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 综合文字、音韵、训诂等知识,发掘汉字、词语的涵义。
读书必先识字。学习文言文必先识字。而字包括形音义。要激发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首先必须综合文字、训诂等知识,讲清汉字的形音义,发掘汉字、词语的涵义。
《曹刿论战》中有一句小大之狱,虽不能查,必以情,学生把狱常误解为监狱,未能理解词语的古今异义。《说文》:狱,确也。从犬犬,从言。 犬犬,即两犬。朱骏声《通训定声》:狱,讼也。犬好斗,用两犬示相争;打官司要争是非曲直,故从言。狱为会意字,本指打官司,后引申为案件。打官司,往往有人会因犯法而入狱,故又引申为监狱。知道了狱字的形体和词义引申的轨迹,就不难理解上句的狱。
《陈情表》: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盘桓,徘徊不进的样子。徘徊,也可写作俳佪。盘桓、徘徊、彷徨都是叠韵连绵词,三词只是字形有异,而意义相同。连绵词不拘形体,读音相近意义就相同。
《鸿门宴》中有一句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数,有的学生读作shù,其实读shuò,义为屡次、多次。玦,《说文玉部》:玉佩也。从玉,夬声。玦是形声字。从夬得声的字有坚决之义,如决、玦。《白虎通》曰:君子能决断则佩玦。玦取坚决、果断之义。范增多次以目示意,除掉刘帮,项王仍犹豫不决,此时,他不得不以象征果断的玦暗示项王,早作决断。玦绝非他物可比。数、玦,写出范增的老谋深算,道出项王的优柔寡断。
讲清汉字的形音义,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字词、文章的理解。
二、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新课标鲜明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发挥学生的想象来增加他们学习的热情。记得我在上《木兰诗》时,学生对花木兰替父从军很感兴趣。当讲到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为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时,学生问:木兰为什么要辞官还故乡?在朝做官,为老百姓着想不是更有意义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起来。古代女子足不出户,替父从军本已是万不得已,花木兰又怎能留在朝中做官呢?又一同学说:怎么不可以,我就不信皇帝会治女英雄的罪!对,如果木兰表明身份留在朝中做官,说不定通过她的努力,在那个时期妇女就会解放,也不用忍受这么多年的屈辱了。好大胆的一个想象,学生们依然在争论着,我没有去争论结果,但一个想象的开放性的作业却已形成,于是,我写了以假如花木兰留朝做官为题的训练题目,同学们进入了更激烈的讨论。
三、教师必须做到三个坚持,把语文课上好上活。
(一)要坚持古为今用,避免脱离现实。学习文言文,并非让学生钻故纸堆,并非让学生满口之乎者也,成为孔乙己第二;而是服务现实。中学生常写错别字,应用六书理论可有效地减少错别字。初,衤有人写成礻。其实,初为会意字,指以刀裁衣,是制衣之始;故为 衤旁。而礻与祭祀有关,如祭、祀、神、祠等。人们常用到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但易将度读为dù,见读为jiàn,事实上,应该分别读duóxiàn。度是多音字,义为度量时读dù,义为揣测时读duó。见并非现的通假字,它也是多音字,有jiàn、xiàn两读。读xiàn时,义为显示、显露、出现、实现。《广韵》:见,露也。《集韵》:见,显也。《汉书•元帝纪》:天见大异。颜师古注:见,显露。事实上,见现是古今字:现字出现得较晚,大约在宋代才有出现之义。讲解这些与实际联系紧密的形音义知识,古为今用,化知识为能力,学生就不会产生古文无用论,必然能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要坚持循序渐进,避免拔苗助长。我们必须先让学生熟读一些有代表性的优秀文言文,掌握一定数量的实词和虚词,积累感性认识,正如常言所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此基础上,结合字词、课文,讲一些有关文言文的语音、文字、语法、古代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两者结合,理论可以简驭繁,实例可以使理论具体化。如《寡人之于国也》:数罟不入昘洿池、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洿,低地积水。洿、池意义相近,两字构成偏义复词,指池塘。庠、序,都指学校;殷代叫序,周代叫庠。两字同意,构成一词。《孔雀东南飞》:昼夜勤作息作,起、为。息,休息。作、息意义相反。由勤字可见,此处作息构成偏义复词,偏指作,指做事。由上述三例可见,两个词义相近、相同、相反的同音字可构成复音节词。事实上,此类例子颇多,如饥饿、思虑、琢磨、吝惜、动静等。这样,在总结用例的基础上简要讲解理论,有利于学生对词义、课文的理解。但若无感性认识作基础,过多的讲解理论,急于求成,学生只能囫囵吞枣,丧失对文言文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其结果只能是拔苗助长,事与愿违。
(三)要坚持追根溯源,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准。教师应该学而不厌,对语音、文字、训诂、语法、古代文化的知识都有所涉猎,遇到问题勤查《汉语大字典》等工具书,必要时就教于专家,不仅要知道流,还要知道源。只有如此,才能为有源头活水来, 才能深入浅出,将语文课上活,才能激发学生对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日、月指计算日期。《垓下之战》:项王乃复引兵而东。东指向东逃。日、月、东、本是名词,都用作动词。为何它们作动词呢?因为名词前有副词不遂修饰,正如现在的动词前有副词修饰一样。这样讲明缘由,通俗易懂,方可激发学生兴趣。
改变学生对文言文的态度,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之所在。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摈弃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机械记忆为理解记忆,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才能达到教师寓教于乐、学生乐有所学的效果。
读书必先识字。学习文言文必先识字。而字包括形音义。要激发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首先必须综合文字、训诂等知识,讲清汉字的形音义,发掘汉字、词语的涵义。
《曹刿论战》中有一句小大之狱,虽不能查,必以情,学生把狱常误解为监狱,未能理解词语的古今异义。《说文》:狱,确也。从犬犬,从言。 犬犬,即两犬。朱骏声《通训定声》:狱,讼也。犬好斗,用两犬示相争;打官司要争是非曲直,故从言。狱为会意字,本指打官司,后引申为案件。打官司,往往有人会因犯法而入狱,故又引申为监狱。知道了狱字的形体和词义引申的轨迹,就不难理解上句的狱。
《陈情表》: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盘桓,徘徊不进的样子。徘徊,也可写作俳佪。盘桓、徘徊、彷徨都是叠韵连绵词,三词只是字形有异,而意义相同。连绵词不拘形体,读音相近意义就相同。
《鸿门宴》中有一句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数,有的学生读作shù,其实读shuò,义为屡次、多次。玦,《说文玉部》:玉佩也。从玉,夬声。玦是形声字。从夬得声的字有坚决之义,如决、玦。《白虎通》曰:君子能决断则佩玦。玦取坚决、果断之义。范增多次以目示意,除掉刘帮,项王仍犹豫不决,此时,他不得不以象征果断的玦暗示项王,早作决断。玦绝非他物可比。数、玦,写出范增的老谋深算,道出项王的优柔寡断。
讲清汉字的形音义,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字词、文章的理解。
二、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新课标鲜明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发挥学生的想象来增加他们学习的热情。记得我在上《木兰诗》时,学生对花木兰替父从军很感兴趣。当讲到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为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时,学生问:木兰为什么要辞官还故乡?在朝做官,为老百姓着想不是更有意义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起来。古代女子足不出户,替父从军本已是万不得已,花木兰又怎能留在朝中做官呢?又一同学说:怎么不可以,我就不信皇帝会治女英雄的罪!对,如果木兰表明身份留在朝中做官,说不定通过她的努力,在那个时期妇女就会解放,也不用忍受这么多年的屈辱了。好大胆的一个想象,学生们依然在争论着,我没有去争论结果,但一个想象的开放性的作业却已形成,于是,我写了以假如花木兰留朝做官为题的训练题目,同学们进入了更激烈的讨论。
三、教师必须做到三个坚持,把语文课上好上活。
(一)要坚持古为今用,避免脱离现实。学习文言文,并非让学生钻故纸堆,并非让学生满口之乎者也,成为孔乙己第二;而是服务现实。中学生常写错别字,应用六书理论可有效地减少错别字。初,衤有人写成礻。其实,初为会意字,指以刀裁衣,是制衣之始;故为 衤旁。而礻与祭祀有关,如祭、祀、神、祠等。人们常用到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但易将度读为dù,见读为jiàn,事实上,应该分别读duóxiàn。度是多音字,义为度量时读dù,义为揣测时读duó。见并非现的通假字,它也是多音字,有jiàn、xiàn两读。读xiàn时,义为显示、显露、出现、实现。《广韵》:见,露也。《集韵》:见,显也。《汉书•元帝纪》:天见大异。颜师古注:见,显露。事实上,见现是古今字:现字出现得较晚,大约在宋代才有出现之义。讲解这些与实际联系紧密的形音义知识,古为今用,化知识为能力,学生就不会产生古文无用论,必然能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要坚持循序渐进,避免拔苗助长。我们必须先让学生熟读一些有代表性的优秀文言文,掌握一定数量的实词和虚词,积累感性认识,正如常言所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此基础上,结合字词、课文,讲一些有关文言文的语音、文字、语法、古代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两者结合,理论可以简驭繁,实例可以使理论具体化。如《寡人之于国也》:数罟不入昘洿池、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洿,低地积水。洿、池意义相近,两字构成偏义复词,指池塘。庠、序,都指学校;殷代叫序,周代叫庠。两字同意,构成一词。《孔雀东南飞》:昼夜勤作息作,起、为。息,休息。作、息意义相反。由勤字可见,此处作息构成偏义复词,偏指作,指做事。由上述三例可见,两个词义相近、相同、相反的同音字可构成复音节词。事实上,此类例子颇多,如饥饿、思虑、琢磨、吝惜、动静等。这样,在总结用例的基础上简要讲解理论,有利于学生对词义、课文的理解。但若无感性认识作基础,过多的讲解理论,急于求成,学生只能囫囵吞枣,丧失对文言文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其结果只能是拔苗助长,事与愿违。
(三)要坚持追根溯源,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准。教师应该学而不厌,对语音、文字、训诂、语法、古代文化的知识都有所涉猎,遇到问题勤查《汉语大字典》等工具书,必要时就教于专家,不仅要知道流,还要知道源。只有如此,才能为有源头活水来, 才能深入浅出,将语文课上活,才能激发学生对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日、月指计算日期。《垓下之战》:项王乃复引兵而东。东指向东逃。日、月、东、本是名词,都用作动词。为何它们作动词呢?因为名词前有副词不遂修饰,正如现在的动词前有副词修饰一样。这样讲明缘由,通俗易懂,方可激发学生兴趣。
改变学生对文言文的态度,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之所在。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摈弃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机械记忆为理解记忆,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才能达到教师寓教于乐、学生乐有所学的效果。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