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妃真的逃到了日本吗?
自古英雄与美女的身后事,都要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在这口口相传的过程中,掩盖真相的“穿井得人”事件屡见不鲜,尽是“三人成虎”的虚构故事。杨贵妃东渡日本,就是不愿接受现实的日本人,自欺欺人的“妄想”!在众多史料的佐证下,杨贵妃在马嵬坡逝世是无可争议的,而她是怎么死的却众说纷纭。
杨贵妃东渡的传说虽是日本人虚构的,却并非无稽之谈,主要是受两部文学作品的影响,即白居易的《长恨歌》和紫式部的《源氏物语》。
《长恨歌》中的“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字面意思是说:唐玄宗从四川返回长安的途中,在马嵬坡故地找不到杨玉环的尸身,这给日本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另外,又有诗句“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这说的是:唐玄宗派道士寻找杨玉环,在海上仙山寻得一个名叫太真的女子,与杨玉环很像。在日本人的理解中“海上仙山”就是日本,而“太真”则是杨玉环的法号。由此,就有杨玉环未死在马嵬坡而东渡到日本的联想。
与白居易同时代的阿倍仲麻吕,是谴唐使的佼佼者。他把白居易的诗歌传到了日本,在当地落地生根。二百年后,一位叫紫式部的女子成为白居易的“粉丝”,她写了世界第一部小说《源氏物语》。在这部小说的开篇就反复引用过《长恨歌》的句子,随着《源氏物语》在日本的传播《长恨歌》更是被世人熟知。由此,杨玉环在日本民间越传越神,如今日本山口现留有杨贵妃墓和五轮塔,以及杨贵妃观音像。甚至,竟有日本人自称是杨玉环的后人。
我们几乎可以断定,日本的杨玉环后人是假的。因为,杨玉环与李瑁结婚五年没有子嗣,与唐玄宗生活十一年也没有子嗣,可想而知杨玉环应该是没有生育能力。另外,李瑁与韦氏婚后,子嗣众多记录史册的有五儿二女,这可以排除李瑁不能生育的可能。
参考资料:《新唐书》、《源氏物语》
从正史上说,杨贵妃在马崽坡被唐玄宗赐死,就地掩埋在马崽坡。
但有一种说法称,杨贵妃和当时一个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吕关系很好,非常受他尊敬,于是在唐玄宗的贴身太监高力士和阿倍仲麻吕的秘密安排下,被赐死的是一个婢女,而真正的杨贵妃则由阿倍仲麻吕护送,一路渡海来到日本。
在日本的杨贵妃受到当时天皇的热情欢迎,因回唐无望,日本天皇将杨贵妃赐给同阿倍仲麻吕一同的遣唐使藤原刷雄。
关于杨贵妃东渡日本的传说,白居易著名的《长恨歌》中也有记载。
因当时日本对唐文化的推崇,杨贵妃在日本很受人尊重,后来她在日本开枝散叶,成为日本的祖先的一脉。
至今,在日本仍有关于杨贵妃的美好传说。
其实,杨贵妃东渡日本的说法是否属实,至今莫衷一是。但以当时马崽坡事件的实际情况来看,杨贵妃东渡日本的可操作性是值得怀疑的。
首先,马崽坡兵变是唐玄宗在逃难途中的临时事件,事情的发展在一瞬之间,外有唐军围困,怎么可能有时间安排和操作这样一件周密之事。
当时虽然日本和大唐已通使节,但航海远行受天气、季节、风向等的影响很大,抛开杨贵妃能不能离开马崽坡的围困,单从航海的角度考虑,即使登上日本船,也不见得能平安到达日本。
《长恨歌》对杨贵妃东渡日本的情节,也明显有幻想的成分,是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美好纯洁爱情噶然截止的遗憾结局的一种美好愿望。
杨贵妃能逃到日本去,那是很多杨贵妃粉一厢情愿的臆测而已。
在马嵬坡事变之中,所谓“六军不发无奈何,婉转蛾眉马前死”。在同为唐代诗人的白居易《长恨歌》里,明确说出了杨贵妃是被玄宗赐死。既然是“婉转蛾眉马前死”,哪来的东渡日本?
之所以产生“杨贵妃逃去了日本”之说,很大程度上就是被现代的影视剧情节所迷惑。
唐玄宗从四川回京后,成了太上皇,此时真的算得上物是人非。当时的杨贵妃已经一去不复返,下令赐死杨贵妃的三郎玄宗,此时也不再是皇帝。极大的地位落差之下,满怀郁闷的唐玄宗,想起了汉武帝会李夫人之说,也招来一个“方士”,试图以通神之术,以寻觅曾经的爱侣。
殊不知,唐玄宗之所以对杨贵妃念念不忘,我们倒不如认为,那是他对自己皇位的惦记而已。杨贵妃在日,自己是皇帝,何等威风?现在虽然还有个太上皇的称号,但境遇之悬殊,实在让他痛心疾首。
据说这个方士也“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在我国的传统里,人死之后,要不就成了仙,要不就下了地狱,但这两处地方都无法找到杨贵妃。也就暗示了,马嵬坡前,唐玄宗赐死她的“不正确性”了。
最后还是在“忽闻海上有仙山”而找到杨贵妃。或许,这就是后世传言杨贵妃跑到了日本的起源。
毕竟,在古代,日本被叫做扶桑,后来的东瀛。和我们神话传说里的“海上仙山”有点方位上的类似。于是便托词,说杨贵妃当年并没有自缢而死,而是被人偷偷救了出去,并漂流到了日本。
要知道,以唐代时期的航运技术,个人行为想要东渡日本,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唯有集体力量才能实现。比如日本排出的遣唐使之类,跟随而来的留学生,也都不是一个两个人的事情。
从艺术的角度看,杨贵妃没有死在马嵬坡而是去了日本,似乎给唐玄宗留下一线念想,也多了救赎的机会。但从事实衡量出发。当时三军哗变之下,杨贵妃本来就是唐玄宗推出来平息众怒的替罪羊,岂能成为漏网之鱼?
杨贵妃在马嵬驿真的死了吗?
如果真的死了,人们当然要抒发对一介掌握不了自己命运弱女子的同情。安史之乱说到底是朝廷的事,是皇帝的事,是社会矛盾长期积累所致。将这一切责任让一个女子来承担,这是男权社会男人们的集体阳痿,于是,千百年来,为杨贵妃打抱不平者多之。
其实不用等太久,白居易就写了长诗《长恨歌》,里面有: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其中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看到没有,白居易说,安史之乱之后,玄宗派人去马嵬坡寻贵妃尸骨,根本墓穴是个空的。听说海上有蓬莱仙境,虚无缥缈间,或许贵妃早已远离红尘俗世,已登仙界。在这蓬莱仙山上,真的有一个人,名号就唤做太真,其美丽的肌肤和花容月貌或许就是贵妃。
白居易此诗距安史之乱并不遥远,这首诗也绝对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杨玉环用生命为安史之乱买了单,可清醒和善良的人们不买账,他们同情杨玉环,为她编撰出各种不死的传说很容易理解。
那么,杨玉环究竟死没死呢?会不会东渡大海到了日本呢?其实,三个证明,说贵妃没死可信度不大。
一、安史之乱爆发,叛军逼近京城,玄宗带着杨氏姐妹和杨国忠,还有皇子皇孙和少量的亲信大臣,在禁军的保护下仓皇西逃。这些个天潢贵胄从未吃过这样的苦,禁军们其实也一样,何曾如此窝囊过?加上杨国忠等外戚平时威风耍过了头,一路疲于奔命,连吃的东西都没有。禁军先是就将怨气撒向了他,斩杨国忠成为禁军保护皇帝的第一个条件,此时的玄宗没有办法,先是斩杀杨国忠和贵妃的姐姐,这是禁军已经将安史之乱的罪过加在杨家人头上,他们继而提出杀贵妃的要求,面对有可能的军队哗变,唐玄宗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好赐死杨贵妃。杨玉环在最后一次礼佛后,自缢于马嵬驿。
军队提出了要求,皇帝执行完,禁军也是要检验的,所以,玄宗在生死存亡之间,选择了牺牲他最爱的女人杨玉环,连皇帝都保护不了自己的女人,这种特殊的情境下,又有谁能做得了偷天换日的事呢?何况面对情绪激动有哗变可能的禁军。杨贵妃死的消息不实,禁军不可能罢休。
二、就算是万分之一的可能说贵妃侥幸没有死,或者起死回生,或者被人顶替。她要想东渡日本,差不多是一个完不成的任务。唐朝有一个和尚鉴真东渡日本,前后花费十一年,经历了多次失败才最后成功。山河破碎之际,有谁有这么大的本事能将她安全地送往日本呢?
三、安史之乱之后,玄宗保住了性命,却没能保住皇位,太子登基,他不得已只有做他的太上皇。玄宗对杨贵妃念念不忘,派人到马嵬驿寻当年埋葬贵妃的坟墓,寻找者只带回了贵妃随身佩戴的一枚铜制香囊,尸骨早已归化于泥土。玄宗见到此物,不禁泪流满面,至此郁郁寡欢,晚年深陷思念贵妃的情绪里。玄宗的悲伤也证明了杨贵妃根本不可能还存活于世。
中国封建社会长期的男尊女卑,统治阶级却往往将自己的无能推向女人,说红颜祸水、说因为女人,君王从此不早朝。总之,女人不拥有权力,却要承担国家责任,想来十分的滑稽。
人民毕竟是朴素的,尽管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但朴素的价值观促使大家不愿意看到一个美丽又无辜的生命就这样牺牲,希望用自己美好的想象给美好一个出路,也是安慰所有人的心灵吧!
杨贵妃真的逃到了日本吗?
日本民间有关于杨贵妃没有死,还逃到了日本的传说,其实这完全是站不住脚,属于无稽之谈,那是日本人幻想出来的好事,只能是当笑话听一听就好了,稍稍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杨贵妃死于马嵬驿。无论是官方的正史,还是后世的文人,那都是写过这段历史;晚唐诗人李商隐的《马嵬》写得很清楚,里面就有这么两句:“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可见杨贵妃在当时是死了,晚唐距离杨贵妃生活的时代比较近,所以李商隐的诗很有说服力。
天宝十五年(756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当时的唐玄宗带着一班大臣,还有杨贵妃怆惶出逃,准备去四川躲避战乱,当他们逃往马嵬驿,也就是今天的陕西兴平一带,身边的将士哗变,认为是杨贵妃祸国殃民,最终唐玄宗听从了高力士的劝言,力求自何,生不由己以三尽白绫赐死了杨贵妃。
当然后世还有很多关于杨贵妃死亡的传说,例如被乱军打死说,死佛堂,还有吞金而亡,最为搞笑的还是日本,现在还弄了一个杨贵妃雕像,认为她逃往了日本,应当说这是完全不可能。日本人之所以会这么认为,大概也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当时的日本由于非常喜欢白居易的诗《长恨歌》,读过之后非常的喜欢,自然而然也就喜欢杨贵妃,最终才有了逃往日本一说。
最后总结:无论是《新唐诗》,还是《旧唐诗》里,那都有过明确的记载,所以杨贵妃写于马嵬驿,那是板上钉钉的事,不会再有另外的可能性,至少那个时候唐玄宗都自身难保,不可能保全的了杨贵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