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经济
2020-01-17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6.1.1 信息经济的概念和特征
在信息生命周期全过程中都需要人的参与,需要人、财、物等资源的消耗和支持,并在信息活动中可以为信息使用者带来经济价值。因此,可以说信息具有商品所应具备的最基本要素:价值和使用价值。由此可以认为,信息本身就是一种商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信息在买卖、交换的过程中,形成了信息市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产品和服务的商业化程度也迅速提高,信息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信息产业逐渐形成,从而产生了信息经济(Information Economy)。
美国的马克卢普(F.Machlup)和波拉特(M.U.Porat)以信息生产和使用中的转化过程为视角,将信息经济定义为国民经济中所有与信息从一个模式向另一个模式转换有关的经济活动领域。我国学者马费成教授认为信息经济是指信息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转换的相关经济活动的总称。
美国经济学家兼企业家霍肯(P.Hawken)则以信息所带来的好处为视角,认为信息是减少产品和劳务中的物质消耗,提高其中的智能和信息比重的经济。该定义体现了每一件商品或服务中都包含物质和信息两种成分的观点。当物质的比重大于信息的比重时,就是传统的“物质经济”,反之则是“信息经济”。也就是说,信息经济是指依靠更多的知识和信息,生产出物质和能源消耗更少、质量更好的产品的经济。
我国学者乌家培教授从宏观和中观两个层次分别定义了信息经济。从宏观层次上,信息经济是以现代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为物质基础,信息产业起主导作用的基于信息、知识、智力的一种新型经济;从中观层次上,信息经济是指信息经济部门、信息经济活动,不涉及农业、非信息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等其他经济部门。
汇总以上各方观点,可将信息经济的定义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把信息经济看做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部门,即信息产业经济,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区别;第二类是把信息经济看做是一种社会经济结构,即从经济中信息与物质的比重,以及信息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能耗比等方面来对信息经济进行界定。
信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经济形态,与传统经济形态不同,具有如下特征:
(1)信息成为生产要素之一。在传统经济学中,生产三要素是劳动力、资金和土地(又称生产资料)。19世纪前后,西方发生了一系列技术变革使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很多学者将“技术”作为生产要素之一,组成“生产四要素”。20世纪以来,随着进入信息社会,人们逐渐对信息的作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一些学者认为生产要素应该包括劳动力、资金、土地、技术和信息,即“生产五要素”。
(2)信息成分比重大的产品或服务占据主导地位。在社会产品或服务的生产过程中,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采用,同时社会产品或服务中信息的搜集、传输、加工、使用等过程也需要支付一定成本。因此,在社会产品或服务的成本构成中,信息所占的成本比例越来越大。有些情况下,信息与物质一起构成了产品或服务。有时,信息本身就是一种产品或服务。
(3)信息市场和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信息产品或服务的交易需要,信息市场逐渐形成,并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结构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日益成熟的信息市场环境下,信息产品或服务的交易量越来越大,信息产业逐渐发展壮大并独立出来,成为一种新兴产业。
6.1.2 信息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信息经济学是信息科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6.1.2.1 信息经济学的形成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前)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由于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信息投入所占比例不高,信息的更新速度非常慢,信息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不大,从而使物质经济在社会经济结构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兴起,信息经济和信息产业得到发展,使得信息经济学被逐渐被关注起来。1959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马尔萨克(J.Marschak)发表了《评信息经济学》一文,标志着信息经济学的诞生。6.1.2.2信息经济学的初步发展阶段(20世纪60~70年代)
在这一阶段,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分为两条主线:宏观信息经济学和微观信息经济学。
宏观信息经济学又称情报经济学、信息工业经济学,以马克卢普(F.Machlup)和波拉特(M.U.Porat)为代表人物。1962年,马克卢普在其《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一书中,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这是一部奠基性的、具有国际影响的、在宏观信息经济学中影响最大的信息经济学著作。
微观信息经济学又被称为理论信息经济学,以斯蒂格勒(Gorge J.Stigler)和阿罗(K.J.Arrow)为代表人物,是从微观的角度入手,研究信息的成本和价格,并提出用不完全信息理论来修正传统的市场模型中信息完全和确知的假设,并重点考察运用信息提高市场经济效益的种种机制。1961年,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勒在美国《政治经济》杂志上发表了著名论文《信息经济学》,研究了信息的成本和价值,信息对价格、工资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的影响,并第一次将信息作为经济活动的要素和经济运行的机制加以研究。
在这一阶段,出版了大量有关信息经济学的论著,如美国的约维兹(M.Yovits)、英国的爱尔金森(J.Ilkeson)等。1976年,美国经济学会在经济学分类中首次列出了信息经济学,1979年首次召开了国际信息经济学学术会议,为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国际性论坛。
6.1.2.3 信息经济学的成熟与蓬勃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20世纪80年代以后,信息经济学理论日益系统化、逻辑化,各方面研究更加深入,并有多项成果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逐步成为当前最活跃的研究领域。
1983年,美国经济学家罗默(Paul Rome)提出应把信息当作一种生产要素,重视信息在经济中的作用。罗伯特(Robert)、保罗(Paul)等人通过大量实证研究,认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不均的原因不在于有形资本的多寡,而在于无形资本(如知识、教育、信息)的差异。2001年、2005年、200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都授予了在信息经济学作出杰出贡献的经济学家们。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引进并接受信息经济学这一新兴学科。一般通过邀请外国信息经济学家来华讲学和翻译有影响的信息经济学著作等方式,将国外信息经济学研究成果传入我国。
6.1.3 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6.1.3.1 信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信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主要是探讨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学科体系、学科性质、相关学科、发展规律、发展历史、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等。
6.1.3.2 信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信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主要探讨信息不完全与不对称原理、信息共享与再生原理、信息公共物品原理、信息商品化原理、信息产业边际收益递增原理等基本原理的内容和应用范围。
6.1.3.3 博弈论和非对称信息经济学理论
博弈论和非对称信息经济学理论主要探讨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信息不确定与预期效用理论、信息不确定与实物期权理论、不确定性下的信息决策、委托-代理关系、信息不对称下的最优激励合同、委托-代理关系的多阶段博弈动态模型、道德风险与锦标制度、逆向选择与信号传递等。
6.1.3.4 信息商品
信息商品的研究着重探讨信息商品的需求与供给及其供需平衡、信息商品的消费过程与消费效益、信息商品的成本与价值、信息商品的定价策略与定价方法等。
6.1.3.5 信息市场
信息市场的研究主要探讨信息市场的内涵与特征、信息市场的功能与作用、信息市场的运行机制、信息市场的管理等。
6.1.3.6 信息资源及其配置
信息资源及其配置方面的研究主要探讨信息资源的构成与特征、信息资源的功能与作用、信息资源配置的目标与原则、信息资源配置的层次和内容、信息资源配置的机制与模式、信息资源配置的效益与评价等。
6.1.3.7 信息产业
信息产业的研究主要探讨信息产业的含义和特征、信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信息产业的产业结构、信息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
6.1.3.8 信息经济学发展问题
作为新学科的信息经济学,无论是研究领域、研究内容还是学科体系都尚未成型。因此,需要将信息经济学看做是一个动态体系,随着社会进步和环境改变,需要不断完善信息经济学的体系。如近年来出现的网络经济学、电子商务经济学、信息生态经济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