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对于人生的意义
展开全部
中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我们从四面八方而来,原本相隔万里,素昧平生,却因为“大学”而相遇相知相识,好像事先约定,又好像不期而遇。然而我们并非践约而来,也不是偶然相逢。打个比方,“大学”近似于人生的岔路口,我们意气风发,沿着众多道路纷至沓来,在此聚集,然后择定新路,走向未来。
我这样说,并不是想抬高大学的重要性,将它作为一个人人生方向的转捩点。因为人生的岔路口有很多,对你来说,大学也许并不是最重要的那一个,沈从文仅高小毕业,却成为了北京大学——中国最高学府的教授。周恩来大学落榜,直到成为我们最敬爱的国家总理,也不过是高中学历。那个被梁启超,吴宓推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学贯中西,有“教授的教授”之称的陈寅恪在国外留学十几年,却仅毕业于只有高中程度的复旦公学。陈先生的侄子陈封雄曾问他:“您在国外留学十几年,为什么没有得个博士学位?”他回答说:“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只要能学到知识,有无学位并不重要。”以上我所举的三个例子,不是以武力征服,闻名于世的人物。恰恰相反,沈从文,陈寅恪的儒雅博学,周总理的谈笑风生,才辩无双,甚至于可以作为中国高校学问的代言人。所以知识学问不一定要通通取诸于学校,人生成败也不一定要论诸大学的优劣与否。大学——作为人生旅途中众多转折点的一个。我们在这里无法断定谁的未来前途无量,因为那同断定谁的未来日暮穷途一样荒诞不经。每个个体都是不同的,且具有能动性的,学生不是批量生产,统一规格,然后在大学里审核盖章的肉质产品。我始终相信,只要你不肯给自己的人生设限定义,那么任谁穷尽目光,也不能在大学这个岔路口上望见你的未来。
我不想将大学神圣化来讴歌颂扬,否则文字空洞泛泛,实在无从下笔。所以我举了沈从文先生等人的例子来表达我内心的感受,但是为免误解,我要自白一点,可以举个例子,梁启超说过:“只有读书可以忘记打牌,只有打牌可以忘记读书。”梁实秋关于梁启超打牌这件事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有任公先生的学问风操,可以打牌,我们没有他那样的学问风操,不得藉口。 ”所以我也想借此说一句,我们不是沈从文,陈寅恪,周总理,没有他们那样的学问风操,也不得藉口。我们不能说我们未来不会成为他们,但是他们没有谁一开始就把自己作为未来的伟人而不断的为自己寻求特权开脱,所以偏激的轻视大学的重要性,也是不可取的。我们不能过分夸大它对人生的意义,既要打破权威光环,强调个人能动性和无限的可能而又不能陷于极端情绪化的泥淖中。以审慎客观的姿态评判大学的意义,才能对自己如何在大学——这个人生的转折点中完成自我的蜕变和升华做出规划和评价。否则过度的鼓吹便接近粉饰,过度的苛责又流于毁谤,两者都是有失偏颇的。
什么是大学?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其实大学归根究底是一种人为创造的环境,“非谓有大楼之谓也”这种环境不是器具设施,校舍房屋等客观条件。“有大师之谓也”而是你在此遇到的文化偶像,可以谓之“大师”的人,这些大师的风骨操守是大学的精神面貌,也是“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大学,作为教育的场所,汇集学识渊博的大师作为榜样进行传道授业,又营造了一种孜孜为学的学术氛围,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人,尤其对年轻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谈完良师,谈谈益友。大学有许多社团活动,学生会有许多锻炼个人能力的工作。年轻人大多热血澎湃,愿意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新鲜领域中,这样在活动与工作中便不难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因此大学提供了如此便捷的一个平台,无须上下求索,便可以三五知己围炉团座,畅谈理想,互相激励奋进。如此一来,你周围的这些人与你便构成了一个阶层,这个相对封闭的阶层实际上在无形中重设了你的人生环境,并给了你选择未来环境的眼界和平台。
谈到眼界,我们不得不说大学生活对开阔人的眼界有重要意义。大学阶段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正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阶段。我们无法说大学使我们蜕变为一个成熟的人,我们只能说,我们人生中实现少年到青年的过渡时期,恰好就是在大学求学的时期。人生的帷幕被拉开,我们登上了大学这个舞台,给我们提供自由与追求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我们饰演的角色,说的台词,甚至是表演的价值,都由我们自己决定。我们拿什么跟别人不一样?清代蒲松龄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却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那不正是我们的现在吗?鸟最重要的是翅膀,而人最重要的是思想。所以我认为:大学是一个舞台,一个用来磨炼思想的舞台。一个自由的舞台,是一个人一生中最自由的时期。这个时期,我们由高中繁重的课业中解脱出来,由数不清的数学公式,化学方程式,英语语法,政治意义,历史事件……中挣脱出来,埋头于书本上那一堆密密麻麻的字符间,我们还来不及思考人生的方向和目标,成人世界漫无拘束的自由与职业,人生选择的压力便没有预演的向我们重重袭来。我们没有时间去责怪自己,只能在外部的巨大压力下迅速催熟。这一时期,大学的助力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大学要在短短的三四年间尽其所有的将我们以往十几年所缺少的人生阅历弥补上来,开阔我们的眼界——对现实世界而不是书本上的眼界,以便我们能在大学这个岔路口上做出正确的人生和职业选择。简而言之,大学里你遇到的人,读过的书,所做的工作,开阔了你的眼界,让你迅速明白你是什么样的人和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由此做出人生中第一个重要选择——职业的选择。
谈了大学作为一种人文环境对我们产生的无形影响,再谈谈大学作为一个高等教育组织具体教给了我们什么。安德鲁.阿伯特教授在芝加哥大学开学典礼上致辞说:“与其说大学教育教给你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使你受益终生的一般技能——无论用于读研究生、工作还是娱乐。批判性的阅读能力——使你对工作中复杂的行动方案进行清晰的阐述;必要的写作能力——使你清楚地向同僚阐明自己的观点;独立思考能力——使你避免人云亦云;以及终生学习的能力——使你轻松因对工作和娱乐中的不断变化。教育并不是教授具体内容,甚至也不是传授技能,教育是一种思维习惯或可称其为思想状态。他并不是你的附属品,而是与你浑然一体的。”
我们知道,安德鲁.阿伯特教授所阐述的这些能力,并非只能从大学教育中获取,换言之,大学教育并非是获取这些能力的唯一途径,但是却是最便捷的途径。可以说,大多数人走过的路不一定是最好的路,但少数人走过的路却往往是歧路。
牛顿说:“我看的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大学其实就是巨人的肩膀,我们不必累土以筑九层之台,只要肯攀登,大学便能成为你人生高度的完美基石。
我这样说,并不是想抬高大学的重要性,将它作为一个人人生方向的转捩点。因为人生的岔路口有很多,对你来说,大学也许并不是最重要的那一个,沈从文仅高小毕业,却成为了北京大学——中国最高学府的教授。周恩来大学落榜,直到成为我们最敬爱的国家总理,也不过是高中学历。那个被梁启超,吴宓推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学贯中西,有“教授的教授”之称的陈寅恪在国外留学十几年,却仅毕业于只有高中程度的复旦公学。陈先生的侄子陈封雄曾问他:“您在国外留学十几年,为什么没有得个博士学位?”他回答说:“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只要能学到知识,有无学位并不重要。”以上我所举的三个例子,不是以武力征服,闻名于世的人物。恰恰相反,沈从文,陈寅恪的儒雅博学,周总理的谈笑风生,才辩无双,甚至于可以作为中国高校学问的代言人。所以知识学问不一定要通通取诸于学校,人生成败也不一定要论诸大学的优劣与否。大学——作为人生旅途中众多转折点的一个。我们在这里无法断定谁的未来前途无量,因为那同断定谁的未来日暮穷途一样荒诞不经。每个个体都是不同的,且具有能动性的,学生不是批量生产,统一规格,然后在大学里审核盖章的肉质产品。我始终相信,只要你不肯给自己的人生设限定义,那么任谁穷尽目光,也不能在大学这个岔路口上望见你的未来。
我不想将大学神圣化来讴歌颂扬,否则文字空洞泛泛,实在无从下笔。所以我举了沈从文先生等人的例子来表达我内心的感受,但是为免误解,我要自白一点,可以举个例子,梁启超说过:“只有读书可以忘记打牌,只有打牌可以忘记读书。”梁实秋关于梁启超打牌这件事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有任公先生的学问风操,可以打牌,我们没有他那样的学问风操,不得藉口。 ”所以我也想借此说一句,我们不是沈从文,陈寅恪,周总理,没有他们那样的学问风操,也不得藉口。我们不能说我们未来不会成为他们,但是他们没有谁一开始就把自己作为未来的伟人而不断的为自己寻求特权开脱,所以偏激的轻视大学的重要性,也是不可取的。我们不能过分夸大它对人生的意义,既要打破权威光环,强调个人能动性和无限的可能而又不能陷于极端情绪化的泥淖中。以审慎客观的姿态评判大学的意义,才能对自己如何在大学——这个人生的转折点中完成自我的蜕变和升华做出规划和评价。否则过度的鼓吹便接近粉饰,过度的苛责又流于毁谤,两者都是有失偏颇的。
什么是大学?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其实大学归根究底是一种人为创造的环境,“非谓有大楼之谓也”这种环境不是器具设施,校舍房屋等客观条件。“有大师之谓也”而是你在此遇到的文化偶像,可以谓之“大师”的人,这些大师的风骨操守是大学的精神面貌,也是“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大学,作为教育的场所,汇集学识渊博的大师作为榜样进行传道授业,又营造了一种孜孜为学的学术氛围,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人,尤其对年轻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谈完良师,谈谈益友。大学有许多社团活动,学生会有许多锻炼个人能力的工作。年轻人大多热血澎湃,愿意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新鲜领域中,这样在活动与工作中便不难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因此大学提供了如此便捷的一个平台,无须上下求索,便可以三五知己围炉团座,畅谈理想,互相激励奋进。如此一来,你周围的这些人与你便构成了一个阶层,这个相对封闭的阶层实际上在无形中重设了你的人生环境,并给了你选择未来环境的眼界和平台。
谈到眼界,我们不得不说大学生活对开阔人的眼界有重要意义。大学阶段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正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阶段。我们无法说大学使我们蜕变为一个成熟的人,我们只能说,我们人生中实现少年到青年的过渡时期,恰好就是在大学求学的时期。人生的帷幕被拉开,我们登上了大学这个舞台,给我们提供自由与追求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我们饰演的角色,说的台词,甚至是表演的价值,都由我们自己决定。我们拿什么跟别人不一样?清代蒲松龄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却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那不正是我们的现在吗?鸟最重要的是翅膀,而人最重要的是思想。所以我认为:大学是一个舞台,一个用来磨炼思想的舞台。一个自由的舞台,是一个人一生中最自由的时期。这个时期,我们由高中繁重的课业中解脱出来,由数不清的数学公式,化学方程式,英语语法,政治意义,历史事件……中挣脱出来,埋头于书本上那一堆密密麻麻的字符间,我们还来不及思考人生的方向和目标,成人世界漫无拘束的自由与职业,人生选择的压力便没有预演的向我们重重袭来。我们没有时间去责怪自己,只能在外部的巨大压力下迅速催熟。这一时期,大学的助力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大学要在短短的三四年间尽其所有的将我们以往十几年所缺少的人生阅历弥补上来,开阔我们的眼界——对现实世界而不是书本上的眼界,以便我们能在大学这个岔路口上做出正确的人生和职业选择。简而言之,大学里你遇到的人,读过的书,所做的工作,开阔了你的眼界,让你迅速明白你是什么样的人和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由此做出人生中第一个重要选择——职业的选择。
谈了大学作为一种人文环境对我们产生的无形影响,再谈谈大学作为一个高等教育组织具体教给了我们什么。安德鲁.阿伯特教授在芝加哥大学开学典礼上致辞说:“与其说大学教育教给你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使你受益终生的一般技能——无论用于读研究生、工作还是娱乐。批判性的阅读能力——使你对工作中复杂的行动方案进行清晰的阐述;必要的写作能力——使你清楚地向同僚阐明自己的观点;独立思考能力——使你避免人云亦云;以及终生学习的能力——使你轻松因对工作和娱乐中的不断变化。教育并不是教授具体内容,甚至也不是传授技能,教育是一种思维习惯或可称其为思想状态。他并不是你的附属品,而是与你浑然一体的。”
我们知道,安德鲁.阿伯特教授所阐述的这些能力,并非只能从大学教育中获取,换言之,大学教育并非是获取这些能力的唯一途径,但是却是最便捷的途径。可以说,大多数人走过的路不一定是最好的路,但少数人走过的路却往往是歧路。
牛顿说:“我看的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大学其实就是巨人的肩膀,我们不必累土以筑九层之台,只要肯攀登,大学便能成为你人生高度的完美基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