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来历及习俗是怎样的?
清明节的起源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个节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8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扩展资料:
清明节是中国的民俗。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之说。“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参考资料:清明节--青海频道--人民网
一种说法是,清明节始于周朝时期,是为表达对先祖的怀念和纪念而设立的。周朝的祭祀活动中,清明节是春季祭祀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也是祭祀先祖的节日。
另一种说法是,清明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汉武帝时期,为了纪念忠臣蔡伦,他在蔡伦墓前设庙祭祀,这就是清明节的前身。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明节逐渐演变为祭祀先人的节日。
在清明节期间,一些常见的习俗有:
1. 扫墓祭祖:这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人们清理墓地,祭奠逝去的亲人,并烧香、献花、放鞭炮,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缅怀。
2. 玩放风筝:清明节气候宜人,风和日丽,适合在户外玩耍。许多人会在这一天放风筝,寓意飘荡的风筝将烦恼与悲伤带走,也象征着祖先的灵魂随着风飘荡在天空中。
3. 吃清明粥:据传清明粥可返本还原、祛病延寿。清明节期间,也有很多人会像吃汤圆一样吃清明粥。
4. 踏青郊游:踏青郊游是清明节期间的另一种传统习俗。人们欣赏自然风景、放松身心,以迎接春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