干部职工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 创造性,需要先进企业文化发挥凝聚、激励、约束、导向、辐射功能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推进先进企业文化建设,塑造共同的价值 观,必须有机制做保证。在塑造企业文化问题上,文化观念主要是导向推进作用,机制、制度改革往往能起决定作用。作为国有企业,先进文化建设必须突破这一难 点,才能解决文化创新的制度障碍。要看到国企在转机建制的实践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要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实现 脱胎换骨的变革还需要一个过程。
当前,国有企业论资产、资源、人力、技术、职工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水准,并不比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差,差的是体制机制,是结构性的问 题,暴露出的是不符合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的结构性矛盾。因此,国企要抓住难得历史机遇,推进改革创新力度,用现代企业的制度、机制和与之匹配的企 业文化增强企业凝聚力。
4 建设与科学的管理相结合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不是对传统管理的否定,而是在传统管理理论基础之上的科学发展。企业文化建设同企业的科学管理不是对立的,而是有机协调和辩证统一的。 企业文化建设基于企业科学、严格、规范的管理基础之上,是企业在科学管理基础上的提升和发展。实践中,一些国企过分留恋计划经济年代封闭的文化,片面地将 企业文化建设同科学管理对立起来,错误地认为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就不需要或者可以弱化科学管理,导致企业文化建设难以取得实际效果。
科学管理是不可逾越的阶段,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人本管理、文化管理。超越实际的人本管理和文化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会成为严格管理、改革创新的阻碍 力量。应该看到,从一定程度来说,中国企业文化具有伦理性特征,缺乏理性科学精神;具有非制度化特征,缺乏法制、契约意识。有些国企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中,尽管有很多要求、规范,但缺乏严格管理。这样再好的企业文化也仅仅是贴在墙上、写在纸上、停在口头的装饰品。
在共同价值观指导下,严格管理,规范制度,不仅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提高管理水平,而且可以提高企业价值观在员工心目中的地位,使企业价值观由“虚”变“实”,由“无形”变“有形”。
5 企业文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在于员工认同
员工认同的先进企业文化,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并不是自然而然的过程。提高企业文化的自觉性,首先在于企业家的文化自觉和创新精神,国企 领导要影响、凝聚、带动广大干部职工认同先进文化,实践先进文化。其次,要建立和强化企业领导者齐抓共管的企业文化建设领导机制。构思再好的企业文化理 念,只有通过各级领导利用组织网络,传递到每一个员工,融为员工的共识,化为员工自觉的行动,才能算是真正的成功。要像健全管理网络那样健全企业文化建设 网络,大力构建党政一把手领导、职能部门具体负责、各专业部门各司其职,横到各单位各部门、纵到各基层班组的企业文化建设网络。再次,要充分发挥员工的作 用。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的灌输,把企业文化理念、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传递到每一个干部职工,引导他们加强对企业文化内涵的理解。注重员工自我教育,抓典型的 培养和树立,注意发掘理念、制度后面蕴藏着的文化内涵,使广大干部职工通过身边的人和事,切切实实感受到企业所倡导的价值观。
国有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必须先形成适合企业 生存和发展的企业文化,如果说我国的国有企业是计划经济 大笔勾勒出的一幅幅草图,那么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以 及市场经济体系在我国的逐渐确立,国有企业的原有生产模 式,经营理念,员工的思想认识,就需要一种完全适应市场经 济需要的企业文化即国有企业文化来更新和替代。
一、企业文化的概念、内涵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 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及行为 规范的总称,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 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对企业成员具有感召力和凝聚力,能把 众多人的兴趣、目的、需要,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统一起来,是 企业长期文化建设的反映。
二、我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管理者素质普遍不高,对企业文化建设缺乏正确 的理解与认识。
(1)将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外在形象设计。我国国有企业的 领导者在这方面存在对企业文化理解上的误区。他们认为所 谓的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外在表现形象,所以就把更多的精 力放在了企业标语口号的斟酌、企业标识的设计上。
(2)将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文体活动。文体活动的开展只 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表层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进员 工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但如果仅仅依靠 这些表层活动,而不进行企业文化的渗透,不用企业精神塑造 员工,企业文化建设是不会得到持续协调发展的,也就更不可 能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文化支持。
(3)将企业文化等同于政治思想工作。有些企业把企业文 化建设和我国传统的政治思想工作混淆起来,认为企业文化 建设就是一种思想灌输、说服教育,是宣传部门、工会的事情, 这种观点在国有企业中尤其普遍。
2.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经营活动缺乏紧密联系,企业文化 真正渗透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
3.企业文化建设缺乏个性,缺少创新精神,雷同化比较严 重。企业文化是社会整体文化环境的具体反映也是企业自身 发展的反映,社会文化、企业经营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处在不断 地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所以企业文化也要随着社会、企业自身 地变化而不断作出调整,不断进行文化的创新。很多国有企业 不注重创新,不根据社会、企业条件的变化而对企业文化建设 做出相应地调整,使得文化建设与社会文化发展、企业自身发 展严重脱节,在一定程度上这样的企业文化不仅不能推动企 业的发展,甚至会阻碍企业的发展。
三、问题解决的对策及原则
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文化 时,应考虑到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在充分了解自己现状 的同时,借鉴和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并使之与本 企业、本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模 式。因此,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应按以下对策来解决问题:
(一)要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企业为目标的原则 任何企业的发展和生存都应该树立自己的目标,这是企业发 展的动力所在,没有发展目标的企业,就像没头的苍蝇,到头 来会撞的自身伤痕遍体,甚至死亡。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而只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才能适应这样的 经济环境。因此我们的国企改革必然要朝着这一目标努力,这 是我国企业摆脱困境,实现自身竞争力的唯一方向性选择。
(二)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发展方向 “以人为本”是指在企业生产过程内外,要充分考虑企业 职工各方面的权利、利益,因此在企业改革过程中必须把企业 职工的福利及切身利益同改革放到显著的位置,特别是在大 型的国有企业当中,只有真正的照顾到职工的生活和生产各 方面利益,我们才可能真正把所有的企业职工团结在一起,向 一个共同的目标奋斗,这是企业领导者的一项道德标准,更应 该成为企业本身的制度性标准。
(三)要培养企业内部员工的竞争、
患意识 “竞争”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所在,他存在于企业 运营的每一个角落。在现代化的新型企业里面,我们要摒弃计 划经济体制下的那种“吃大锅饭”的混天度日的腐朽风气,一 个不会竞争的企业,不会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同样,一个不 能适应竞争的员工,也不应该是一个合格的员工,员工的竞争 力是企业的脉搏,强而有力的脉搏会带动企业无穷的生命力。 因此,我们在精神上必须重视“榜样”,“模范”的作用,在制度 上必须奖罚分明,只有这样,才能在企业面对外来强大竞争力 之时,能够统一步调,应付困难。
(四)要创建开放包容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 现代化的新型企业,必然是一个与外部联系很紧密的企 业,比如和外来企业的竞争,对外部知识和人才的吸纳,对国 内外市场的联系,这就要求企业始终有一种开放包容的文化, 只有包容,才能够多元,只有多元,才能实现企业对各种信息 资料的采集,才能实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最优选择”。
当前,我国正在掀起企业文化建设的第二次高潮这说明,企业文化建设又一次引起国人的高度重视,然而,回顾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历程,认真审视这项事业的发展现状,特别是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在看到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许多可喜成果的同时,发现其中的问题、矛盾、偏向和误区,又使人油然而生出一些隐忧。
问题之一:华而不实,貌合神离
虚浮是多年以来存在于我们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其主要表现为:①跟风,赶时髦,浅尝辄止,一暴十寒。视企业文化为时尚,看别人搞了自己立即行动,听说哪里要开会,赶紧编凑研讨材料,过后束之高阁,有一蹴而就之心,无长期努力之意。②做秀,表面化,虚张声势,哗众取宠。以CIS(企业形象战略或称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导入、甚至仅以MIS(理念识别)或VIS(视觉识别)的导入代替企业文化,口号响亮、手册精美、服装整齐划一,不过是些热热闹闹的花架子。③抄袭,雷同化,生搬硬套,千篇一律。价值观、信念、经营理念似曾相识,企业标识缺乏个性,制度、规范、行为方式不谋而合,特别是企业精神,照猫画虎、人云亦云且多是一些言之无物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正确的废话,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凤毛麟角。④肤浅,庸俗化,杂乱无章,不知所云。不理解企业文化的真正内涵,有的只是开展企业文体活动、福利活动(即那些可在其企业网站的企业文化网页中看到的大杂烩);有的只是将过去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民主管理等工作内容装到企业文化这个“筐”里;有的则将“宗旨”“精神”“理念”“准则”“作风”等概念相互混淆,张冠李戴。⑤脱节,两层皮,言行不一,口是心非。张口“价值观”“理念”“形象”,闭口“愿景”“使命”,只停留在嘴上、墙上、本子上、电视报纸上,或者压根没打算动真章,或者说一套做一套,像虚假广告,把企业文化当作树形象的招牌和幌子。
问题之二:急功近利,本末倒置
上述情形概括起来就是重形式轻内容、重语言轻行为,说到底也是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急功近利或本末倒置的表现。当前企业文化建设上,急功近利、本末倒置之更为深层的表现则是对企业价值追求的错位。某些企业自以为深谙传统经济学理论,深恶“企业办社会”之苦,在渴望彻底的“政企分开”的同时,认为企业既是“盈利性的经济组织”,利润最大化便是其追求的永恒目标。进而认为,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为达到盈利目的所采用的各种方式和方法所综合起来构成的组织行为模式和氛围。具体实践中大体有三种表现:一是把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的第一目标。认为企业生存需要成本支出、发展需要资金投入,这些都要靠利润来解决,利润是前提和先决条件,在逻辑顺序上先有利润然后才有其它,利润最大化是企业首当其冲的、第一位的目标。二是把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的主要目的。认为企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能够把各种要素通过生产经营实现形态和功能上的转换并获得盈利,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增加利润才是发展,其它全可置于一边,在思维模式上把利润最大化当作企业的核心任务、根本宗旨。三是表面上高喊奉献社会,实际上惟利是图。以对国有资产和职工利益负责的面目出现,声称“凡是投入都要讲求产出”、“没有效益的钱一分也不能花”,关心的是企业文化可以为企业带来多少直接经济效益,企业的一切人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着经济效益转。这些认识和做法都是强调企业是经济组织而忘记其社会细胞功能,强调企业对自己的经济价值而抛弃其对公众的社会价值,与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背道而驰,这些,本质上都是舍本求末的。这些企业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为获得利润而投机取巧、不择手段,牺牲公众利益而片面追求自己眼前的、短期的经济利益,满足暂时的温饱和享受,却损害了企业长久的健康和生命力。
问题之三:修改频繁,随心所欲
企业文化表述频频修改,通常是在改革、创新的名义下实施。或者是观念、理念的改变,或者是战略、策略的调整,或者是组织、行为方式的推陈出新,企业文化要素经常发生重大变化。
企业文化应与时俱进,当然不可能总是一成不变。特别是在企业改组转型、深化改革的背景下,经过深入研究,认真分析改革重组后企业体制、生产方式、人员结构的变化,对企业文化进行调整、完善是完全必要的。但必须看到,文化具有强大的稳定性,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实践中孕育形成的,既具有价值观的永恒追求,也有行为方式的一贯实践,是具有传统意义的文化体系,它需要企业家和全体职工长期培育和奉行。企业文化的稳定性缘于其相对稳定的物质文化基础,缘于其形成过程的长期性和复杂性,缘于其发挥自身功能的客观需要,既期望其对社会和市场展示恒久魅力,对内部团队发挥感召、凝聚、导向、激励、协调和规范作用,当然就不宜频繁修改。如果动辄拿出一套新的管理思想、主张、办法,甚至随心所欲地提出几条四六八字的口号,也谓之改革、创新,企业文化三年两载就改腔换调,不仅会使职工莫衷一是,顾客也会莫名其妙,势必难以树立起独具特色的企业形象。我们不必逐一判别某一企业的企业文化要素改变之前后孰是孰非、孰优孰劣,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建设一部分更换一套新图纸,那么图纸再新再好恐怕也建不成好的工程。
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很复杂,有国有企业体制、机制问题,也有企业家及企业文化建设组织者的思想意识、认识、水平、能力的问题,当然也包括职工队伍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现状分不开的。对于企业文化与国有企业体制、机制问题,有一种观点是把企业管理历史划分为若干阶段,例如经验管理阶段、科学管理阶段和现代管理阶段,而企业文化是现代管理阶段之后出现的更高层次的管理模式,国内企业目前的管理水平还处于经验性的制度管理水平,结论是还不适合搞企业文化。这种结论笔者不能苟同。就像我们不能等中国实现资本主义现代化以后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一样,我们也不能等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成为现代企业之后再开始建设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家与企业及企业文化的关系问题,还存在一些争论,比如国有企业有没有企业家、企业文化是不是老板文化等等,笔者认为这些争论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不论怎样争论,现实中,国有企业的总裁、经理毕竟是企业的最高权力者和高层管理人员,我们可以把“老板”加上引号,但他对本企业的企业文化的影响既是直接的,也是深远的,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因此,笔者的下述建议,着重针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组织者特别是“老板”而言。
建议之一:认真学习,正确把握企业文化的内涵和要点。据说企业文化的定义有180多种(也有500种、50种之说),这给人造成企业文化很玄奥的感觉。其实企业文化并不复杂,它是一种企业管理思想、管理科学、管理艺术,价值观是它的核心,以该价值观为核心的理念、标识、策略、制度和流程等是它的表象和支撑,以该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行为是它的具体体现。企业文化建设不要与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相混淆,不要与经营管理相脱节。
建议之二:高度重视,摆上重要位置。企业文化确实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先进的管理理论,它不是漂亮的面纱,要真正重视,就不能偷工减料、自欺欺人。
建议之三:调查研究,深入了解自己的企业。长盛不衰的企业自有其千锤百炼的企业魂。企业文化不可能立竿见影,要适应企业生产力发展和职工队伍思想实际量力而行,特别是处于改革重组中的国有企业,更要注意继承发扬企业长期形成的优秀文化积淀,准确地把握企业改革重组以后的特点和发展方向,注重可操作性,反复斟酌锤炼,持之以恒、逐步完善;企业文化要素必须得到多数甚至全体职工的认同,要广泛发动群众,相信和依靠群众,使建设的过程成为引发心理共鸣、签订心灵契约、形成共识和共同奋斗的过程;尽管企业间的共同点很多,但每个企业的特殊性往往更具价值,要增强针对性,有自身特色,不要搞简单的拿来主义,画虎类犬、贻笑大方。
建议之四:立足根本,突出核心价值观建设。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生存哲学和生命工程,价值是生命的意义所在,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根本,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问题,是企业价值观的核心问题。企业不止是赚钱机器,承担社会责任、构建和谐社会是企业文化首要的价值准则。以人为本应该既包括企业人也包括社会人,以个人利益、企业利益、社会利益的高度和谐促进企业、职工、社会的共同发展才是企业社会价值的最大化,也是企业文化的完美境界。要坚持功利目标和崇高宗旨的辨证统一,恪守商业诚信、企业道德,努力升华企业的人格和品位,使内力不断得以聚合、深化、拓展,实现企业的自我超越、长盛不衰。利润是把工作做得好的副产品,经营上的短期行为、以利润为最高目标甚至是惟一目标的实用主义只能增加风险成本,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加速企业生命的终止。诚然,组织价值观的建立是以其内部成员的共同认可为前提的,而现实的国有企业内部利益主体——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各自的实际定位还一直没有真正解决,三者之间的关系与其它企业相比有着特殊的复杂性,导致其共同价值观的建立也更加困难。
建议之五:肩负使命,在继承中创新。企业的“老板”是企业文化的总创意人、总设计师、总建筑师,是理论指导者,也应是实践带头人,这种职责贯穿企业文化的构思、规划、发掘、提炼、执行、深化、优化、传播等方面及过程,直到其个人离职或企业消失。国有企业“老板”的频繁易位已经严重影响了一些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但在现有管理体制下,我们只能寄希望于某些企业的老板们:注意文化的相对稳定性,所谓“以文化人”不是“以人化文”,企业文化不能朝三暮四,前任要重视企业文化,打个好的基础;后任要以企业的长远发展为重,不沽名钓誉,不把企业文化当作标新立异的饰物,要在继往中去开来,弱化不良文化,强化优秀文化。
建议之六:健全制度,在执行中落实和提升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灵魂而不是它的影子,就我国现阶段而言,脱离了制度、局限于党群系统、停留在思想领域的所谓企业文化,不过是一种表面的、虚幻的、主观的文化现象,要使其真实起来、落实下去,必须从制度入手、从执行入手。高雅的语言未必原于高尚的心灵,行为才是最有感召力的旗帜,企业文化要内外兼修,须以理念为内心要约和指南,以制度为外部规范和保障,自律与他律结合,先把优秀的理念转换为企业的制度、流程和职工的具体行为,而后理念才能成为制度的升华,行为规范才能成为文化规范。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通过长期的制度约束和习惯养成,抵消排斥反应,把价值观、宗旨、信念内化在头脑里,外化和固化在行为中,使之联系起来、统一起来,形成长效机制,逐步进入一种高度统一的自觉的能动的精神状态,创造企业文化的新境界。
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的许多问题相互交织,不是仅仅靠“老板”层就能够解决的,也不是短时期内能够解决的,我们寄希望于理论界、企业界,更期盼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
在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时间里,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经历了初学启蒙、探索实践、总结提高的成长过程,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但发展 却不平衡。一些国有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虎头蛇尾、不了了之、难以深化、上面热下面冷等现象;企业文化建设还面临着认识误区、体制障碍、与科学管理 相抵触等问题。这些都阻碍着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步伐。我们必须正视存在的问题,突破企业文化建设的难点,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为企业改革发展提供 精神支撑。
1 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项事业来做
企业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有企业,要在加快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同时,建立适应市场竞争、体现时代特征的先进企业文 化,维护广大职工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企业的深化改革、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核心能力、核心价 值观和核心业务决定着企业的命运。其中,核心能力、核心价值观支配着企业的核心业务。一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成败,最终取决于其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和员工 思想道德素质与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国企领导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把企业文化建设当成事业来干,率先垂范,做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者、组织者和推动者。
作为国企领导,要端正对先进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不要赶时髦,不要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不要空喊政治口号,更不要搞脱离企业实际的花架子。要清 醒地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不是应时应急之举,它需要吸收国内外优秀企业的精华,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扎扎实实地进行消化、提炼、充实、创新,才能奏效;企业文 化建设必须着眼长远,循序渐进,应将它作企业发展的长远战略来对待,在实践中不断积累、丰富、提高;企业文化建设不等同于思想工作,不是过分政治化的宣 传,而是一种管理文化;企业文化建设不是纯而又纯的文化工作,更不是脱离实际、远离企业实践的“空中楼阁”,它的作用在于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 节之中。
2 要建设适应市场竞争的企业文化
在市场竞争形势下,国企内外环境、企业经营思想、经营机制、发展战略、员工队伍等发生了巨大变化,国企原有的传统文化逐步显示出一定的局限性, 但原有国企文化的巨大惯性和惰性仍在相当部分干部职工头脑中起作用。实践表明,先进企业文化是企业自身形成的适应市场竞争、顺应时代潮流和企业改革发展形 势、具有自身个性特征的文化,其最根本的评判标准是其市场性特征。当前国企改革遇到种种困难,除产品开发、加强管理等重要因素外,思想观念、文化心态因素 更加重要。推进先进企业文化建设最关键的任务,就是大力建设适应市场竞争的先进企业文化,牢牢树立以市场竞争为导向的文化观念,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想问题、 做工作。要把市场经济“竞争、开放、自主、平等、分化”的基本特征融进企业文化建设中,用市场化理念引导大家推进改革发展,以改革的思路来看待企业改革发 展中的得失,变封闭为开放,变保守为竞争,使干部职工从内心深处认同先进的企业文化,树立优胜劣汰的竞争观、优势扩张的发展现、不断进取的改革观、敬业诚 信的职业观。
3 用现代企业制度、机制支撑企业文化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国企改革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企改革发展的实践需要先进企业文化的支撑和指引,需要广大干部职工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 创造性,需要先进企业文化发挥凝聚、激励、约束、导向、辐射功能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推进先进企业文化建设,塑造共同的价值 观,必须有机制做保证。在塑造企业文化问题上,文化观念主要是导向推进作用,机制、制度改革往往能起决定作用。作为国有企业,先进文化建设必须突破这一难 点,才能解决文化创新的制度障碍。要看到国企在转机建制的实践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要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实现 脱胎换骨的变革还需要一个过程。
当前,国有企业论资产、资源、人力、技术、职工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水准,并不比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差,差的是体制机制,是结构性的问 题,暴露出的是不符合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的结构性矛盾。因此,国企要抓住难得历史机遇,推进改革创新力度,用现代企业的制度、机制和与之匹配的企 业文化增强企业凝聚力。
4 建设与科学的管理相结合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不是对传统管理的否定,而是在传统管理理论基础之上的科学发展。企业文化建设同企业的科学管理不是对立的,而是有机协调和辩证统一的。 企业文化建设基于企业科学、严格、规范的管理基础之上,是企业在科学管理基础上的提升和发展。实践中,一些国企过分留恋计划经济年代封闭的文化,片面地将 企业文化建设同科学管理对立起来,错误地认为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就不需要或者可以弱化科学管理,导致企业文化建设难以取得实际效果。
科学管理是不可逾越的阶段,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人本管理、文化管理。超越实际的人本管理和文化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会成为严格管理、改革创新的阻碍 力量。应该看到,从一定程度来说,中国企业文化具有伦理性特征,缺乏理性科学精神;具有非制度化特征,缺乏法制、契约意识。有些国企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中,尽管有很多要求、规范,但缺乏严格管理。这样再好的企业文化也仅仅是贴在墙上、写在纸上、停在口头的装饰品。
在共同价值观指导下,严格管理,规范制度,不仅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提高管理水平,而且可以提高企业价值观在员工心目中的地位,使企业价值观由“虚”变“实”,由“无形”变“有形”。
5 企业文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在于员工认同
员工认同的先进企业文化,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并不是自然而然的过程。提高企业文化的自觉性,首先在于企业家的文化自觉和创新精神,国企 领导要影响、凝聚、带动广大干部职工认同先进文化,实践先进文化。其次,要建立和强化企业领导者齐抓共管的企业文化建设领导机制。构思再好的企业文化理 念,只有通过各级领导利用组织网络,传递到每一个员工,融为员工的共识,化为员工自觉的行动,才能算是真正的成功。要像健全管理网络那样健全企业文化建设 网络,大力构建党政一把手领导、职能部门具体负责、各专业部门各司其职,横到各单位各部门、纵到各基层班组的企业文化建设网络。再次,要充分发挥员工的作 用。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的灌输,把企业文化理念、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传递到每一个干部职工,引导他们加强对企业文化内涵的理解。注重员工自我教育,抓典型的 培养和树立,注意发掘理念、制度后面蕴藏着的文化内涵,使广大干部职工通过身边的人和事,切切实实感受到企业所倡导的价值观。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我有绑定IP的高校帐号,可以帮你下载相关资料。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从我几个月的调研分析,总的来说,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绝大多数单位是积极的、有效的,是不断创新发展和符合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但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发展并不平衡,不少企业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程度还不高,务实程度还不够,重形式轻内容,重制度轻理念,重物质轻精神,重成本轻人本,重广告策划,轻形象塑造,重技术管理,轻员工培训;一些企业把企业文化建设简单化、庸俗化、神秘化、教条化,有的企业用文体活动、民主管理代替企业文化建设,有的企业用党群管理、思想政治工作代替企业文化建设,普遍缺乏统一协调和长抓不懈的管理机制和“虚置化”、“标签化”和“装饰化”的问题。在领导体制上,不少企业把文化建设当作政工部门的务虚工作,主要领导投入的精力十分有限,想起来重要,就抓一抓,忙起来次要,就放一放,有的企业由于领导平凡调整,班子稳定性差,企业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与经营意识,管理人员只注重任期内经营指标的完成,忽视员工培训与企业人文环境的建设,使企业文化建设流于形式。在理念建设和精神文化层面,普遍缺乏系统、深入的分析和及时的总结提炼,有的仅停留在浅显的一般性事件叙说,缺乏从理论层面和制度层面进行概括与凝练,失去了指导实践和推广应用的价值.在有的企业经营者中,还存在着严重的“官本位”思想和“权力资本”意识,企业员工的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制度意识、契约意识不足,求稳怕变、墨守成规、害怕改革、贪图享受、随遇而安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在制度建设和行为文化层面,企业管理标准欠缺,经营方式落后,普遍存在“集团管理政府化、机关工作行政化、部门权力利益化、企业管理人治化”以及监督机制不全、用人机制老化、民主建设疲软、家长作风、官僚主义与内部人控制现象等问题。在企业形象塑造和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多数企业只重视企业外部关系的协调和企业经营者个人形象的包装,而在企业软实力、软环境建设方面投入不足,使得企业信息管理不对称,公司的经营决策和管理思想得不到正确的贯彻落实,形不成广大员工的共识与快速反应的执行能力,从而影响了企业的管理绩效和对外形象的塑造。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