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可以吃蛇?
蛇是保护动物,政府不允许捕杀和吃蛇。
2003年国家林业局发布了《商业性经营利用驯养繁殖技术成熟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单》,2004年进一步发布了《关于促进野生动植物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对野生动植物野外资源实行普遍保护,禁止或严格限制猎捕野外资源直接用于商业性利用,并严禁以食用为目的猎捕野生动物。
上述要求使得中国绝大多数餐饮企业停止了经营蛇类菜肴的活动,极大降低了蛇类资源消耗量。国家林业局、卫生部、工商总局、食品药品监管局、中医药局五部门于2007年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赛加羚羊、穿山甲和稀有蛇类资源保护和规范其产品入药管理的通知》。
明确要求停止野外猎捕蛇类活动,引导和规范蛇类人工繁育活动,并对库存蛇类原材料进行核查、登记造册、标准化封装和定点保管,还限定了蛇类原材料使用范围,确定了宏观控制资源消耗总量的措施,对含蛇类成分制品实行专用标识管理制度。
与此同时,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执法监管力量不断加强,建立了以森林公安、野生动物保护行政管理体系为主,工商、海关等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的执法体系,经常性开展执法检查和专项打击行动,有效遏制非法猎捕和经营利用蛇类及其他野生动物势头。
扩展资料:
蛇类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不仅可以药用和食用,而且是中国民族乐器二胡等的重要原材料。中华民族是最早认识和利用蛇类资源的民族。
早在2000年前的中国医药学著作《神农百草》就记载了部分蛇类产品的药用功效,《本草纲目》记载的药用蛇类达十余种。
中国民族乐器中使用蟒皮的除二胡外,还有三弦、手鼓等。二胡的历史可追溯到1000多年以前,三弦和手鼓的历史也可追溯到500年以前。
在蛇类资源利用上,不单单是中国的蛇类资源利用历史悠久和需求巨大,而且其他一些国家对蛇类资源也有着相当大的利用量。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是蛇类出口大国之一,这也从另一方面影响着中国蛇类野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蛇
2022-07-01
蛇以青蛙、老鼠等野生动物为食,体内含有寄生虫较多,由于寄生虫生命力极强,高温加热环境下也不能将其全部杀死,如果人类食用后,寄生虫有可能会寄生到人体,大量吸收维生素,与宿主争夺营养,还会对宿主组织器官造成损伤。
如进入人体中枢神经系统,会引发阵发性头痛、癫痫作、抽搐、偏瘫、肢体麻木、昏迷、喷射性呕吐、视物不清等症状。此外,裂头蚴寄生在人体内,还会直接毒害或损伤人体组织,导致细胞变性坏死等。
2、造成生态环境破坏
蛇是在自然生态环境方面有非常之重要的作用。蛇是在大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它们通过食物链的关系、互相来制衡。如果大量捕捞食用,会造成食物链的环节出现问题,对生态系统的平衡会受到严重的破坏。
3、从健康角度来讲,不宜吃蛇
蛇因生活环境问题导致周身长满寄生虫。并且一般的烹饪方法不宜杀死这些寄生虫,人使用后会导致交叉感染。另外过渡的食用野味也会更容易导致病毒的进化,使那些人类本不该得的疾病对人体也产生伤害,比如非典。同时毒蛇的毒性较强,捕捞或食用时如果不注意,容易中毒对人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
4、蛇的药用价值
蛇类具有重要的要用价值,不宜大量捕捞食用,早在2000年前的中国医药学著作《神农百草》就记载了部分蛇类产品的药用功效,《本草纲目》(李时珍,明代)记载的药用蛇类达十余种。
扩展资料
蛇的生活习性
蛇是一种体温随气温而变的变温动物,喜暖怕寒,因为蛇本身没有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来产生和维持恒定的体温。
蛇类活动的最适温度是20~30℃,在这适宜范围内蛇的生长速度也随气温上升而直线上升。例如有一项研究结果是,在18℃、23℃、28℃温度下,眼镜蛇成蛇月增重量分别是64.7、72.7、94.3克(幼蛇相差更大)。但超过35℃左右就会厌食、生病,40~45℃以上迅速死亡。
空气湿度对蛇类也有很大影响,一般以50~70%为宜。过高易患霉斑病、肺炎等,南方死亡率较高;过低(例如北方春旱期)则因水分蒸发过快不利于蜕皮(尤其是孕蛇),影响它继续生长,甚至造成死亡。“蛇过道,大雨到”,也是因为雨前气压低、湿度大,蛇感到不适到处乱跑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