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理解阅读法的方法
运用理解阅读法示例
下面是一篇文章里的三个片断:
人们没有理由不把我们这个时代叫做统计时代。“统计学”这个词的含义深广。统计学是一种搜集数字的方法,通过它可以把采用一定方式所得到的数字和能够说明某种现象的数字集中起来;它又是一门专门的社会经济科学;它还是在社会科学界和自然科学界广泛应用的一种科学方法。
新闻记者如果离开了统计学,对许多题目就无法报道。例如,有关人口问题的所有文章无一不是依靠统计学。报道人口问题的文章之所以相当少,是因为许多新闻记者缺乏统计知识,不懂得对这个问题应当从何下手。读者们常常对数字概念不甚了解。有个例子充分说明了问题。谁能没有听到和亲自用过“平均寿命”这个词呢?大多数读者以为,这个词的意思是指一个时期的平均死亡年龄。但是,这个词的真正概念却应当是:某一年所生的人的平均寿命。根据这种情况,这一代人的死亡率,也就是这一年出生的人的死亡率。这样说来,这个数字是确切的,又是假定的。这三段文字中都有一些关键性词语,准确迅速地找出它们,是确定判断和理解意图的关键。下面按理解阅读训练的三个步骤列出参考答案。
怎样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理解知识有三级水平,低级水平的理解是指知觉水平的理解,就是能辨认和识别对象,并且能对对象命名,知道它“是什么”;中级水平的理解是在知觉水平理解的基础上,对事物的本质与内在联系的揭露,主要表现为能够理解概念、原理和法则的内涵,知道它是“怎么样”;高级水平的理解属于间接理解,是指在概念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达到系统化和具体化,重新建立或者调整认知结构,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并使知识得到广泛的迁移,知道它是“为什么”
理解力是衡量学习效益的重要指标,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整体思考的能力。
学习需要借助积极的思维活动,弄清事物的意义,把握事物的结构层次,理解事物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需要对学习材料作整体性的思考。因此,个体应该培养自身的全局观点,考虑问题要从大局出发,着眼于整体问题的解决。这是因为整体思考能力的强弱影响着个体的学习效果。
2、 洞察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中,我们需要不断地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对问题要具有洞察力。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刻的理解学习的材料,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3、 想象力、类比力。
正如想象可以让知识插上翅膀一样,想象力可以让个体学习知识的能力得到飞升。而类比力是将同类事物进行比较的能力。同类事物具有相似之处,也具有相异之处,对其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4、 直觉力。
直觉力是个体学习能力达到一定程度而展现出来的一种能力。有些东西是要靠直觉把握的,学习有时也要靠直觉。直觉力高低对学习效果好坏有时也起重要作用。
5、解释力。
即解释经验现象的能力,也就是运用观念进行逻辑推演的能力。学习需要将学到的知识经过概念、判断、推理的抽象思维过程转化为自身的一种东西,并能对其进行合理的解释:能否对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解释,是判断一个人理解力高低的最重要标准。
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一般来自一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通过亲自实践获得大量感性知识,然后通过思考上升为理性知识,这些构成了个人知识的一小部分来源。
另一方面:则是直接把人类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继承过来,把社会的知识转化为个人的知识,这是中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或大部分来源,正如恩格斯所说:“每一个体都必须亲自去体验,这不再是必要的了;他的个体的经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由他的历代祖先的经验的结果来代替。”在继承知识的各条途径中,可以说阅读是一条主要途径。
实际上,在校学习时,仅仅依靠上课是无法理解全部知识的。可以说,学生时代的学习一天也离不开阅读,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要用书,离开书,离开阅读,学习就会十分困难。要知道,老师上完课就走了,而书籍却始终伴随着我们。
中学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代,要珍惜这无忧无虑、精力充沛的宝贵时光。要充分利用这一阶段多读点书,多继承点人类的宝贵知识财富,为一生的事业打下雄厚的基础。同时在阅读活动中增长起来的阅读能力,将为一生中不断地自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阅读需要哪些条件呢?
1)要掌握常用的字、词、句、段、篇的基本知识
阅读就是要通过与字、词、句、段、篇打交道,从中获取知识,如果不掌握这些知识,那么,阅读就变成看“天书”了。中学生如能掌握5000个字,阅读一般文章就问题不大了。有的学生之所以阅读能力差,就是因为没掌握足够数量的字、词(主要是实词)和词组的表达概念,而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句是用词按一定的语法规律联结而成的语言单位,一般用来表达判断,表达相对完整的思想。对句的理解不单要求掌握词义,还要求掌握语法。没有语言,思维就不存在了,由此可见,阅读的重重困难,往往是由不识字词,看不懂句子的意思带来的。因此认真学好语文,在阅读中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是十分重要的。
科学家用他们的亲身体会,明确地指出了学好语文的重要性。
有一位数学家说:“很难想象一个文理不通、错字连篇的人,能把逻辑严谨的数学内涵表达出来。”著名数学家苏步青说:“我从小打好的语文基础,对我学习其他学科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我还觉得学好语文对训练一个人的思维很有帮助,可以使思想更有条理。这些,对我后来学好数学都有很大好处。”人们赞誉苏步青为“数学诗人”。
2)要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
不掌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就会给阅读带来很多不方便,甚至困难重重。有人说,到了21世纪,如果不懂生物化学,不懂生态学,可能连报纸都看不懂。现在报上经常出现“生态平衡”、“生态系统”、“遗传工程”、“基因”等专用名词,不少人似懂非懂,就是因为缺乏高中生物的基础知识。可见,要想在现代化社会里提高阅读能力,必须尽快掌握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行。
3)要会用工具书
在阅读时难免有些字不认识,也有的一时想不起来,这时,如果手头有《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和《汉语成语词典》等工具书,就可以及时地查一下,以扫除阅读中的障碍。当然,根据阅读的需要,准备一些相应的参考书籍,准备随时查找也是必要的。如果工具书齐备,查找熟练,阅读起来就会顺利得多。当然,通过查找工具书,又可以使自己的知识进一步丰富起来。
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读书
面对浩瀚的书海,如果读书没有目的和计划,将会无所适从。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每天又要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因此,可供阅读的时间,尤其是课外阅读的时间并不多,如果读书再没有目的和计划,就会使宝贵的阅读时间得不到充分地有价值地利用。
中学生的阅读应以达到这样的目的为出发点:
有利于基础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发挥自己的特长,有利于弥补自己的弱点,有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
安排阅读计划时要注意:
围绕课本阅读一些有关的课外书。例如,读一些与课内学习有关的科技史,人物传记,这样有助于提高课内学习的兴趣,充实课内学习的内容,使思维更加活跃。
围绕自己的爱好或特点读一些有关的课外读物,一个爱好理科的学生,可以定期到阅览室读有关的报纸杂志,一个喜欢文科的学生,可以定期去读各种文学刊物,也可以利用假期阅读文学名著。
至于课外书的`选择,可以请教老师,请教高年级的优秀生或同班的同学,也可以请教家长。把他们的好经验学过来,实在是一种省时间的好办法,选好一本书,就可以用较少的时间得到较大的收获。
书选好了,再把读书的时间分配好,不仅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也不至于冲击课内的学习。长期坚持下去,学习中的弱点就可以得到弥补,个人的特长就可以得到发展,既促进了课内的学习,又丰富了课外的精神生活。
不少学生读书缺乏目的和计划,一昧地从兴趣出发,常常看一些侦探小说、武侠小说,达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为看这些书而开夜车,不完成作业,结果严重干扰和影响了课内的学习,这是一种不好的读书倾向。
要处理好博览和精读的关系
博览就是广泛地看书,目的是针对书的内容作一般了解,以发现书内精华的部分和急需的知识。广泛阅读可以博采众长,正如鲁迅所说:“如果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博览就是观大略,在短时间内阅读大量书籍,为精读创造条件。观大略的方法是:看目录,从目录中发现有用的内容,再翻阅有关部分,到书店选书就是用这种办法;看内容提示,看书的开头几段和结尾几段,以掌握书的大概内容;也可以用快速阅读法,就是用较快速度读一遍,了解大致的内容。
在博览的基础上,在同类的书中选出一本最好的进行精读。精读之后再阅读同类的其他书籍。精读时,要“细嚼慢咽”,要多动脑筋,要反反复复地读,还要认真做读书笔记。
数学家张广厚在谈起学习一本数学小册子时说:“这篇论文一共20多面,我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老用手摸这几页,白白的书边上,留下了一条明显的黑线。这样反复学习,对我们研究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的爱人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和吃书一样。’”
精读过的书,要做到:一懂,就是对书的基本内容要达到理解的程度;二记,就是要记住所理解的内容;三会,就是会运用这些理解了的知识;四熟,就是能熟练地将从书本内学到的知识表达出来或运用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中学是基础教育,是打基础的阶段,因此要把精读的目标指向教科书和主要参考书。
要勤于思考
爱因斯坦说:“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向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求的一切。”就是说,阅读时要抓住书中的精髓,实现由浅入深的转化。
英国诗人柯勒律曾把读者分为四类:第一类好比计时的沙漏漏沙,注进去,漏出来,到头来一点痕迹也没有留下;第二类好像海绵,什么都吸收,挤一挤,流出来的东西原封不动,甚至还脏了些;第三类像滤豆浆的布袋,豆浆都流了,留下的只是豆渣;第四类像开掘宝石的苦工,把矿渣甩一边,只要纯净的宝石。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阅读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华罗庚说:“高中程度的同志可以回想一下过去学过的小学算术、初中代数在脑子里还有那么多吗?没有那么多了。因为我们理解了,会运用了,这就是说书变薄了。”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阅读时要实现由多而杂到少而精的转化。
什么是理解阅读法
所谓理解阅读法,指的是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寻找关键词、分析语义群和确定意图这三个步骤而达到掌握各段大意、文章的中心思想,最后形成整体概念的阅读方法。
理解阅读法的好处是压缩了文字数量,并能提高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质量。
理解阅读法的理论依据是:在一般的文章中总会有一定比例的水分,而大脑又恰恰具有选择和压缩信息的功能,因此,在阅读时一般只需通过找重点、作判断和采用回忆思考等方法,就能达到去粗取精,掌握文章内容精华之目的。
理解阅读法还有实践依据,即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加以运用的三种方法:
(1)寻找重点内容法
所谓重点内容是指某些“点”而言,这些“点”的文字在全部文章中虽然占的比例不大,但是却具有很大的思想容量。理解的目的是为了抓住全文的基本思想,而关键用语和某些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则最能反映出文章的基本思想。因此,这些词语和句子正是我们所要寻找的重点内容(即“点”)。理解时,我们往往把文章的内容归结成为简短的、逻辑性强的几条提纲,然后再把这些反映各层次中心内容的提纲联系起来,最后形成一个统一的、有一定逻辑联系的思想。而寻找重点内容法,在寻找重点内容及重点内容相互联系的过程中,也就对文章进行了加工和提炼,这就是理解过程。理解阅读法就是根据这种办法制订出来的。
(2)判断法(或曰预测法、猜测法)
内行的读者有时只看段落中的几个句子,就能猜出整段或整页的意思,这是因为他采取了一种有效的思维方式&mdash 速读教程;—判断法。这种方法与“寻找重点内容法”有些相似,不同处只在于它无需逐段逐层地寻找重点词句,只需根据经验,迅速抓住一条明晰的线索,然后“顺流而下”,即能抓住文章的中心和主要内容。不过,运用这种方法,要具有丰富的阅读经验才行。
(3)追忆法
为了便于理解下文或全文内容,对读过的文章作一番回忆,这就是追忆法。这种方法往往用于比较重要的文章或比较重要的段落。当阅读者读过某一段或几段文字后,觉得有必要加深理解,以便更好地理解下文时,便可用此法。但需注意,不可频频使用。否则,阅读速度会受到影响。上述三种方法是很多人经常采用的阅读方法。如果对这三种方法加以综合运用,就能取得很好的阅读效果。在快速阅读的情况下,理解具有它的迅速性、紧迫性,因此,利用上述方法进行阅读对锻炼思维的敏捷性也极有益处。运用理解阅读法示例
α脑电波,轻松学习
科学研究发现:在脑电图上,大脑可产生四类脑电波。当您在紧张状态下,大脑产生的是β波;当您感到睡意朦胧时,脑电波就变成θ波;进入深睡时,变成δ波;当您的身体放松,大脑活跃,灵感不断的时候,就导出了α脑电波。
到现在为止,我们讲述的大部分内容是属于逻辑性的,是“左脑”活动。但为了利用你右脑和潜意识的惊人力量,高效学习的真正钥匙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即放松性警觉(relaxed alertness)。这种放松的心态是你每次开始学习时必须具备的。许多研究人员和教师相信,人们可以通过潜意识很好地学习大量信息。最适于与潜意识的脑电波活动是以8~12周/秒速度进行的,那就是a波。英国快速学习革新家科林·罗斯说:“这种脑电波以放松和沉思为特征,是你在其中幻想、施展想象力的大脑状态。它是一种放松性警觉状态,能促进灵感、加快资料收集、增强记忆。a波让你进入潜意识,而且由于你的自我形象主要在你的潜意识之中,因而它是进入潜意识唯一有效的途径。”
人一般是怎样取得那种状态呢?数以千计的人通过每天的静心或放松性活动、特别是深呼吸来取得。但是,越来越多的教师确信,几种音乐能更快、更容易地取得这些效果。韦伯指出:“某些类型的音乐节奏有助于放松身体、安抚呼吸、平静β波振颤,并引发极易于进行新信息学习的、舒缓的放松性警觉状态。”当然,正如电视和电台广告每天证实的那样,当音乐配以文字,许多种音乐能帮助你记住信息内容。但是研究人员现在已经发现,一些巴洛克音乐是快速提高学习的理想音乐,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巴罗克音乐每分钟60~70拍的节奏与α脑电波一致。
技巧丰富的教师现在将这种音乐用作所有快速学习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对于自学者来说,眼前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即当你晚上想要复习学习内容时,放恰当的音乐就会极大地增强你的回忆能力。a波也适合于开始每一次新的学习。很简单,在开始前,你当然得清理思路。将办公室的问题带到高尔夫球场上,你就打不好球,会心不在焉。学习也是如此。从高中法语课马上转上数学课,这会难于“换档”。但是花一会儿时间做做深呼吸运动,你就会开始放松。放一些轻松的音乐,闭上眼睛,想想你能想象到的最宁静的景象——你很快会进入放松性警觉状态,这一状态会更易于使信息“飘进”长期记忆之中。
因此可以说,α脑电波它可以通过冥想、放松、深呼吸等方法获得,而巴洛克音乐,是效果最快,最好的导出方式。因此,在我们的训练过程中,始终辅以轻快优雅的巴洛克音乐背景,既排除外界干扰,又可使大脑处于最佳学习状态,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选读速度练习
这是一种练习速读的新方法:
用眼睛快速扫过下面的字母,找出A有多少个.再找出B有多少个,C有多少个
A B B D C C
C D A D D B
B A D D A A
D D A C A B
熟练后就可以加长长度和字母的种类,减少所需时间.并试着增加眼睛一次寻找的字母,像开始时只找1个字母,如A,练一端时间后一次找两个字母,如一次找BC.练熟后,加大难度,开始练习如以下表
用眼睛快速扫过下面的字母,找出A有多少个.再找出F有多少个,H有多少个,找出L有多少个.再找出K有多少个,D有多少个.找完后再看一遍,找出S有多少个.再找出G有多少个,J有多少个.第3行就加入其他字母了.
G H S J K F L S J K F S D F L G K J H J A D L D H G L A H D J K H H A K J S H Y K S G Q U O F L U L B X W T Y H H F D L T G K
这个训练可以开发视野,增加阅读精确度,使你看的文字再多也可以一目扫清
学会“辨体”有利于速读
用眼与快速阅读练习
阅读的快慢、单位时间内阅读量的大小,一方面取决于视野的大小,另一方面取决于单位时间内视点移动的快慢,即视读节奏。
最初对视觉的练习发源于美国空军对飞行员的练习。当时,空军战术专家面临一个严峻的课题:许多驾驶员在飞行时不能及时辨别远处的飞机,在生死攸关的空战中,这将永远失去主动权,因此,必须提高他们的瞬间感知能力。空军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发明了一种速视仪,让敌机和友机的形象在屏幕上显现。
开始时,飞机图像显现的时间长、尺寸大,然后逐渐缩短时间、缩小尺寸。经过练习后,当飞机图像小得像一个斑点、以1/500秒的速度在屏幕上显现时,飞行员都可以分辨出来。由此人们发现,人眼的瞬间感知机能实在蕴藏着巨大的潜力。专家们马上把这一成果应用于快速阅读练习,结果证明,经过练习,可以有效地减少注视次数、缩短每次注视的时间、消除回视,普通人可以在一分钟分辨12万个字母,相当于2万个单词!如把一些短语或短句写在卡片上,在极短时间内在眼前闪示,然后说出上面的内容。熟练后逐渐加长卡片上的短语或句子,缩短卡片闪示的时间,就可以使视知觉范围逐步扩大,瞬间感知能力渐渐提高。如果同时进行扩大视野、加快眼球运动速度的练习,练习灵敏的视觉机能,就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雷巴柯夫说:“用‘分’来计算时间的人,比用‘时’计算时间的人,时间多五十倍。”而我们的快速阅读练习是以“秒”来计算时间的,我们将创造出比别人更多的时间!眼球的转动与阅读密切相关,阅读实际上就是眼睛一连串的转动与停止的动作结合。阅读专家用瞳孔测计器和摄影机观察那些阅读速度很快的人,发现他们的眼球在迅速地随着文字而转动。所以,加快眼球运动练习,不仅可以提高阅读速度,而且由于阅读节奏练习要求眼脑快速反应,还锻炼了大脑的敏捷性。有助于提高练习者的智力,改进学习方法。
应用-阅读方法综述
如何掌握现代文阅读答题的要领
1、学会快速的遵路阅读。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路的,一句句一段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会乱走的,看一篇文章要看它怎样开头的,写文章的人在开头花了很大的功夫,因此看文章时也要着重看文章开头。考试就是考同学们有没有看懂作者的思路,同学们平时要下功夫,争取看一遍就了解作者的思路。
2、明确整体和局部的关系。遵路是对文章的整体有个把握,考题往往是考某一点,要有总分的概念,虽然问在一点上,但实际是关系到整篇文章的,一定要学会整体阅读理解。
3、透视题干的重点和考点。拿到题目以后不要先急于答题,要先分析、理解、透视。每一道题目都是由命题人反复思考、呕心沥血后得出的,有些题目里是话里有话的,同学们不能一晃就过。
4、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一篇文章中总有些词、句子含义深刻,或者包括哲理、或者点明中心,或者是耐人寻味的,这些词和句子同学们一定要去理解,这样的例子在课本中是很多的,如《在马克思幕前的讲话》一文中提到的“马克思一生有很多敌人,但是没有一个私敌”一句。考现代文就是考三个字“懂不懂”,因此看懂、理解是最重要的。
5、善于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去年考纲提出的是“善于筛选并提取信息”,今年把“提取”改成了“整合”。“提取”是把问卷中的话抄下来填在答卷上就可以了,“整合”就是把散布在文章各个方面的信息提取出来,并组织成一个观点,需要自己概括。这个考点涉及到了三个方面的能力,首先要有分清思路的能力,其实是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再次是概括的能力,这属于现代文阅读中较难的考点。
6、识破干扰项的各种手法。有不少的选择题用排除法是可以的,但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要知道为什么选这个,为什么不选这个。选择题中往往有一个“陷井”,是同学们容易选错的,同学们就要学会反干扰,挑出这个干扰项。教师出干扰项最多的手法有以下几种:
⑴无中生有。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
⑵主次颠倒。次要的变成主要的⑶张冠李戴,偷换概念。明明是将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是这件事;
⑷因果颠倒。把因说成果,把果说成因。
同学们可以结合以上这些手法自己做下总结,认识出题老师的干扰手法,对于同学们提高反干扰能力,减少错题几率是很有帮助的。
7、回答主观性命题要攻克2个难关。一是读不到位,二是词不达意,这两个“不”是同学们正确回答主观题的“拦路虎”。
8、注意开放性题目中的限制和要求。开放性题目只是在一定范围内开放,而不是没有任何限制的。同学们一定要了解题目在什么范围内是开放的,它的考点是什么。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