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兄弟》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都说余华的《兄弟》可以和他的《活着》相提并论,读罢给我的感觉确实是这样,小说的开头,令人瞠目结舌,又叫人匪夷所思,不禁在想这样的小说是难等大雅之堂的,可以说是不明所以,但接下来的几百页确是颠覆了我对他的看法,人情的冷漠(宋平凡死在火车站三个小时无人理会,六七岁李光头宋刚饥肠辘辘两三天无人问津)锋利的流言(什么老屁股就会生下小屁股,什么苏周会成为继苏妹之后的第三个苏妈)思想的禁锢,但随之而诞生的是坚实的亲情(母亲李兰在丧夫(加一)之后任然挑起整个家的大梁,以及临终前的向宋刚托孤),牢固的爱情(宋平凡隐瞒自己被批斗的事实,以及为了一个对李兰的承诺冒死走出狱中;另外就是小关剪刀和河边洗衣服的姑娘)真切的友情(宋刚之于李光头的大白兔奶糖事件以及盒饭事件;李光头之于宋刚的药费事件)很写实的也很讽刺记录了文革前期大众的生活情况 对于李光头地痞无赖式的市井小民,有着极强的逆境生存能力这种人设,喜忧参半,狡猾奸诈,仗“义”欺人,唯利是图,甚至可以说是恬不知耻(偷看,并以此作为商业资本;因何林红之事以“情义”二字为要挟;发迹之后举行的处美人大赛以及在宋刚之后和林红的种种)但也不是完全不可取,李光头还是挺重情重义的(为送母亲去拜祭继父宋平凡做的种种,以及在“成功”之后不忘他们兄弟之间的感情,主动甚至隐瞒帮助)他非常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带有针对性带有目的性的去完成自己的目标(改组福利厂;成立废品公司至最后拓展自己的商业领域),总而言之,对于李光头喜欢是大于对他的厌恶的,年幼丧父(因偷看掉厕所),在那种环境下,可以想象他的童年是在嘲讽和鄙夷中过来的,可能是由于年幼少了某一种特殊的情感,因为害怕失去所以特别想保留,才造成了这种人物性格,从某种方面,特别喜欢他这种性格(与人品无关),正是我们所缺乏的,拘泥于各种束缚,总是顾忌于别人怎么看自己,怎么样才能博得大家的认可,活在别人的言语和认知当中,似乎只有得到所有人的认同了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试问生而为人,博得大部分人的认可固然重要,但是这是我们想要的全部吗?在此之中迷失了自我,丢失了个性,我还是我吗?但是这种随性率真在这种带着面具为生而活的社会却显得格格不入,惟愿在卸下面具和伪装之后,可以无所顾忌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用在乎别人的看法与观点,在自己的一方净土之中,做自己想做的人宋刚可以说是继承了他父亲宋平凡的大成,无论是容貌还是人品都无可挑剔,一个完美男人的人设,但是唯一没有遗传的就是他父亲的那一份刚韧,坚毅与果断,典型的一个“好人”形象,倔强清高的好人,没有正确的给自己定位,一味的注重感情而丢失自己的原则,对于自己所喜欢的人事不敢去争取,只知道一味的退让,任人摆布,缺乏自己的理性判断,另外就是过分的固执和怯弱(对于固执我仅代表个人观点)面对来自兄弟诚挚的帮助,他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去胜任以及没有脸面去接受这份工作,活脱脱的一个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形象(对此不由的想起了阿斗)总体给我的感觉就是缺乏一种作为男子汉的锐气,没有主见,一味的讨好,一味的顺从,一味的付出,甚至到死他也还是选择成全李林二人,一生就是没有原则的实现继母李兰的托孤遗愿,但我不认为这是一种孝顺,不是一种情义,即使是,我觉得也是荒唐可笑的,我就暂且给他定义为一种责任吧。做了这么多,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我也只能说他是一个好人,一个大大的好人。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