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体现了春联( )的特点

 我来答
刺任芹O
2022-09-29 · TA获得超过6.2万个赞
知道顶级答主
回答量:38.7万
采纳率:99%
帮助的人:8816万
展开全部

“新年纳余庆大,嘉节号长春”体现了讲究对仗的特点,以及不仅抑扬顿挫,而且和谐动听。

这是我国古代的第一副春联,由后蜀主孟昶亲撰的。上联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下联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

从字面上看,“新年”和“嘉节”都是偏正关系的合成词,意同:新的年节,美好的节日。“纳”是动词,“享受”之意;“号( hào)”在这里作名词解更为合适,意思是:这个佳节的名称叫春节;春节一到,春意便常在了。“余庆”对“长春”,前者是庆贺有余钱、有余粮等等;后者则是“享受先代为后代遗留下来的福泽”。



扩展资料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1000多年,到了五代时期,人们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夕,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964),学士辛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__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联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人们才使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清代,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占对视为雅事。书家们乐于以此酬应赠答,文人也喜欢将此雅悬斋壁,撰写楹联蔚然成风。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楹联的风俗。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