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一生经历了哪些挫折和磨难

挫折和磨难注意,是孔子的,注意,最好是列举得,就是那个1.2.3.4.。。。。一条一条的谢谢诶!我要实在的不要那乱七八糟的... 挫折和磨难注意,是孔子的,注意,最好是列举得,就是那个1.2.3.4.。。。。一条一条的
谢谢诶!
我要实在的不要那乱七八糟的
展开
帅哥爆米花
2010-08-16 · TA获得超过229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7万
展开全部
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市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叔梁纥的正妻)所容,孔母颜徵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徵在卒,他服了三年丧。 孔子十九岁时娶宋国人丌官氏为妻,一年后丌官氏生子,鲁昭公曾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故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孔子夫人丌官氏去世。 据《孔子家语》和《史记》记载,孔子青年时代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场的小官),事无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由于孔子超凡的能力和学识,很快得到不断提拔。到孔子五十一岁的时候,被任命为中都宰(相当于现在的市长,今济宁市汶上县一带),政绩非常显著;一年后升任司空(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长),后又升任大司寇(相当于今天的公安局部局部长兼检查部长兼职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五十六岁时,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务(由于孔子升迁过快,不符合当时官员晋升标准,因此为代理宰相)。孔子执政时,立即将扰乱政事的奸佞大臣少正卯杀掉,以严肃法纪,因而名动一时,由此可看出孔子不是后世某些人认为的迂腐不堪的学究,而是敢作敢为但不暴虎冯河的伟丈夫。孔子执政仅三个月,就使鲁国内政外交等各个方面就均大有起色,国家实力大增,百姓安居乐业,各守礼法,社会秩序非常好(史书上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奸佞之人和刁民纷纷出逃;同时,孔子还通过外交手段,逼迫齐国将在战争中侵略鲁国的大片领地还给了鲁国。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 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堕三都的行动未能最终成功,但对强公室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孔子杰出的执政能力让齐国倍感威胁,于是为了挤走孔子,送了上120匹良马和80名女乐给鲁国诸侯。鲁国国君沉溺于此,连续三天没有上朝,到了祭祀之日,忘了分祭肉(这在那个时代是非常严重的事情)。孔子对鲁君大失所望,于是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孔子先后去了卫、宋、曹、齐、陈、蔡、楚等国。孔子虽然在各国都受到了尊重,但由于孔子以仁为核心,以礼为秩序,要求和谐,爱惜民力的政治主张和当时诸侯追求的霸道格格不入,孔子始终未能得到重用从而实施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68岁回到鲁国,鲁国国君对孔子相当礼遇,但依旧没有重用孔子。 孔子的政治理想在当时无法得到实施,但孔子之伟大在于“知其不可行而行之”,他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寄托于后世。孔子因而在回到鲁国之后停止了直接的政治活动,一面继续整理文化典籍,修订六经;一面广收弟子,大规模的开展文化教育事业,相传教授弟子3000余人,其中精通六艺的弟子有72人。 晚年,孔子的最得意弟子颜回不幸早逝,得意门生子路死于卫国内乱,儿子孔鲤亦早逝,孔子在“道不行”和这一连串的打击之下,笔者猜测孔子的身体健康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孔子于公元前479年农历二月十一日73岁时(72周岁)与世长辞。
block345
2010-08-11 · 超过19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16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6.7万
展开全部
◆孔子已经60多岁了,还在外面流浪。所以说,孔子周游列国,生活虽然无忧,壮志却自难酬,有的时候真的是一种说起来很伤感的旅程。
◆ 在孔子63岁那年,楚昭王听说孔子在陈国,准备聘请孔子。要到楚国去必须经过吴兵控制区,但孔子还是决定冒险以往。等待他的,是他平生最大的一次磨难。 在这次由陈去楚的路途中,要经过一段相当辽远的荒芜地区,人烟稀少,无处餐宿,一边是已离开陈国,一边却又还没有接上楚国,“无上下之交”(《孟子?尽心下》),为了躲避吴国军队,他们还不免要绕道行走。时间一长,无人接济,他们随身带的粮食吃完了,而楚国还没到。 《论语?卫灵公》载: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这个“病”,就是饿得趴下了,莫能兴,就是起不来了。可见当时的情况极其严重。 孔子“不怨天,不尤人,知我者其天乎!”他坦然面对一切,并把这一切看成是人生磨练和品行琢磨的机会,他依旧讲诵弦歌,抚琴吟唱。
◆ 孔子是肉体凡胎,但六十多岁的他,内心已然成圣。人间的一切魑魅魍魉,一切鬼蜮伎俩,一切小人暗算,命运摆弄,他都可以一笑置之:轻蔑成了他最好的武器。 桓魋要杀他,威胁他,他说: “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论语?述而》) 匡人要杀他。他又说: “天之来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 我有大德,我内蕴着人类的精神;我传斯文,我承担着绝大的使命,我既然有如此重大的历史使命,一个小丑桓魋,一群乌合匡人,能把我怎么样?这就是孔子的自信,这就是孔子对外来威胁的轻蔑。
◆ 甚至,当他的一个很糟糕的学生,后来被称为“圣门蟊螣”——蟊螣就是害虫——的公伯寮诽谤同门子路,导致孔子在鲁国堕三都行动失败,甚至导致孔子从司寇和摄行相事的职位上离任,使孔子一生中最大的现实政治理想化为泡影后,面对着激于义愤而要杀掉公伯寮的子服景伯,孔子仍然宽容大度地一笑: 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论语?宪问》) 仍然是付他人于轻蔑,付自己于命运! 这样的人,什么人能打败他?没有。 什么事能骚扰他内心的平静?没有。 所以,在这样的严峻考验面前,他仍然弦歌不绝。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