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个什么样的人?
900多年来,苏东坡,一直是传奇所在。一生流离失所,却把自己活成了一道光。他是文学家、美食家、最佳驴友、品酒师、饮茶者、书法家、乐天派、哲学家、妥妥的人生导师……,一张名片都印不完头衔的那种。
正如林语堂先生说:
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苏轼是美食家,到底有多会吃?先来看看被他影响的菜式有哪些——东坡肉、东坡鱼、东坡肘子、东坡豆腐......
这还不算完,他还要为自己写一篇《老饕赋》,穷尽毕生生活之经验写出了吃货的终极梦想,不得不令人感叹。
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
尤其他的文字,如一杯醇酒,愈久弥香;如一茗清茶,沁入心脾;如一缕阳光,温暖如春。
如果,在烦恼中,在艰难中,在痛苦中,在磨难中,在抱怨中……
不如,去读苏东坡吧!
苏轼二十岁中进士,可谓少年得志,中年以后,从北到南,却是接连被贬,直到被贬到遥远的海南岛儋州。
就是这跌宕起伏,四海飘零的一生,却被苏轼过得有模有样,有滋有味。
身处顺境,他能享受最好的,能讲究。
身处逆境,他能承受最坏的,能将就。
份豁达和修养,让我们这些后来人,不由得一赞三叹。
在仁宗嘉祐二年,苏轼考中进士,在参加考试的三百八十多人里名列前茅,很多人穷尽一生,也未必能进士及第,可那年,苏轼才只有二十岁。
欧阳修对他的文章赞赏不已,但是因为误认为是好友曾巩所写,为了避免闲话,把他列在了第二名。
考中之后,考生要修书一封,感谢恩师,苏轼也不例外,欧阳修读完苏轼的信后,他说:“读苏东坡来信,不知为何,我竟喜极汗下,老夫当退让此人,使之出人头地”,他甚至还对自己儿子说,“记着我的话,三十年之后,无人再谈论老夫”。
欧阳修的推崇,让苏轼很快就名动京城,他一下变得炙手可热,人们争相传诵他的文章,私下里人们找他题字,宴会上歌女找他填词,人们以为东坡手里会一直握着笔,写他的锦绣文章,谁料想,不久之后,笔被搁下,他被迫抬起犁头,从学士变成了农夫。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为在一篇谢表中对新法多有不满,因此被新党构陷,寻章摘句,竟然被罗织成欺君罔上的死罪。幸得高太后求情,王安石声援,苏轼才侥幸逃得一死,被贬黄州。
苏东坡带着一家老小在黄州落脚,黄州是一个穷苦的小镇子,过去优渥的生活自此绝缘,从云入泥,心理落差之大,外人着实无法想象。
因为生活拮据,他不得不开垦荒地,自己种粮食吃,建筑房屋、自己打井、移栽树苗,筑造水坝,俨然老农一般。
这是苏轼这一生第一次下地务农,他顶着太阳耕田、插秧、灌溉,以前手里拿着精致的毛笔,书写的是众人称颂的文章,如今却是扶着沉重的牛犁,在山野中耕田。
在黄州,因为甚是贫穷,苏轼根本买不起羊肉,没办法,他只能选择吃猪肉。
他说: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因为当时猪肉并不好吃,所以苏轼煞费苦心,开发了新的做法,他饶有兴趣的写下《猪肉颂》:
洗净铛,少着水,柴头罨烟馅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如今,东坡肉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美食,而东坡那份乐观的精神,也鼓舞着在逆境中前行的每一个人。
绍圣四年(1097年),苏轼以62岁高龄被放逐到海南岛,海南地处蛮荒,文教不兴,在历史上从未有人科举及第,于是苏东坡身体力行,办教育、开学堂。很多人听说苏东坡在海南授课,不远千里追到海南,跟随苏轼学习。
即使苏轼在仕途上遭遇了一些挫折,但他的才华和学识得到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赞美;他不仅在文学、文化上的造诣很高,生活中的他还是一个非常轻松、谐趣、有趣味的人。他身上有着两极性、对立统一的东西,却又极其丰富,这才造就了我们心目中一个丰满的、有魅力的苏轼。
苏轼虽然与我们相隔千年,但我们好有一比:他像是河流,渐行渐远,流入大河后,他永远存在;他像明月,虽然在天阴的时候,隐没在乌云的背后,但是他永远会在星空中闪耀,不会暗淡。所以在中国文化史上,有很多像苏轼这样的人,我们通过对他们的学习、体验和体会,就会领悟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要领。