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感教学与语文素质的提高】 如何提高语文语感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因此,语文教学要抓好语言学习。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觉,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它与语言的理解和使用密切相关。语感的强弱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一个人语文素质的高低。可见,语感素质在整个语文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长期以来,语文课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忽视了语文能力的培养,片面强调对语文思想内容、篇章结构的详尽剖析,忽视了对语言材料的感受领悟,使语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陷入误区,造成学生语感素质不高,语文素质总体不尽如人意。为了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教师必须在语感的培养上下工夫。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呢?本人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 诵读吟咏,初步感受语言
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外部语言刺激和内在知识能力迅速交融的产物,它的获得是建立在对语言现象条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础之上的,它具有直觉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典范的语言材料进行感受,从而获得认知上的直觉能力。这种直觉感受最有效的途径是大量反复的诵读。
譬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三句全是景观景物的排列,教师不必急于分析,先让学生投入地诵读几遍,就会或多或少地感受到诗歌中所渲染出的秋天萧瑟、悲凉的意境。这是客观事物激起的主观感受,是认知上的感性直觉,这是获得语感的前提。而这是建立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之上的,因为读本身就是一种琢磨和体验过程,通过诵读吟咏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得到语意上的正误感受,语言上的形象感受、情感色彩感受,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解放思想,减少一些繁琐的讲解,删除一些重复的练习,淡化一些知识的传授。适当地引导学生诵读吟咏,以触发学生的语感。
具体方法有:
1.示范美读
重在以情感人,读出理趣。叶老认为:“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像《春》《白杨礼赞》等课文,或由老师范读,或播放配乐诗朗诵代替教师范读,引导学生进入“意会”境界。
2.指导诵读
诵读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调动全身心多种感官功能,这样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就会准确、细腻、真切,从而获得审美感受。教师在诵读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语调、有节奏地投入诵读。
二 揣摩咀嚼,品味语言
语感的会意性特征决定了人们要领悟语感,需要对语言材料进行反复揣摩、体味,从而具备认知上的会意能力,叶老曾说:“一篇作品只读一两遍,未必理解的透,必须多揣摩。”点出了涵咏推敲的重要性。
具体品味语言要注意调动生活经验,体会意蕴。叶老认为:“单靠翻,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点积累起来。积累得越多,了解得就越见真切”,朱自清的《背影》中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过程的那段,只有充分调动读者的生活体验,才能更真切地理解文中所传达出来的父对子深沉的爱,子对父浓烈的情。
具体品味语言还要注意驱遣想象,意会言语。联想和想象是语感腾飞的翅膀,因此教师必须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想象。叶老认为要领会高尔基的《海燕》“得在想象中生出一对翅膀”,同样,像《沁园春•雪》《如梦令》等散文诗歌,教师也须指导学生仔细揣摩其语言,想象感受其文学意境。
三 整体感知,总体把握语言
语感的整体性特征决定了语感养成需要对语感材料从整体上进行感知,既要“入乎其内”,品味语句,又要“出乎其外”,联系写作背景、材料,从本质上认识语言材料,它要求认知者有更高的立足点和广阔的视野,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获得强烈的语感。如《沁园春•雪》一词,用“望”“惜”“看”等词来联系全篇,写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议论,上下几千年,气雄万古,把这些内容联系起来结合写作背景来看,它表达了当今革命英雄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这就从整体上感知了语言,既挖掘了意境,也把握了词的主旨和写作意图,如果缺乏总体感知的观念,就不能真正理解作品,也难以培养丰富的语感能力。
四 通过具体实践,逐渐养成语感
语感是学习规范语言长期积淀的结晶,只有强化听说读写的实践,持之以恒,养成习惯,才能形成对文章的感受能力,所以必须将学生置于训练主体地位,着力“听说”;听,要注意了解内容,抓住中心和要点。说,要做到准确、连贯、得体。尤其要突出的是“读写”,许多文学上有造诣的作家、学者总结自己成长的经历时,总少不了青少年时期博览群书,就是班上语文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常常是对课外书情有独钟,因为只有“博览”,才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语言刺激,逐渐形成语感,当然为了提高读的效率,老师有必要在读物的选择、阅读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指导。“写”是调动头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教师应经常督促学生写日记、周记、读书心得,或办黑板报、手抄报、墙报,使学生在不断运用语言中,既激发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促进了语感的形成。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师应引导学生自觉树立“大语文观”,注重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并进一步实践与积累,逐渐养成语感。
总之,语感虽然具有一定的不可捉摸性,但绝不是不可知的东西,它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为人们所掌握。在语感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描绘的形象,体味语言传递的情感,理解语言表达的道理,从而接受教材中固有的思想教育内容,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责任编辑:陈晨〕
长期以来,语文课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忽视了语文能力的培养,片面强调对语文思想内容、篇章结构的详尽剖析,忽视了对语言材料的感受领悟,使语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陷入误区,造成学生语感素质不高,语文素质总体不尽如人意。为了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教师必须在语感的培养上下工夫。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呢?本人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 诵读吟咏,初步感受语言
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外部语言刺激和内在知识能力迅速交融的产物,它的获得是建立在对语言现象条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础之上的,它具有直觉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典范的语言材料进行感受,从而获得认知上的直觉能力。这种直觉感受最有效的途径是大量反复的诵读。
譬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三句全是景观景物的排列,教师不必急于分析,先让学生投入地诵读几遍,就会或多或少地感受到诗歌中所渲染出的秋天萧瑟、悲凉的意境。这是客观事物激起的主观感受,是认知上的感性直觉,这是获得语感的前提。而这是建立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之上的,因为读本身就是一种琢磨和体验过程,通过诵读吟咏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得到语意上的正误感受,语言上的形象感受、情感色彩感受,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解放思想,减少一些繁琐的讲解,删除一些重复的练习,淡化一些知识的传授。适当地引导学生诵读吟咏,以触发学生的语感。
具体方法有:
1.示范美读
重在以情感人,读出理趣。叶老认为:“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像《春》《白杨礼赞》等课文,或由老师范读,或播放配乐诗朗诵代替教师范读,引导学生进入“意会”境界。
2.指导诵读
诵读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调动全身心多种感官功能,这样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就会准确、细腻、真切,从而获得审美感受。教师在诵读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语调、有节奏地投入诵读。
二 揣摩咀嚼,品味语言
语感的会意性特征决定了人们要领悟语感,需要对语言材料进行反复揣摩、体味,从而具备认知上的会意能力,叶老曾说:“一篇作品只读一两遍,未必理解的透,必须多揣摩。”点出了涵咏推敲的重要性。
具体品味语言要注意调动生活经验,体会意蕴。叶老认为:“单靠翻,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点积累起来。积累得越多,了解得就越见真切”,朱自清的《背影》中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过程的那段,只有充分调动读者的生活体验,才能更真切地理解文中所传达出来的父对子深沉的爱,子对父浓烈的情。
具体品味语言还要注意驱遣想象,意会言语。联想和想象是语感腾飞的翅膀,因此教师必须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想象。叶老认为要领会高尔基的《海燕》“得在想象中生出一对翅膀”,同样,像《沁园春•雪》《如梦令》等散文诗歌,教师也须指导学生仔细揣摩其语言,想象感受其文学意境。
三 整体感知,总体把握语言
语感的整体性特征决定了语感养成需要对语感材料从整体上进行感知,既要“入乎其内”,品味语句,又要“出乎其外”,联系写作背景、材料,从本质上认识语言材料,它要求认知者有更高的立足点和广阔的视野,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获得强烈的语感。如《沁园春•雪》一词,用“望”“惜”“看”等词来联系全篇,写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议论,上下几千年,气雄万古,把这些内容联系起来结合写作背景来看,它表达了当今革命英雄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这就从整体上感知了语言,既挖掘了意境,也把握了词的主旨和写作意图,如果缺乏总体感知的观念,就不能真正理解作品,也难以培养丰富的语感能力。
四 通过具体实践,逐渐养成语感
语感是学习规范语言长期积淀的结晶,只有强化听说读写的实践,持之以恒,养成习惯,才能形成对文章的感受能力,所以必须将学生置于训练主体地位,着力“听说”;听,要注意了解内容,抓住中心和要点。说,要做到准确、连贯、得体。尤其要突出的是“读写”,许多文学上有造诣的作家、学者总结自己成长的经历时,总少不了青少年时期博览群书,就是班上语文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常常是对课外书情有独钟,因为只有“博览”,才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语言刺激,逐渐形成语感,当然为了提高读的效率,老师有必要在读物的选择、阅读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指导。“写”是调动头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教师应经常督促学生写日记、周记、读书心得,或办黑板报、手抄报、墙报,使学生在不断运用语言中,既激发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促进了语感的形成。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师应引导学生自觉树立“大语文观”,注重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并进一步实践与积累,逐渐养成语感。
总之,语感虽然具有一定的不可捉摸性,但绝不是不可知的东西,它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为人们所掌握。在语感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描绘的形象,体味语言传递的情感,理解语言表达的道理,从而接受教材中固有的思想教育内容,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责任编辑:陈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