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彩色照片是怎么来的?摄影师是靠这个笨办法赢得市场吗?
晚清那时候有彩色照片吗?小编你忽悠吧?”我们每一次刊发晚清彩色老照片的时候,总有网友留言表示质疑。
其实网友的质疑是合理的。晚清确实没有彩色胶卷和相关摄影术,但当时的照相馆和摄影师也确实为顾客制作出了很多彩色照片。
年轻女子,雷蒙德·斯蒂菲尔德作品。
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呢?我们今天来说道说道这事,先给大家交代一个关键词:手工上色。
摄影术发明以后,人们找到了“复制”人物、自然景色和社会人文风貌的方式。但是,由于技术的限制,被“复制”的对象呈现出单调的黑白色,失去了真实世界的绚烂色彩,甚至还比不上绘画的色彩层次。
雷蒙德·斯蒂菲尔德作品。
因此,全世界所有的照相馆、摄影师以及顾客都希望获得彩色影像,让照片有更强烈的真实感和艺术感。
早在1840年代,摄影术刚刚普及的时候,照片手工上色工艺就开始被欧洲摄影师们所广泛使用。
摄影师借鉴了画家的方法,对人像照片进行手工上色(或者就是画家本人为之)。他们将阿拉伯树胶和颜料粉末混合在一起,使用细骆驼毛制作的刷子,蘸颜料在银版照片上进行涂绘。干燥之后,此前呈现为单一冷灰色金属影调的银版照片就变成了彩色。
1860年代之后,上色工艺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使用碳素工艺和重铬酸盐工艺添加色彩的照片。这两种方式操作过程极为繁琐复杂,但色彩的稳定性更强,呈现出来的画面也更为精美 。
据历史学者考证,晚清出现上色照片是在1870年代,比欧洲社会要晚。在上海开设照相馆的英国人威廉·桑德斯(Williams Sauders)可能是“中国第一位采用手工上色的摄影家”。他在原版蛋白照片上进行手工着色,反映了当时摄影彩色化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