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线鱼是鲈形目(Perciformes)金线鱼科(Nemipteridae)金线鱼属(Nemipterus)的其中一个物种。体呈椭圆形,稍延长,侧扁,长可达35厘米,被小型栉鳞。分布于西太平洋区,包括日本、韩国、中国、菲律宾、印尼、越南、泰国、澳洲等海域,中国产于南海、东海和黄海南部,以南海产量较多。
- 色,鳍条较黑,细鳞,鳞片仅分布于体侧,背腹无鳞或少鳞乎嫌,鳞片呈黄色,有光泽,侧线呈金黄色,故名金线鱼。喜栖于水质清新的多石块的水域,由于视觉退化,嗅觉发达,怕阳光,所以多夜晚外出觅食,食性以植物性为主,主食植物种子,常出入湖泊沿岸有地下水流出的洞穴。在每年 4~5 月份,雌雄鱼集群溯入洞穴,在砾石上产卵、孵化。繁殖最佳温度为18~22℃,生存温度为 5~26℃。
金线鱼即金线鲃属 (Sinocyclocheilus) 鱼类,为中国特产珍稀名贵土著鱼种,也是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的
代表性鱼种,原记载仅产于云南,现已扩大分布于广西和贵州,明代以来即被誉为云南四大名鱼之首,在 《徐霞客游记》、 《滇南本草》、 《滇海渔衡志》 和 《新篡云南通志》 中均有记载,更有清代诗人师荔菲的 《金线鱼诗》 称其为“或应上官需,或诣高门送”的美味佳肴。滇池、抚仙湖、阳宗海和陆良中延泽是金线鱼的著名产地。目前,上述地区均已绝迹或几近绝迹,1986 年以来滇池中再也找不到滇池金线鱼了;阳宗海曾是以 70%产量著称的阳宗金线鱼也仅偶尔能见到 1~2 尾;陆良中延 泽过去年产 金线鱼30~40 t,由于水域变陆地,金线鱼已绝迹;抚仙湖残存的金线鱼已卖过每千克 2 000 元的高价。由此可见,云南金线鱼已处于濒临灭绝状态,1989 年滇池金钱鱼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名录,1998 年又被收录在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一书中。 [1]
形态特征
编辑
金线鱼体侧扁,纺锤形,体长 8~19 cm,背部隆起,额头略平或下凹,两对胡须。体背部灰黑色,腹部灰白
金线鱼(6张)
- 炸着吃即可
辅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