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

根据大道之行也、<陋室铭>与<爱莲说>、桃花源记,写一篇读后感600以上... 根据大道之行也、<陋室铭>与<爱莲说>、桃花源记,写一篇读后感600以上 展开
wang8696007
2010-08-06 · TA获得超过5505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7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38万
展开全部
大道之行也 咱们传统的圣人孔老夫子是个多愁善感的理想主义者,总能 触景生情,发思古之幽情,长叹生不逢时,公开申明自己的志向 和追求,并竭力用实际行动去身体力行。可惜的是,我们的历史, 从来没有向我们描绘孔老夫子非常富有人情味、非常钟情浪漫的 理想的形象,而我们所关注的,能激发我们的想象和激情的,恰 恰是这个方面,而不是他老人家板着冷峻的面孔向我们说着之乎 也者。
生在一个礼崩乐坏的社会当中,一个心性特别高洁,志向特别 幽远,内心情怀特别丰富,感悟神经特别敏感的人,不可能不 从亲身经历的一点一滴的体悟中生发出旷古的动人感叹。我们完 全不必十分认真地以为孔老夫子心向往之的“大同”世界是历史 的真实,勿宁把它看作是一种类似于陶渊明的“桃花源”的理想 境界。我们也不必信以为真地以为孔子描述的夏商周小康社会真 的就是那种模样,似可把它看作是一种主观的体悟。
但是,这当中展现了一种理想境界同现实存在的鲜明对比,一 种对人的生存状况的深切关注。核心是为公和为私,天真淳朴和 阴险奸诈的强烈反差。在这种对比和反差当中,孔老夫子还没有浪漫到完全不顾现实的地步:尽管生不逢时,没有赶上“大同”社 会,但“小康”也有可以值得赞美之处;现实虽然札崩乐坏,却 也有值得效法的楷模;社会虽然黑暗.毕竟也还有让人欣慰的闪 亮之处。
实际上,社会历史的发展,自有其规则。生不逢时固然可叹, 却无法改变自己的真实处境,人们只能在不以自己意志为转移的 环境中进行选择。再大而言之,从氏族部落的公有制向集权世袭 的私有制的转变,既是一种必然,也是难以用好与坏的简单标准 来评价的。
人作为群居的社会动物,无论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恐怕最 要紧的还是要有一种公平合理的规则来制约人们的言行。这是从 整个社会群体的运行机制来说的。而从个人的角度说,风习则是 重要的。人心是淳朴还是险恶,人伦关手是和睦还是疏远,人们 为公还是为私,对个人的生存状态影响重大,不可不加关注. 理想固然不可没有,但在现实面前,是不可奉行“驼鸟政策”的。 陋室铭 早年上中学时学课文中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其中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让我对杜甫的人品有了一个初步的认
识,立时就被他那广大的胸襟和博爱所征服了。这些诗句,成为了我当时的最爱,不用老师说,我就已经把它们背熟了。
但后来读到刘禹锡的《陋室铭》,一下子又让我有了新的思考。首先想到,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为天下寒士的清苦生活而抒发的悲怆激愤的情感,是不是有些过于沉重呢?因为陋室未必是茅屋,但毕竟条件简陋,可人家说得明白,虽然他居于陋室,却心宁气静,赞之不绝,这不显得杜甫白操心了吗?又想到,刘禹锡作为一个晚辈,为什么好像是在和杜甫唱反调呢?如何评价这两种看起来颇为不同的价值观,叫我颇为困惑。
于是我把《陋室铭》读了无数遍,想了无数次,终于有了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仔细想想,其实刘禹锡与杜甫不是正相反对,而恰是灵犀相通。他们有着一样的气魄,一样的胸怀,一样的人生态度,所不同的,仅是表现的角度。杜甫是居茅屋而想天下寒士的凄苦,刘禹锡是居陋室而悟人生的境界。他们都是认真的,他们都没有仅局限于一己之得失。
居茅屋,处陋室,其境况可想而知。但一篇几十字的《陋室铭》,却尽写出了应有的人生态度。好的居住条件固然是必要的,社会也当给人们以这方面的关怀。但一个人的成就,并不是由居室状况决定的,而是由其心胸和志向决定的。所以,处陋室就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绝对于事无补,也完全不必。须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里的“惟吾德馨”,似有自我标榜之嫌,但从他这里,却可以让我们悟到,只要一个人有志向,有追求,有德行,那么不管处于怎样一种情形,都可以欣然怡然。不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吗,那就尽情欣赏吧;不是“谈笑有鸿儒”吗?那就互相交流畅谈吧;“调素琴,阅金经”?不也是一种很好的享受吗?更何况,还可避免“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呢,这有什么不好!
《陋室铭》最后点题说:“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呀,“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让我悟到,人的生活当然需要物质基础,但人的生活更需要精神支撑,当一个人精神生活充实时,物质生活的欠缺也就不会显得那么不堪忍受了
碧玉雨恋空
2010-08-12
知道答主
回答量: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陋室铭 早年上中学时学课文中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其中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让我对杜甫的人品有了一个初步的认
识,立时就被他那广大的胸襟和博爱所征服了。这些诗句,成为了我当时的最爱,不用老师说,我就已经把它们背熟了。
但后来读到刘禹锡的《陋室铭》,一下子又让我有了新的思考。首先想到,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为天下寒士的清苦生活而抒发的悲怆激愤的情感,是不是有些过于沉重呢?因为陋室未必是茅屋,但毕竟条件简陋,可人家说得明白,虽然他居于陋室,却心宁气静,赞之不绝,这不显得杜甫白操心了吗?又想到,刘禹锡作为一个晚辈,为什么好像是在和杜甫唱反调呢?如何评价这两种看起来颇为不同的价值观,叫我颇为困惑。
于是我把《陋室铭》读了无数遍,想了无数次,终于有了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仔细想想,其实刘禹锡与杜甫不是正相反对,而恰是灵犀相通。他们有着一样的气魄,一样的胸怀,一样的人生态度,所不同的,仅是表现的角度。杜甫是居茅屋而想天下寒士的凄苦,刘禹锡是居陋室而悟人生的境界。他们都是认真的,他们都没有仅局限于一己之得失。
居茅屋,处陋室,其境况可想而知。但一篇几十字的《陋室铭》,却尽写出了应有的人生态度。好的居住条件固然是必要的,社会也当给人们以这方面的关怀。但一个人的成就,并不是由居室状况决定的,而是由其心胸和志向决定的。所以,处陋室就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绝对于事无补,也完全不必。须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里的“惟吾德馨”,似有自我标榜之嫌,但从他这里,却可以让我们悟到,只要一个人有志向,有追求,有德行,那么不管处于怎样一种情形,都可以欣然怡然。不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吗,那就尽情欣赏吧;不是“谈笑有鸿儒”吗?那就互相交流畅谈吧;“调素琴,阅金经”?不也是一种很好的享受吗?更何况,还可避免“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呢,这有什么不好!
《陋室铭》最后点题说:“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呀,“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让我悟到,人的生活当然需要物质基础,但人的生活更需要精神支撑,当一个人精神生活充实时,物质生活的欠缺也就不会显得那么不堪忍受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北京溜溜老师
2020-11-18 · TA获得超过5.4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7万
采纳率:96%
帮助的人:920万
展开全部

如何写读后感?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四手笑0v
高粉答主

2019-11-15 · 繁杂信息太多,你要学会辨别
知道答主
回答量:7.2万
采纳率:2%
帮助的人:3492万
展开全部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佳我爱0e
高粉答主

2020-11-27 · 每个回答都超有意思的
知道答主
回答量:9.7万
采纳率:6%
帮助的人:4727万
展开全部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3)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