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如何做到因材施教

 我来答
舒适还明净的海鸥i
2022-07-03 · TA获得超过1.7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8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9.4万
展开全部
   

    为什么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的无可救药的,直至最后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在读《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我找到了答案,读完之后我深深感觉教师的教学太需要智慧了,想当一名负责任的教师是需要自身不断学习的,在批判自己平常教学的同时,还要不断反思自己,修正自己,把书本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找方法、找规律,再写反思,最后达到内心的自我成长,对教育、对学生产生一种敬畏之心。

      言归正传,当学生在学习中出现这种情况时,是因为在脑力劳动的领域里,我们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个别对待那是不是就是因材施教呢?答案是肯定的。

      我们不妨打个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七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去提水,一个孩子提了五桶就精疲力尽了,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来20桶。如果我们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够20桶,那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说不定还会躺到医院里去。儿童从事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这样各不相同的。所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学生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名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我们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他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我们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任何一门学科的任何教学大纲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围的知识,而没有包含活生生的儿童。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应当善于确定:要通过怎样的途径,要经历什么样的阻碍和困难,才能引导儿童接近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水平,以及怎样才能在每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具体的实现教学大纲的要求。

      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这就是说在学习中,我们教师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那么在这种做法下所有学生都在前进,只不过有的人快一点,有的人慢一些。我们这样做就可以让孩子在学习中取得成就,让他真正的看见自己的劳动和努力,感受学习给他带来的精神上的满足和有所发现的快乐。这一点形象地说,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着“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蹊径。我们要爱护这条蹊径和这点火花。

    可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却忽略了这一点,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教,关注了那些接受知识能力强的孩子,却勿视了知识能力接受弱的孩子。我们常说这节课我完成了教学目标,我们有没有再深入的反思一下自己这节课的目标是那些知识能力接受强的孩子完成了,还是全班的孩子都完成了呢?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这对于没有深厚教学功力的我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我愿意在以后的教学中去尝试。打个比方:我们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就好比是一个目的地,我们教师只是负责把学生引向这个目的地,至于每一个学生如何到达,在于他自己的选择。他可以选择飞机、火车、公交车、出租车,就连步行也可以。最终每一个孩子都到达了这个目的地,只是每一个孩子所用的时间不同而已。这样的话每一个学生都在尽量靠自己的努力去达到目标。 让他自己去寻找获得知识的乐趣。

   

      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实际教学中,不仅仅去关注知识,还去关注生命学习的状态,我想我们不会再抱怨儿童在上课时调皮,做小动作……

心灵感悟:

读书能让自己知不足,从而努力读书。

读书是自我成长的阶梯,只要向上,没有人能阻挡你向上攀越的脚步。

朝向美好,定能遇见美好,遇见那个心之向往的自己。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