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谓在文言文里是什么意思
◎ 谓
谓 wèi
〈动〉
(1) (形声。从言,胃声。本义:告诉)
(2) 同本义 [tell]
谓,报也。——《说文》
人以谓霍氏。——《汉书·霍光传》。注:“告语也。”
太后明谓左右。——《战国策·赵策》
谓安陵君曰。——《战国策·魏策》
谓唐雎曰。
谓岛曰。—— 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3) 说 [say]
谓,说也。——《广雅·释诂二》
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楚辞·九章·怀沙》
请往谓项伯,言 沛公不敢背 项王也。——《史记·项羽本纪》
不可谓智。——《墨子·公输》
不可谓仁。
不可谓忠。
不可谓知类。
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诗·小雅》
(4) 评论 [ment on]
子谓 子贱:“君子哉若人!”——《论语》
(5) 称为 [name;call]
谓之文也。——《论语》
谓为三横。——《世说新语·自新》
谓之天门。——清· 姚鼐《登泰山记》
皆谓之天门。
(6) 又如:何谓(什么叫做);称谓
(7) 认为,以为 [think]
谓为信然。——《三国志·诸葛亮传》
皆谓已死。——《世说新语·自新》
太守谓谁。——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予谓菊。——宋· 周敦颐《爱莲说》
(8) 意料 [expect]
不谓严挺之乃有此儿也。——《唐语林》
(9) 援助 [help]
故节于身,谓于民。——《晏子春秋》
(10) 通“为( wèi)”。相当于“是” [be]
醉而不出,是谓伐德。——《诗·小雅·宾之初筵》
词性变化
◎ 谓
谓 wèi
〈名〉
意义;意思 [meaning]。如:何谓
◎ 谓
谓 wèi
<;连>
通“为”。因为 [because]
亦不以众人之观易其情貌,亦不谓众人之不观不易其情貌。——《列子》
啬之谓术也生于道理。——《韩非子·解老》
有一人不得其所,则谓之不乐。——《盐铁论·忧边》
2. 高二上册文言文(渔夫)翻译
渔父
渔 父作者:屈原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 *** 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该文章转自[学习网] 原文链接:
3. "翁"在文言文有什么涵义
翁
(1) (形声。从羽,公声。本义:鸟颈毛)
(2) 同本义
翁,颈毛也。——《说文》
鸟头上毛曰翁。翁,一身之最上。——唐· 玄应《一切经音义》
(3) 祖父 [grandfather]。如:翁翁(犹公公。老翁,多指祖父)
(4) 假借为“公”。父亲 [father]
翁,父也。——《广雅·释亲》
吾翁及汝翁。——《汉书·项藉传》
(5) 又如:翁媪(年老的父母。同“翁妪”)
(6) 夫之父或妻之父 [father-in-law]。如:翁婿(岳父和女婿)
(7) 泛称男性老人 [old man]
凡尊老,周晋秦陇谓之公,或谓之翁。——《方言》六
卖炭翁。——唐· 白居易《卖炭翁》
老翁逾墙走。——唐· 杜甫《石壕吏》
独与老翁别。
卖油翁。——宋· 欧阳修《归田录》
(8) 又如:塞翁失马;渔艄翁;翁翁(祖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翁甫(对老者的尊称);翁长(对老者的尊称)
(9) 对男性的敬称 [man]。如:字某曰某翁
另外,还有一个特别一点的用法是通假字:
通“滃”。腾涌
俞樾议:“翁当为滃。《文选·江赋》曰:‘气滃渤而雾杳。’翁博犹滃渤也,博与渤亦一声之转。”
4. 《设渔者对智伯》的文言文与意思
原文 智氏既灭范、中行,志益大,合韩魏围赵,水晋阳。
智伯瑶乘舟以临赵,且又往来观水之所自,务速取焉。 群渔者有一人坐渔,智伯怪之,问焉,曰:“若渔几何?”曰:“臣始渔于河中,今渔于海,今主大兹水,臣是以来。”
曰:“若之渔何如?”曰:“臣幼而好渔。始臣之渔于河,有魦鳣鰋者,不能自食,以好臣之饵,日收者百焉。
臣以为小,去而之龙门之下,伺大鲔焉。夫鲔之来也,从鲂鲤数万,垂涎流沫,后者得食焉。
然其饥也,亦反吞其后。愈肆其力,逆流而上,慕为螭龙。
及夫抵大石,乱飞涛,折鳍秃翼,颠倒顿踣,顺流而下,宛委冒懵,环坻溆而不能出。问之从鱼之大者,幸而啄食之,臣亦徒手得焉。
犹以为小,闻古之渔有任公子者,其得益大。于是去而之海上,北浮于碣石,求大鲸焉。
臣之具未及施,见大鲸驱群鲛逐肥鱼于渤澥之尾,震动大海,簸掉巨岛,一啜而食若舟者数十,勇而未已,贪而不能止,北蹙于碣石,槁焉。问之以为食者,反相与食之,臣亦徒手得焉。
犹以为小,闻古之渔有太公者,其得益大,钓而得文王,于是舍而来。” 智伯曰:“今若遇我也如何?”渔者曰:“向者臣已言其端矣。
始晋之侈家,若栾氏、祁氏、郤氏、羊舌氏以十数,不能自何,以贪晋国之利,而不见其害。主之家与五卿,尝裂而食之矣,是无异魦鳣鰋也。
脑流骨腐于主之故鼎,可以惩矣,然而犹不肯寤。又有大者焉,若范氏、中行氏,贪人之上田,侵人之势力,慕为诸侯,而不见其害。
主与三卿又裂而食之矣。脱其鳞,鲙其肉,刳其肠,断其首而弃之,鲲鲕迫胤,莫不备俎豆,是无异夫大鲔也。
可以惩矣,然而犹不肯寤。又有大者焉,吞范、中行以益其肥,犹以为不足。
力愈大而求食愈无厌,驱韩魏以为群鲛,以逐赵之肥鱼,而不见其害。贪肥之势,将不止于赵。
臣见韩魏惧其将及也,亦幸主之蹙于晋阳。其目动矣,而主乃慠然,以为咸在机俎之上,方磨其舌。
抑臣有恐焉,今辅果舍族而退,不肯同祸;段规深怨而造谋。主之不寤,臣恐主为大鲸,首解于邯郸,鬣摧于安邑,胸披于上党,尾断于中山之外,而肠流于大陆,为鱻薨,以充三家子孙之腹。
臣所以大惧。不然,主之勇力强大,于文王何有?” 智伯不悦,然终以不寤。
于是韩魏与赵合灭智氏,其地三分。 翻译 智伯消灭了范氏、中行氏之后,志向更大了,联合韩国和魏国围困赵国,水淹晋阳。
智伯瑶乘船侦察赵境,并且四处察看水的流向,务必要迅速攻取晋阳。 在一群捕鱼的人中有一个人坐着钓鱼,智伯觉得奇怪,问他,说:“你捕鱼有多久了?”他回答说:“我开始在黄河里捕鱼,过了段时间到海里捕鱼,如今您(决了汾水的堤岸)扩大这里的水,我因此来到这里。”
问:“你捕鱼的本领怎么样?”回答说:“我从小就喜欢捕鱼,开始我在黄河里捕鱼,那里有魦鱮鱣鰋等各种鱼,(它们)不愿自己寻找食物,因为喜欢吃我的鱼饵,我一天可以捕获上百条鱼。我觉得这鱼太小了,离开那里来到龙门山下面,等待大鲔鱼。
大鲔鱼来的时候,跟随而来的鲂和鲤鱼有几万条,(它们)垂涎流口水,跟在(鲔鱼)后面能吃到(它)。然而鲔饥饿的时候,也会返身吞食它身后的那些鱼。
(它在这时候)更加费尽力气,逆流而上,只希望成为螭龙。等遇到大石头,就在汹涌的波涛中横冲直撞,结果折断了鱼鳍磨秃了两边的翅,十分疲惫地翻倒跌落下来,只得顺着水流漂下,随着曲折的水势游动,冒冒失失,昏昏沉沉,绕着水中的暗礁浅滩转动,再也没有办法出来。
原来那些跟随而来的鱼群中的大鱼,开心地啄食它,我也空手就能抓到鱼了,但我还认为鲔鱼太小了。听说古时候有个叫任公子的渔人,他得到的鱼更大。
于是离开龙门前往大海,坐船向北到了碣石山,想在那里捕到大鲸。我的渔具还没有施放,就看见大鲸在渤海岸边驱赶着成群的鲛鱼,追逐着肥美的大鱼,掀起的浪涛震荡着大海,震动着大岛,鲸鱼一口吞掉了如船那么大的鱼几十条,勇猛向前,只顾贪吃而不肯停止,搁浅在北边的碣石山前,干枯而死。
原来被它吃的鱼,反过来一起吃它了,我又空手得到了鱼。我还认为(这鱼)太小了,听说古代有叫姜太公的渔人,他得到的更大,钓到了文王,于是我离开了大海来到了这里。”
智伯说:“今天你遇见我觉得怎么样?”打鱼的人说:“刚才我已经说了原因了。原先,晋的贵族,如栾氏、祁氏、郤氏、羊舌氏有几十家,他们都不能保存自己,是因为只知道贪图晋国的利益,却看不到其中的祸害。
您和五大家族,就将他们分割吞并了,这与魦鱮鱣鰋鱼的结果没有什么不同。他们的脑浆迸流、骨头腐烂在您的旧鼎中,可以引以为戒了,但是有的人还不肯醒悟。
还有大的呢,如范氏、中行氏,他们贪图人家的土地田亩,侵犯人家的势力,想成为诸侯,却看不见其中的祸害,您和三家又分割吞并了他们,像宰鱼一样剥掉他们的鳞,切碎他们的肉,挖掉他们的肠子,砍下他们的头并扔掉,连他们的子孙也像小鱼苗一样,没有不盛在盘子里的,这和那大鲔鱼没有什么区别。本来应该引以为戒了,然而有的人还是不肯醒悟。
更有大的,吞并范氏、中行氏,来扩大自己的地盘和势力,还觉得不够。力量愈。
5. 竭泽而渔的古文及意思
原文: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来年无鱼;焚薮(sǒu)而田,岂不获得?而来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译文:使河流干涸而捕鱼,难道会没有收获吗, 但第二年就没有鱼了;烧毁树林来打猎,难道会没有收获吗? 但第二年就没有野兽了。用欺骗和作假的方法,即使如今有用,以后却不会再有第二次了,这不是长久之计。
“竭泽而渔”的意思
比喻做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打算。由雍季提出竭泽而渔的想法。
扩展资料:
近义词:
焚薮而田: 薮,林薮,指山林和湖泽。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
杀鸡取卵:意思是为了要得到鸡蛋,不惜把鸡杀了。比喻贪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
反义词:
从长计议:慢慢儿地多加商量。现也形容从长远的角度考虑。
三思而行:反覆再三考虑,然后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